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1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从西汉文帝开始到汉武帝时期黄河频繁发生水患,给黄河中下游地区的社会经济带来了严重的危害.黄河水灾发生的原因是复杂的,其中上游地区植被破坏,造成水土大面积流失,在中下游地区沉积下来,淤塞河道是最重要的原因,再加上政府的疏于管理和治理不得力,造成黄河长达数十年泛滥成灾.汉代黄河水患的治理还给我们许多历史启示,其中沿黄河省份的统一协调,具有全局的战略眼光是黄河治理的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2.
明代的黄河水患是历朝以来最为严重的,不仅泛滥的次数极为频繁,而且受到保漕、护陵等诸多人为因素的影响,使得河道极为混乱,它淤平了河湖,吞灭了良田、村庄,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泛区的生态环境,同时给当地的社会经济和生活也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和破坏。在明代统治的270多年里,给下游河淮地区(今豫东、鲁西南、皖北、苏北一带)的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相似文献   

3.
清代河南境内黄河水患频繁发生,沿黄各基层政府防御救灾措施主要有:兴举相关河工防御和治理黄河水患;提供居所、散发粮粟、防治疫病、设厂煮赈等方式救济灾民;招民复业、开渠兴农、蠲免钱粮、免除不当的河工料物征收与力役征派等措施帮助灾民复安其业。这些措施稳定生活,取得了积极的成效。但在治河赈灾的过程中,部分官吏营私舞弊,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基层政府行为的实际效果。  相似文献   

4.
明清以来黄河频繁决溢。对黄河中下游地区的地理环境带来了深刻的影响,使得许多城市的地址不得不做迁移。本文利用考古发掘和文献资料,结合实地考察,对睢州古城、旧城与新城的变迁作了系统考察,分析了黄河水患对雎县城址的选择所造成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5.
北宋时期,伴随着黄河水患的频繁发生,河北区域内的农业生产条件也深受其害。在黄河水患的破坏下,河北境内农业的发展在劳动力、农田、资金等方面都长期受到严重影响,从而极大制约了河北区域内农业的正常发展。  相似文献   

6.
北宋时期,地处黄河下游地带的河北地区,在黄河水灾的不断冲击之下,其水文环境也遭受到严重的破坏。在此期间,除了大量的湖泊被淤填或冲毁外,黄河水患的频繁发生,也对河北境内的水道运输造成了严重损毁。这种局面的长期发展,导致河北境内的水文环境进一步恶化,并由此造成诸多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7.
清代徐州地区频繁发生的黄河水灾给地方民生带来了严重危害。基于维护统治和体恤民生的目的,清政府采取修筑堤防、堵塞决口、疏浚河道等措施来治理黄河水患。水灾发生后,中央政府更是采取蠲免税粮、开仓赈济等众多荒政措施来积极应对水灾。徐州地方官员以及地方士绅也在徐州黄河水灾防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中山大学图书馆所编《清代稿钞本》中有一批名为"张之洞书札手迹"的信函。经考证,这批书札的原作者并非张之洞,而是时任山东巡抚的张汝梅。张汝梅因"剿匪不力"被罢黜巡抚一职,致使相关研究多集中于他与山东义和团运动关系的探讨。然而,书札内容显示张汝梅就任山东巡抚期间,对于黄河水患治理和灾后善款筹措等工作投入了大量心力,可谓治水尽责、赈济出力。这批材料能够克服以往研究视角的局限,进而丰富了张汝梅的历史形象。  相似文献   

9.
明清时期,开封境内的黄河水患达到了历史峰值,决溢徙道,频繁发生。为有效治理,两代统治者设置专司官员,厘定完善法规,筹措充足经费,预备丰硕物料,保证了挖沟开洫、修堤筑坝、疏河浚渠、堵决塞口等具体工程的实施。河患频发概由漕运制度、人稠地狭、沟渠湮废、官员频调和渎职等因素所造成,给民生带来了多重羁绊,但治河工程也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从而避免了更深远灾难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两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灾害群发期。这一时期的黄河也屡次决口改道,给下游地区人民的生命财产带来重大损失,同时也对下游地区的生态环境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魏晋时期,游艺风俗的盛行与论体文的勃兴有着重要关系,主要体现在:游艺风俗推动了论体文的创作与传播;游艺风俗促进了论体文艺术手法的发展;以游艺风俗为题材的论体文,将"艺"上升至"理"的境界,促进了游艺理论水平的提高。同为精神文化的产物,二者又都受社会风尚的影响,对其时审美观念有着共同规约。魏晋文士游艺以砥砺品格,涵茹性情,作论则在向静中参妙理,培养了思辨能力与静泰之风,二者相辅相成,相互影响,共同成就了魏晋文士独特的文化品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