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夏美祥 《语文知识》2016,(21):26-27
《鞋的故事》是苏教版选修教材《现代散文选读》中的一篇文章,为现代作家孙犁在1984年12月16日所写。文章主要通过描写小书绫给喜欢穿家做鞋的"我"做了两次鞋的经历,表达对传统文化的挽歌情结。对照是本文使用的一个重要艺术手段。文章的对照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物象的对照、时空的对照、叙事策略的对照、有意识与无意识的对照。文章在这重重比照中表达了对传统文化的感慨。物象的对照物象的对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2.
赖雯雯 《读写月报》2023,(27):28-31
<正>物象是小说的基本元素,是客观事物,也是被作者人格化了的描写对象,主要指小说中出现的道具、物件等。以往我们的小说教学都离不开人物、环境和情节这三个要素,物象其实也是我们不可忽略的重要信息。在语文教育学习实践中,笔者发现课文《孔乙己》和《装在套子里的人》中都有同质的物象值得关注——鲁迅先生笔下孔乙己的标志性衣衫“长衫”以及俄国作家契诃夫笔下别里科夫的“套子”。在两位作家的笔下,  相似文献   

3.
创作需要作家有悠远神妙的思维活动,最好是想象奇特,思接千载,神游八极万仞,心怀宇宙苍穹,但是,高中生面对作文题,感到最难的就是神思不远,思维堵塞。那么,面对题目时怎么做才能思接千载,思维打开呢?《文心雕龙·神思》的赞语说:"神用象通,情变所孕。物以貌求,心以理应。"也就是说,想要做到神思如泉,可以借助物象,作家的思维活动和外物相结合,构成作品要表达的主要内容,外物以形貌触动作家,作家按照自己的需要和创作的规律法则来安排它们。对于高中生来说,超乎生活的想象更是不可能,所以借助物象来通"神思",还真是不错的路径。但是,具体写作过程中,物象繁杂,所以需要用一定的方法确定一个基本物象,再由此及彼,发散开去,最终达到神扬意现的目的。  相似文献   

4.
范练娥 《湖南教育》2015,(2):29-30,26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三者之间的对话过程。郭老师这堂课,用对话为孩子们打开了一个美丽新世界的"天窗"。一、从体验出发,打开学生与课文内容对话的"天窗",让学生与作者的心一起跳动一般来说,课文内容是较容易把握的,但《天窗》一文离现在学生的生活较远,再加上文章多处语言内涵丰富,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而文学作品教学的重要策略是体验,所以郭老师巧妙地选用"从体验出发"的策略,其中有几处的设计颇为精当:一是联系学生生活加深学生体验。为使学生体验"这时候,小小的天窗是唯一的慰藉",郭老师先让  相似文献   

5.
【设计思路】歌曲《郁金香和小星星》采用生动的比拟手法形象地描述了郁金香和小星星之间的有趣对话,将天上与地下原本遥遥相隔的物象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令人感怀。本次活动的主要目标是希望幼儿能够感受并理解歌曲所传递的“遥遥隔处却依旧相互关怀”的情谊。  相似文献   

6.
散文重在抒情,但感情总是要有依托的,这就是抒情所需要的物象与事象。但物象与事象如何与感情融合在一起,这是写作的艺术技巧。有人把当代几位散文名家的文章结构特征归结为以下“五大模式”。一是“杨朔式”——自然物象与人物事象的合一。他的《雪浪花》、《香山红叶》、《茶花赋》、《荔枝蜜》、《海市》等均属这一模式。  相似文献   

7.
《九辩》中的时间意识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将季节症候与人的生命体验联系在一起,抒发时不我待的感慨;二是将历史与现实对比,发出生不逢时之感。《九辩》所展现的空间意识则体现出主人公的生存空间受到挤压,而不断去探索新的生存环境。在时空交织中展现个体独特的生命感受,这种表现方式与作者所处的环境、地位相关。  相似文献   

8.
鬼神文化、神幻物象弥漫在《废都》的字里行间,这样的魔幻想象与"废都"文化联系在一起,共同构成了庄之蝶形象生成的文化场域。埙乐和牛的象征,庄之蝶与四个女性的关系,指向的都是知识分子建设自我精神世界的问题。贾平凹溯本追源,从传统和现代文化的矛盾冲突中,呼唤知识分子要突破重围,重返历史主体的地位。  相似文献   

9.
《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指出:“科学课程将通过科学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活动的过程和方法,发展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可见,探究学习方式在课堂中的应用不仅能够发挥学生的课堂主体性,而且对科学课程价值的最大化实现以及综合素质水平的提高也有着密切的联系。所以,教师要有效将探究学习方式与初中科学课堂结合在一起,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因此,本文就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对如何有效应用探究学习方式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10.
中国古典诗词擅长通过对具体物象的现实描写联系意象达到抒情的目的。而意象图式理论强调的是思考时用我们的身体体验形成的形象生动的内心图像,这点与古诗词所蕴含的丰富意象有着紧密的联系。以唐代诗人王之涣《登鹤雀楼》一诗为例,尝试解释这首诗中所蕴含的意象图式,从而从意象图式的视角分析《登鹤雀楼》一诗不同翻译版本的得失。  相似文献   

11.
作为一位女性作家,张爱玲结合女性自身独特体验在《红玫瑰与白玫瑰》中描绘了女性身份的困境体验。这种困境主要表现在女性个人情感、身份选择以及话语权三方面。  相似文献   

12.
桑在《诗经》中是一类出现频率很高而且明显具有特殊文化意蕴的物象,写到它的地方往往与尊崇恭敬的情绪、美好高尚的事物以及情爱婚姻有关。这种特殊的文化意蕴与《诗经》时代独特的语境分不开。它来自于原始先民的崇木情结、桑蚕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及由此从殷商开始的对桑的崇拜。这些意蕴在后世诗歌创作中有沉淀又有流变,但始终都是与美好的事物、美好的情感联系在一起的。  相似文献   

13.
对《文心雕龙》中“物”字的准确理解和把握,关系到对刘勰的文论观点的价值的认识和评价问题。仔细辨析有关篇章中“物”的术语,它们或指客观存在的事物,或指作家构思想象中的物象,或指作品中描绘的形象。三者之间,联系紧密,但有着存在与反映、自然形态与观念形态的质的区别。  相似文献   

14.
《红字》的巨大成功促使评论家和读者将霍桑与新英格兰及清教联系在一起,然而,在回望历史的同时,作家始终在进行着与现实的对话。文章通过分析霍桑一些代表性的短篇小说及著名长篇小说阐释其与时代的对话关系,还原作家作为他所属的那个时代的敏锐的观察者、记录者和思考者的本来面目。  相似文献   

15.
米兰·昆德拉作为一位移民作家,在他的小说《无知》中将自身对流亡的深刻体验与哲学思索融合在一起,探询了人在流亡这一特殊境遇下的生命存在,也向世人宣告了自己“流亡的终结”。  相似文献   

16.
正【设计思路】歌曲《郁金香和小星星》采用生动的比拟手法形象地描述了郁金香和小星星之间的有趣对话,将天上与地下原本遥遥相隔的物象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令人感怀。本次活动的主要目标是希望幼儿能够感受并理解歌曲所传递的"遥遥隔处却依旧相互关怀"的情谊。通过细致分析作品,我借助郁金香"想问小星星为啥忙"这一线索来组织活动,对作  相似文献   

17.
长篇小说《麦河》是关仁山近年来最受关注的一部作品。小说有着明确的农村改革主题,表达了作家对土地的一往情深。作家通过对复归土地神性来构建小说主旨,作品中的人物命运都与土地联系在一起。这个世界随时在变化,而只有土地是不变的,也就成为人们最终的归宿。由此可见,土地叙事美学已经成为《麦河》最突出的特色。  相似文献   

18.
王安忆《长恨歌》与张爱玲《半生缘》同为女性作家作品,主题同为以女性情感体验为主要书写对象的爱情题材小说,由于两位作家所处年代、社会环境与个人身份经历不同,使得两部作品无论是在精神实质上还是表现手法上,都表现出迥然不同的面貌。本文就两者之间的差异进行深入的比较分析。  相似文献   

19.
数学意识可以理解为人们对于现实世界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一种自觉的、能动的认识活动,它与人们在认识数学的过程中的态度和情感体验联系在一起的。因而,对于学生的数学意识的培养,与数学知识技能的学习和一般的数学能力的培养有着密切关系。所以说,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关键在于怎样落实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而着手,加强这方面的研究与实践。  相似文献   

20.
“比兴”是一个含义丰富而又歧义颇多的概念。西汉毛亨所谓“兴”,包括两种情况。一个意义是指“发端”作用。《毛诗训诂传》说“兴,起也。”就是由物象引发情思的作用,物象与情思不一定由内容上的联系,有时仅是音韵上的联系。《毛传》所说的“兴”,还有另一意义,是指一种复杂而隐晦的比喻。朱熹在《诗集传》中说“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