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20世纪40年代以后,"静寂的"海洋世界里的动物们可以用叫声传递信息这一事实广为科学家们接受。水下声音之所以这么长时间都没有被发现,主要是水面所造成的障碍:空气振动产生的声波碰到水面时,99%的声音不是被反射,就是被吸收,水下声波的振动也同样被"囚禁"了。轻装潜水员几乎听不到经由耳朵里残留的空气所传递的水下声音。2 000多年前,伟大的自然科学家——希腊人亚里士多德,就提出过某些水下声音的可能来源。他观察的一个结果是:有些鱼看来是以移动体内器官的方式在鱼鳔里产生振动。鱼鳔是鱼类体腔中的气囊,就在脊骨和鱼胆下面。而现代科学已经证明,许多鱼有可收缩的肌肉,可以使鱼鳔振动产  相似文献   

2.
小鲨鱼很苦恼.作为鲨鱼的后代,他的身体里比别的鱼类少了一只鱼鳔.其结果是,他假如有一刻停止游动,便会迅速沉入海底.所以,每次看到其他鱼类凭着鱼鳔的浮力便可以一动不动地在水中休息的时候,他都会满眼羡慕.  相似文献   

3.
鱼鳔有什么功能?许多人会说:它是鱼体内的一种特殊器官,鱼通过控制鱼鳔改变体内空气的多少,从而控制自己的沉浮,聪明的人们还因此发明了一种现代化的武器——潜水艇,鱼鳔的仿生发明就是潜水艇。最早提出这一论断的人是佛罗伦萨科学院的科学家们,时间在1685年。300多年来,国内外的教科书也几乎都这么认为。上海有几位中学生却大胆地向这个传统的论断发起了挑战。首先,他们发现几乎没有一种鱼具有垂直升降的功能,它们要上浮或者下潜时,主要靠鳍做运动(尤其是胸鳍与腹鳍),或向前上游,或向前下游,来达到升降效果。  相似文献   

4.
小鲨鱼很苦恼。作为鲨鱼的后代,他的身体里比别的鱼类少了一只鱼鳔。其结果是,他假如有一刻停止游动,便会迅速沉入海底。所以,每次看到其他鱼类凭着鱼鳔的浮力便可以一动不动地在水中休息的时候,他都会满眼羡慕。一天,他实在忍不住了,一脸困惑地问妈妈:"为什么上帝对我们鲨鱼如  相似文献   

5.
<正>在浩瀚的海洋中生活着很多鱼,那些鱼都有鱼鳔,唯独鲨鱼没有。没有鱼鳔的鲨鱼照理来说是不可能存活下来的,因为它们行动极不方便,很容易沉入海底。在海洋里,只要一停下来就有可能丧命,为了生存,鲨鱼只能不停地运动。就这样,不断运动的鲨鱼拥有了最强健的体魄,成了同类中最凶猛的鱼。生活中的我们,  相似文献   

6.
在鱼类的加工过程中,大量鱼鳔被作为下脚料而舍弃。鱼鳔含有丰富的胶原蛋白,基于鱼鳔胶原蛋白的高营养性、高保湿性、低免疫活性和低生物可降解性,广泛应用于功能食品、化妆品、医药、生物材料等高附加值领域。本文简要介绍鱼鳔胶原蛋白活性肽的制备方法、研究现状及其应用,并分析鱼鳔胶原蛋白开发前景。  相似文献   

7.
曾听过一个关于鲨鱼的故事:一般的鱼都能自由地上浮和下潜,这主要靠的是鱼鳔。当鱼想上浮时,鱼鳔充满气体;当鱼想下潜时,便放出鱼鳔中的气体,使自己的浮力变小。而鲨鱼却没有鱼鳔。于是,它只能靠不停的游动来保证身体不至于沉入水底。想不到的是,它就是靠不停的运动,保持了强健  相似文献   

8.
鱼事三题     
壹 在鱼类世界里,鳔主沉浮。鱼靠鳔上浮或下潜,或自由在某一水层保持静止状态。鱼鳔使腹腔产生足够的空间,保护鱼的内脏器官,避免水压过大损伤内脏。  相似文献   

9.
鳔主沉浮?     
《科学》(华东师大版)初中八年级(上)的第82页在介绍鱼鳔的功能时,是这样叙述的:“大多数鱼类在水中游动时,既能向上浮,也能向下沉,甚至能静止在水中不动。那么鱼类为什么能随意地上浮下沉呢?原来,大多数鱼类的体内有鱼鳔。鱼鳔一般有两室,室内充有氧气、氮气和二氧化碳。鱼鳔充气时,鱼体的平均密度减小,鱼体上浮;鱼鳔排气时,鱼体的平均密度增大,鱼体下沉。”  相似文献   

10.
一、用鱼鳔加工成半透膜 利用刚杀的鱼(2~3斤重的白鱼、链鱼即可)取下鱼鳔,防上刺破漏气,保持原样,剥去外面—层厚厚的粘膜层,然后涂些浓的肥皂液,轻轻去掉余下的脂肪和少量粘膜,加工到鱼鳔的薄膜层均匀透明为止,用水冲洗干净,把它凉  相似文献   

11.
目的:优化鱼鳔抗氧化肽的提取工艺.方法:以ABTS清除率作为评价指标,以加酶量、pH、酶解温度和酶解时间为考察因素,选取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设计,优化鱼鳔抗氧化肽的提取工艺.结果:碱性蛋白酶为最佳蛋白酶,最佳酶解条件pH9、加酶量10 000 U/g、酶解时间5 h、提取温度60℃.结论:优化了鱼鳔抗氧化肽的提取工艺,为后续的鱼鳔相关产品开发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2.
裴建华 《物理教师》2006,27(6):0-30
鱼体内的囊状组织——鱼鳔,在鱼的浮沉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但多数人认为,鱼鳔的扩张与收缩是实现浮沉的直接原因,即鱼向鳔内充气,使鱼鳔的体积变大,受到的浮力变大,鱼就上浮;反之下沉.事实果真如此吗?我们做一个推论,看看鱼上浮时会有什么现象发生.  相似文献   

13.
关于鱼鳔的作用问题,一直认为鱼体通过鱼鳔排出和吸收气体,调节身体的比重,产生不同的浮力,从而使鱼体上升和下沉.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的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生物》教科书中也这样写道:  相似文献   

14.
一《鱼和潜水艇》这篇课文通过鱼和潜水艇的比较对照,说明潜水艇是人们受到鱼的启发,根据鱼的特点及鱼鳔的作用,设计制造出来的。通过教学让学生初步懂得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引导学生理解句意,懂得句子是怎样有条理地连接起来的。全文共三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讲了鱼鳔的作用。共七句话分三层意思:第一句先讲有的鱼肚子里有个鳔。这里“有的鱼”三个字要让学生注意,说明不是所有的鱼。第二、三两句用设问的形式自问自答,“鳔有什么用呢?原来……”,并通过“……能够……也能够……”这样的句式,介绍了鱼鳔的两个作用。第四至七句具体讲了鱼怎样利用鳔浮上来,又怎样利用鳔沉下去。教学时要抓住“鼓足了气”、“鳔胀大了”和“气少了”、“鳔缩小了”等词语,使学生懂得有的鱼靠鳔里的气的增多或减少来“浮上”“沉下”的。  相似文献   

15.
鱼的沉浮是靠鱼鳔,它是鱼体内的一个薄囊,其中包有氧、二氧化碳、氮三种气体。 多数鱼的鱼鳔不与外界相通,也不受肌肉的控制,那么它是怎样  相似文献   

16.
植物细胞在形成大的液泡以后 ,主要靠渗透作用来吸收水分。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渗透吸水原理 ,我用废弃输液管和鱼鳔做成一个渗透装置 ,演示渗透吸水过程 ,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1 装置1.1 把消过毒的废弃输液管从进气管的上方 10厘米处剪下 ,离输液管 5厘米处把进气管剪下 ,把开关移到进气管的皮管上。1.2 把滤管从输液管上截取下来 ,将一端烧焦密封 ,成为吸管 (取液用 )1.3 将鱼鳔牢固绑扎在输液管进水口一端 ,不能漏气。1.4 用吸管吸取清水和蔗糖溶液 ,分别从进气管入口处滴入两个鱼鳔中 (为了便于观察 ,可在两个鱼鳔中滴入几滴红墨水…  相似文献   

17.
我的母亲是一位小学教师,她讲课的时候就给我一个小板凳,让我坐在教室后面的墙边安静地玩,等她下课的时候再带我回家。那时我5岁。不久,她发现我非常好奇地听她讲课,手里玩的东西早不知扔到哪里去了。于是,妈妈在教室的最前排加了一个小座位,决定把我算做她班里最小的一个学生。从此,我就开始正式上学了。母亲因此成了我的启蒙老师。在孩子的眼里,一切都是新奇的。家里吃鱼的时候我最高兴,因为母亲总是把气充得胀鼓鼓的鱼鳔给我,让我放到水盆里玩。新鲜的鱼鳔浮在水面上,一会儿往东,一会儿往西,就像童话故事里小人国的大帆船。玩够了,我把…  相似文献   

18.
在学习"渗透作用"一节时,我要求同学们按照书中介绍的渗透作用实验装置,亲自动手做一下该实验,来验证一下渗透作用原理.同学们在实验过程中遇到了很多具体困难,最难的是找到理想的半透膜材料.蚕豆的种皮太小;玻璃纸不好固定;鸡蛋内膜易破;猪小肠肠衣不太方便制得……在学生遇到困难时,我及时将经过改进后的实验装置介绍给大家:用鱼鳔内膜做半透膜,不用剪开鱼鳔,只在鱼鳔的大头与小头接触处剪去小头后再剪开一个口子,然后将漏斗倒置,把漏斗的基部插入鱼鳔中,用细线扎紧即可.改进后的实验装置如右图所示:  相似文献   

19.
(1)实验材料的改进:透析袋换成鱼鳔。(2)实验原理:食物中的淀粉、蛋白质和脂肪等复杂大分子有机物不能被消化管壁上皮细胞直接吸收,而这些大分子物质经消化道消化后形成的葡萄糖、氢基酸、甘油、脂肪酸等小分子物质能通过消化道管壁上皮细胞进入血液。实验用的透析袋或鱼鳔具有相似于小肠绒毛上皮细胞的细胞膜功能。(3)实验材料用具:鱼鳔(大、中型)两个,大小相似,100 mL 烧杯两个,3%可溶性淀粉液,浓度较大的葡萄糖  相似文献   

20.
最近看了一则关于鲨鱼的短文,说的是一般的鱼都能自由地上浮和下潜,这主要靠的是鱼鳔:当鱼想上浮时,鱼鳔充满气体;当鱼想下潜时,便放出鱼鳔中的气体,使自己的浮力变小。而鲨鱼却没有鱼鳔。于是,它只能靠不停地游动来保证身体不至于沉入水底。想不到的是,它就是靠不停的运动,保持了强健的体魄,成了鱼类中的强者,所向无敌。当前的教坛中,许多老师进入职业“高原期”,两眼一睁,忙到熄灯”的感慨愈来愈多。可是,许多名师正是在这没有空闲的工作中积累了丰富的教育经验,不断迸发出教育智慧的光芒。世界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一生发表论文600多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