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先秦两汉时期,道教盛行,方术文化发达,直接影响了先秦两汉小说的萌生和发展,使这一时期的小说刻上了深深的宗教烙印。文章对先秦两汉小说人物画廊中的神人异士形象的分析,探究道教神仙方术思想对这一时期小说创作的影响,从中挖掘这些神人异士形象所蕴含的道教的生命意识,说明道教方术文化发展的平民化趋向。  相似文献   

2.
唐代是道教辉煌的时期,唐代传奇小说家将其文化底蕴融入文学创作,成就了唐传奇独特的文学内容与表达形式。尤其是道教文化底蕴中的神仙信仰、伦理道德观念和重视女性思想,深深影响了唐传奇的创作,促进了唐代传奇小说走向高峰。没有道教,就没有唐传奇丰富婉转的内容;没有唐传奇,唐代的小说发展无疑会滞后。  相似文献   

3.
仙境之说源于中国远古神话,而中国古代的小说恰恰也是源于神话的。道教作为我国本土宗教,它所构想出来的这种超人间的神仙世界,与中国古代小说的虚构艺术具有天然的亲和力,并赋予小说鲜明的浪漫主义特征。仙道故事是古代小说常见的题材类型,仙境为古代小说提供了神奇的故事场景。神仙思想全面渗透到明清时期的小说创作中,对小说的人物塑造,情节结构,环境描写都产生了巨大影响。把明清长篇小说中的仙境描写进行概括性分析,对把握小说主题思想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4.
在中国古代小说中,尤其是神仙道教小说中,葫芦是重要的道具。《太平广记》中收录的多篇小说都涉及了葫芦,此时的葫芦形象已初步具备道教文化的特征与雏形,而明清神魔小说中的葫芦功能之奇异、威力之巨大令人叹为观止,这不仅是小说创作技巧日趋成熟的体现,更是道教文化世俗化的一个标志。  相似文献   

5.
古代小说中的谪降描写,表现了道教关于罪谴、赎罪的观念。这一母题在不同时代被不同作者改造、置换,成为表达不同时代的中心意识和创作者个人人生感触的叙事要素。小说中的使命降世描写,则表现了道教有关劫难来临、道教英雄下凡救世的思想。神仙降凡叙事实际上就是追求宇宙和谐秩序的神话原型,无论是神仙思凡、犯错,还是人世间的劫难,都意味着和谐秩序遭到破坏,神仙谪下尘世修炼或降世救劫,就是要努力恢复和重建和谐的秩序。  相似文献   

6.
汉魏六朝道教小说内容的发展演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神仙世界中仙人的形貌由异于常人到向常人的变化;二是世人的求仙道路经历了一个由帝王将相到普通百姓、由服食耗资巨大的丹药到成本低廉的山间花草果实的发展过程;三是神仙与世人的交往,有两种情况,即仙人主动接近普通人和普通人的主动寻访仙人。  相似文献   

7.
李贺诗《李凭箜篌引》中繁密的神灵意象来源于道教神仙谱系或神仙故事,诗中表现出的音乐效果与道教音乐理想契合,在审美追求上该诗又与道教学的审美情趣具有一致性,因而整首诗的意象或意象群为道教化所牵系,形成了以神仙世界为图景、以道教音乐理想为内核、以道教学情趣为总特征的化内涵。  相似文献   

8.
神怪小说的兴起、盛行与道教的形成、转化在时间上具有同一性,小说的创作宗旨有着宣教宏道的意图,在思想内容上与道教的教理阐发和神仙谱系建设相呼应,在传播上为文人雅士所乐尚,从而为道教的上层化转向推波助澜,实则直接建言丹道,是汉魏道教的宗教活动的组成部分,具有宗教活动与文学创作一体化的特征.  相似文献   

9.
伴随着志怪小说的世俗化,神仙故事作为志怪小说的一个重要题材,也朝世俗化走向演进。特别是《搜神后记》,由于其特定的时代背景以及道教在魏晋时期的世俗化、平民化、帝王崇信神仙道教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进一步体现了志怪小说的世俗化特征,其中的神仙异境类故事的世俗化走向对唐小说中故事主体角色的转换和唐小说的发展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0.
《太平经》是中国道教的早期著作,成书于东汉时期,它的问世为道教的最终形成作了理论上的准备。就其道教特质而言,集中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将道家的道加以神化,赋予其人格神的地位与权威;二是构建了道教徒追求的神仙世界蓝图;三是提出了长生之术的理论构想。  相似文献   

11.
《黄鹤楼记》是苏教版语文教材七年级下册中的精讲篇目,课文包含的道教文化色彩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从地理位置和整体样貌两方面,其建筑特点就带有道教文化色彩;有关道教神仙的传说,影射出了道教文学的分化,而分化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从作者方面,在文中也体现出了道教"成仙"的情怀。  相似文献   

12.
《聊斋志异》的艺术成就体现在多个方面,其中不可忽视的一个方面是道教神仙信仰对《聊斋志异》的积极作用。本文对《聊斋志异》的艺术成就和道教神仙信仰的关系,从三个方面进行阐释:一是《聊斋志异》的创作方法与道教神仙信仰;二是《聊斋志异》的形象创造与道教神仙信仰;三是《聊斋志异》的环境描写与道教神仙信仰。通过这三方面的论述,阐明了道教神仙信仰与《聊斋志异》艺术成就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道教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对中国文人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南宋著名学者高似孙受道教的影响极为明显,这不仅体现在其人生经历上,也体现在其作品中。高似孙山水诗创作深受道教影响,主要表现在:一、寄情山水,隐逸山林,以消解内心的苦闷;二、表现手法飘逸浪漫,大胆夸张;三、多次或直接或间接地引用道教词汇,对神仙世界进行勾勒描绘。  相似文献   

14.
收录在<道藏>里的唐末五代道教小说,出现了很多身份各异的隐仙形象.他们既寄形迹于凡尘,又以超凡的神通济世度人,具有避世和救世的双重特点.隐仙故事反映了道教神仙信仰在唐宋之际发生世俗化转变的轨迹,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体现出深厚的文化意蕴,对后来的小说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先秦神话人物西王母是道教尊崇的女仙,西王母所居的昆仑山是古代神话叙事中的神仙境界。先秦时期的西王母神话有其产生的社会文化背景,西王母神话充满对神仙世界的丰富想象,生动地反映了中华先民的原始思维和宗教观念。道教对先秦西王母神话进行了吸纳改造,赋予西王母统领女子学仙者最高权威的女神形象。道教认为昆仑山为天之中岳,乃西王母统众女仙所居之地。道教宣称天上、天下、三界、十方女子之登仙得道者,都归属西王母管辖,而西王母所居宫阙,就在昆仑山墉城之内。在魏晋道教的上清派、灵宝派、天师道各派中,上清派尊崇西王母奠定了道教西王母崇拜的基石。上清派三茅君的茅盈、茅固、茅衷和王褒、魏华存都尊西城王君为师,而西王母则是居于上清派诸尊之上的祖师。道教上清派对西王母神仙形象进行了完美建构,道教女仙西王母与昆仑山叙事是仙山崇拜的典型。道教在秦汉西王母传说的基础上,对西王母女仙形象不断润色创新,奠立在神话思维基础之上的道教西王母神话,将道教仙话的想象力、表现力推向极致。道教西王母仙话是道教神仙学说的重要内容,道教赋予西王母神话和昆仑山以深刻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6.
东晋时期,道教神仙思想对陶渊明产生了较大影响。他在诗文的创作中塑造了仙境、仙人、仙乐、仙药等道教意象。这些意象折射出陶渊明对道教神仙思想的自觉服膺。  相似文献   

17.
从六朝志怪的粗陈梗概发展到唐人小说的文辞华艳,不难找到竹林寺传说幻想奇特、情节优美的影响。另外,竹林寺传说对道教仙话小说影响颇深。这既有情节构件的置换:竹林圣僧演变成壁画圣僧,再进一步演变为壁画神仙;又有细节幻构的传承:竹林寺传说中飞龙行舟的细节.被仙话小说积极采用。  相似文献   

18.
河洛先民的原始崇拜及夏、商、周三代流行的鬼神敬仰是道教产生的心理基础;战国、秦汉盛行的神仙方术是道教产生的内在动因;老子在洛阳所著<道德经>与黄老学说的结合是道教产生的哲学基础.<太平经>在洛阳的问世,表明道教理论的确立;发源于洛阳的"五斗米道"的兴起以及"太平道"在洛阳的出现,标志着道教的形成.道教理论中的思辨哲学、对长生不死的追求以及善恶报应观念是道教被河洛地区广大民众接受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9.
本文认为道教承袭了原始宗教和道家对生命的忧患意识 ,并将其转化为对长生成仙的狂热追求。这种思想深深地影响了唐五代小说及其作者 ,并通过一些表现历史、梦幻和神仙度人题材的作品表现出来  相似文献   

20.
道教是在中国传统文化基础上,在汉代特殊的社会背景下产生的以修真悟道、羽化登仙为最终目的的一种宗教。道教信仰的核心是神仙信仰,这个神仙世界,不是道徒们一夜之间筑成的,它随着民族历史的发展,有一个演变的过程。先秦的神仙世界,具有远离人世的神话传说特色。那时的神仙,居住在远离人间的地方,而最著名的即三神山传说:“蓬莱、方丈、瀛洲,此三神山者,其传在渤海中,去人不远;患且至,则船风而去。盖尝有至者,诸仙人及不死之药皆在焉。其物禽兽尽白,而黄金银为宫阕。未至,望之如云;及到,三神山反居水下。临之,风辄引去,终莫能至云。”①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