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南帆 《福建教育》2003,(6A):14-15
  相似文献   

2.
戴舒芩 《文教资料》2007,(21):61-64
接受理论是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出现的一种美学思潮,是文学研究领域兴起的一种新的方法论。它着重探讨读者能动的接受活动在文学传播中的地位与作用。本文力求对其理论重点读者、文本进行分析解读,并对其理论的未尽之处予以总结。  相似文献   

3.
接受美学理论在西方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其特点是以研究读者的接受为中心。接受美学认为,作家写出了作品只是完成了文学活动的一个部分。作品本身并不产生意义,作品的意义是在读者的阅读过程中产生的。也就是说,只有在读者阅读和接受作品的时候,作品和作家的价值才能体现出来并发挥作用,否则只是一堆废纸。读者的阅读和接受与作品本身同样重要。接受美学要求把作品和读者的关系置于阅读活动的首要地位,充分承认读者对作品意义和审美价值的创造性作用。从接受美学理论中,我们可以得到一些对英语阅读教学有益的启示。启示一:学生应该是课堂的…  相似文献   

4.
以接受美学和当代认知心理学等理论指导语教学,确立学生主体教育地位,以开放式教学引导和启发学生,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和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5.
论接受美学理论中的读者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接受美学理论对取决于传统阐释的“作家”和“作品”中心进行了反拢,提出了决定作品社会价值与意义的只能是不同层次的读者。读者的作用可以从历时性和共时性的角度得到证明。但读者的话语权力也不是至尊至上、一言九鼎,他(她)要受到多方面制约。读者受到哪些方面的制约?接受美学理论对此语焉不详,这又不清楚地显示了其理论的不足。  相似文献   

6.
一、读者中心论与中学生接受群体 正如接受理论中所说,作品仅仅是一种人工的艺术制品(Artefact),只有被读者印入脑中,经过领悟、解释、融化后再生的艺术形象,才是真正的审美对象(Aerthetic Object)。  相似文献   

7.
作为文学理论的一支,接受美学对于文学的作者、文本、读者运作之链有其独到的见解和观点。本文拟对接受美学视野下的三者关系做出尝试性的分析。  相似文献   

8.
本分析了传统的学阅读教学模式坚持作中心论、本中心论的种种弊端,并与接受美学的读中心论观点进行比较,进而以其视野嬗变理论结合教学实例构建一个新的学阅读模式:再造本意象世界——创造自己意象世界——联系历史意象世界。  相似文献   

9.
10.
牛坤 《现代语文》2014,(9):108-109
接受美学是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发端于德国的一种美学理论,其基本观点从观念上改变了传统的阅读理念,对当前我国语文阅读教学的改革与创新提供了理论参考,对践行以“读者导向”为主的阅读教学有很大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1.
读者反应批评理论认为,文本实质性的意义存在于文本和读者之间的相互关系,要强调读者根据自己的个性主题主动地理解文本,不同的读者对同一的文本会有不同的反应。因此,在英语文学教学中,我们应更新观念,建立“以学生为主导、以老师为辅助”的新型的教与学关系;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大胆创新;鼓励学生撰写读书笔记。  相似文献   

12.
以培养大学生通过CET-4和CET-6为教学目标的大学英语教学,以教师为中心的大学英语教学课堂,已经远远不能适应当代大学生的心理需求,也不能满足社会的人才培养需求,本文将读者接受理论引入大学英语《新视野》的课堂教学,把大学生作为审美活动的主体,课堂的中心,以一种全新的理念和视野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使其获得更好的英语学习效果。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60年代,以姚斯和伊瑟尔为代表的联邦德国“康斯坦学派”提出了“接受美学”理论,它以现象学和解释学为理论基础,关注读者及阅读接受实践活动,打破了传统研究中关注作家、作品的局限,超越前人引入了读者的要素,其核心是把文学观念由作者——作品转到了读者——作品,突出了读者对文本意义的决定作用,强调文学是作者与读者共同完成的,作品意义只有在读者的阅读过程中才能产生。如果在作者——作品——读者链条中,让读者成为空白,那么作品的审美意义也将不复存在。  相似文献   

14.
读解理论是在阅读实践中产生的,作者中心论、文本中心论、读者中心论可以说是同时共生的,它们各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平时的阅读教学,教师若能将这三种读解理论引入语文课堂,并加以灵活运用、相互配合的话,对于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相似文献   

15.
“比较文学”是中国教师讲解西方文学的首要视域。其中,研究一个文学母题或主题(比如“父与子”“寻找”“漂流”“失乐园”等)起源和发展的“主题学”;研究某一类形象、某一个故事原型在从母国向他国传播过程中发生的变化和恒定结构等问题的“流传学”;研究某一部外国文学经典翻译到中国来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是否经过改编删节,译本的语言与时代有着怎样的关系等问题的“译介学”等等具体方法都非常适合我们的一线教师学习,并在教学中开拓高中生的语文学习视野,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  相似文献   

16.
17.
修文乔 《海外英语》2014,(3):188-189
西方叙事时间理论起源于托多洛夫,经热奈特之手日臻成熟,也更加具有文本分析的可信度,里蒙-凯南和米克·巴尔等学者也提出了各自的观点。这些理论自20世纪晚期译介到中国之后,逐渐为中国学者所熟悉,并在近五年广泛应用于文学作品的分析当中。该文在梳理这一理论发展脉络的基础上,考察了这一理论在国内的译介过程,并以中国知网上有关叙事时间理论的学术论文为研究对象,重点关注这一理论在外国文学研究领域的接受和应用情况。文章最后讨论了叙事时间理论作为文本分析工具所具有的强大解释力,同时揭示了学界对这一理论应用上的不足。  相似文献   

18.
读者接受与巴金研究的新视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巴金创作的接受研究是一个特别值得系统、深入研究的课题。传统的巴金研究仅把作者与作品作为考察的对象,把巴金的意义局限在文学的创作与作品的表现的封闭圈子里加以认识,而曾经深受读者欢迎的巴金及巴金的文本的意义的具体化过程实际上包含了接受者能动的参与,所以现在应尝试运用接受美学的方法,从读者接受的角度研究巴金及巴金创作,把研究的范围和视角从长期以来的“作家——作品”调整和扩大到“读者——作品——作家”方面来。  相似文献   

19.
论语文教学的接受美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蔡莱莉 《教育探索》2002,(10):48-60
接受美学是以读为中心的一种美学理论,在当今世界颇有影响。这一理论对本与读关系的定位,对作品意义生成规律的探索,对“空白”和期待视界的阐释,以主对语教学的改革与创新都具有认识论和方法论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读者接受理论与影视字幕中的隐喻翻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由于大众文化的蓬勃发展,影视字幕翻译在翻译理论和实践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字幕文本具有特殊的屏幕限制和独特的受众群体,要求译者认真考察。读者接受理论对字幕翻译尤其是富含文化意蕴的隐喻翻译具有很好的解释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