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记者的名片     
前些日子,听一位省级报刊的记者谈起两件不见得有趣的趣闻。其中一件事是,某家灯具厂的厂长助理手持该报一位记者的名片来编辑部讨账,声称这位记者“买”走价值500元的灯具时并未付款,只留下了这张名片,结果查实这张名片虽然的确是这位记者的,但他并未去过该厂,连厂长助理也说不是这个人拿走灯具的。另一件事是,一位出租汽车司机也拿着一张冠有“记者”头衔的名片来该报诉苦,声称这位记者要走12升汽油后,长期不归还,结果是该报编辑部并没有这个人。  相似文献   

2.
去年初,我发现并喜欢上了《人民日报》的一个专版。读得久了,便有了“参与”的念头,于是写了一篇随笔寄给专版 (未寄个人 )。稿子见报没几天,便收到编辑彭嘉陵同志寄给我的样报了,而且是两份,里面还有一张名片 !名片上除一个熟悉的名字外,地址、邮政编码、传呼号以及办公室和家里的电话号码一应俱全。又过几天,收到了寄来的稿费。这不仅让我高兴,也使我产生些许感慨。特别是从那一张几千公里外寄来的名片上,我读出了主人的真诚和热情,读出了一位报纸编辑对陌生作者的问候、感激、尊重和信任,看到了全国第一大报——人民日报的风…  相似文献   

3.
罗雪挥 《中国新闻周刊》2005,(13):i004-i007
能被称为城市名片的建筑设施,是那些最能体现生活品味的所在。  相似文献   

4.
李锦,新华社高级记者,他提出的“九间棚精神”、“双星道路”与“兴福现象”都受到中央负责同志的肯定与赞扬,并成为我国理论界研究的重点课题。杨:你是山东省新闻界被评为主任记者和高级记者中最年轻的人。听说你在九十年代抓出几个大典型.特别是沂蒙山区的九间棚村.成为当时在全党最有影响的典型.请你介绍一下怎样抓出这个典型的。李:这个典型首先是沂蒙山区九间棚村群众的创造.其次是从党中央到基层组织的重视.我作为新闻记者主要起了调查研究.提供重要观点与事实材料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有人或许会说,你这人是不是血液里有太多的浪漫主义、理想主义,否则,被那么多人视为畏途的边疆,到了你嘴里,怎么就变得那么美,那么兴味无穷?我不否认新疆至今依然比较贫困,比较落后。我也不否认作为一名除了衣兜里那杆笔,再无任何优越条件的边远省区的记者,要想采写到真正的新闻,要比其他地方的同行付出多得多的勇气和辛劳。新疆之大,人所皆知。从乌鲁木齐到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的和田采访,2000多公里的路途,坐长途班车至少需要四天时间,在过去甚至要走近十天。即使是在同一个县里,从一个乡到另一个乡,翻越几座山、跋涉一二…  相似文献   

6.
正1948年12月,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了当时隶属于河北省大兴县第六区的南海子地区。1949年1月,华北人民政府决定,把南海子地区划归刚获和平解放的北平市管辖。不久,组建成立了南苑区人民政府,管辖原南海子地区新建起来的29个行政村人民政府及所辖的216个自然村。1952年7月,南苑区委为落实时任北京市委书记彭真同志提出的要在市郊建立一个示范性"集体农庄"的意见,向市委建议在南海子中部的姜场一带组建"集体农庄"示范点。  相似文献   

7.
<正>这张珍贵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滇桂黔边纵队第十支队滇南饯别合影纪念照,拍摄于1950年3月9日,时间跨度接近70年。看到这张老照片,让人不由的想起解放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滇桂黔边纵队第十支队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西南边疆战斗的那段令人难忘的历史。中国人民解放军滇桂黔边纵队第十支队组建1949年7月,为加强党在滇桂黔边区的领  相似文献   

8.
中国记协党组书记翟惠生认为:公益广告已经提出了很长时间了,但是要做好公益广告的宣传,在十八大以后这个时间节点大家应该格外注意。公益广告不是可有可无的,而是必须有的,而且必须多有,还得有得好,这是现在基本的要求。之所以这样,是因为:第一,现在是个信息时代,广告是信息传播的一种形式,而且是一种必不可少的形式,所以它是一个时代的产物。而信息时代给我们带来了无穷的机会,同时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各种声音都有。我们搞信息传播的,如果传递的不是好声音,那就会给执政带来很多麻烦。所以要么就驾驭这个信  相似文献   

9.
2005年12月9日,由波兰格但斯克市档案馆、格但斯克海事博物馆以及格但斯克历史博物馆共同制作的<维斯瓦河流域的格但斯克>图片展,在上海市档案馆外滩新馆隆重开幕.它用大量的档案图片,向我们描述了格但斯克和维斯瓦河流域的历史,用一幅幅优美的画面为我们展示了这座城市的美丽和沧桑.  相似文献   

10.
按中国人的心理排序,中国的三大直辖市应是北京、上海、广州。但广州与京、沪相比,富则富矣,却缺乏可圈可点的文化象征。毫无疑问,没有广东,就写不成一部中国近代史,而一提到中国近代以来的历史,就不能不大书特书以广东为策源地或以广东人为领袖的五次北伐。第一次是鸦片北伐,虽起自广东但罪在英夷,不去说它。第二次是太平天国北伐,花县人洪秀全率众席卷南中国,为晚清敲响了丧钟。第三次是康有为、粱启超的思想北伐,无一兵一卒,却能鞭策神州。走向现代。第四次是以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为旗帜的民国军事  相似文献   

11.
专题报道:媒介影响力的一张名片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专题报道以聚焦式切入、全景化涵盖、多维度透视、整合式编排为特征。它的功能主要体现在凸现聚合效应、强化效应、集束效应与品牌效应。专题报道的策划应努力做到四个到位:必读性到位,培育受众对媒介资讯的依赖性与忠诚度;贴近性到位,牢固树立受众本位的观念;引导性到位,推动代表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舆论上升为主导舆论;创新性到位,形成独具风格,别人无法取代的特色。专题报道要力避报道模式化、内容浮泛化以及专业报道非专业化的误区。  相似文献   

12.
蒋剑翔 《军事记者》2012,(10):63-63
有个年轻记者抱怨:出去采访,拿出采访证,别人不信;递上名片,别人还是不很信任。这个年轻记者为此感到烦恼、困惑。采访对象不信任,采访自然很难深入。如何解决这个问题?依笔者之见,首先得有个正确认识。人家不信任你,你不能把责任往别人身上推,说人家傲气、不配合,得多从自身找原因:我有名气吗?我写出过有影响的作品吗?我所在媒体的知名度高吗?若都是“NO”,你就不要怪人家了。  相似文献   

13.
一个作家的生命体验─—史铁生访谈录访谈:张专史铁生,1951年生于北京。清华大学附中毕业后,于1969年赴延安插队。1972年因病致瘫,转回北京。1974年至1981年在北京某街道工厂工作,后主要从事文学创作。现为北京作家协会理事。到现在为止共发表作...  相似文献   

14.
见微知著闻一知十─—有感于外国记者的敏感吴万里常读《参考消息》,常看外电报道,常被外国记者新闻报道中的敏捷、敏感所折服。比如这次日本首相细川的辞职,常人感到十分唐突:首相当得好好的,此前还刚来中国访问过,想不到一下子又下台了。但是在常人看来再奇特的事...  相似文献   

15.
公元1999年12月20日,中葡两国政府以和平的方式完成澳门的政权交接,澳门在离散400多年后重新回到祖国母亲的怀抱。这是本世纪最重大的历史事件之一,举世瞩目。来自世界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约300家新闻媒体、3500多名记者云集澳门,报道在这块23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发生的沧桑巨变,堪称一场划时代的“新闻大战”。 作为新华社澳门回归前方报道团的一员,笔者有幸参加了中葡两国政府澳门政权交接仪式等重大活动的采访、报道,亲身参与了这场激烈的新闻竞争。现不揣浅陋,将在澳门回归期间写下的几篇手记献与读者,希望…  相似文献   

16.
有专家断言:就报纸而言,高级大众化可能会是国内报纸进一步快速发展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7.
孙凯 《北京档案》2015,(6):52-54
这是一张上世纪20年代北京一家私人祝寿堂会的老戏单,从网上查阅得知,演员多为少年童伶,大都是在俞振庭1917年创办的“斌庆社”“带艺搭班”的十几岁的演员。知名度最高的李万春,有“童伶奇才”之誉,当年童伶戏班也曾风行一时。旧时北京除宫廷、王府拥有演出戏台外,民间私人堂会多租用如报子街聚贤堂、金鱼胡同福寿堂等大饭庄待客演出,通常为主办人家出资,也有亲朋好友作为贺礼赠送的,只是此次堂会的出资方及演出具体时间、地点已无可考。本文将从这张老戏单追溯出京城一个家族的兴衰故事。  相似文献   

18.
有关传奇英雄"小老道"打鬼子的故事,在山东威海曾经家喻户晓,广为流传,可能七八十岁的老人都能说上几段,但"小老道"到底长得啥样,由于年代久远,却没有人能说得清楚。在威海市环翠区档案局开展的威海老照片征集活动中,有幸征集到一张"小老道"的照片,照片正中的即为"小老道"。照片经过简单装裱,边框上印有"威海卫怡芳摄影社"等字样,因为年代久远已经泛黄,有些画面也已经破损,但所幸的是人物面部画面没有受损。  相似文献   

19.
中国昆仑工程公司(原中国纺织工业设计院),成立于百业待兴的1952年,是新中国最早组建的国家级勘察设计单位之一。为纪念公司成立60周年,公司征集有意义的照片。我们档案人员积极查找馆藏档案,提供了一批记载着公司几代员工敬业奉献,艰苦奋斗历程的珍贵照片。其中一幅1961年3月西藏拉萨毛纺厂现场设计组进藏时途经昆仑山口时的留影深深地吸引了我们。照片上有7位风华正茂的年轻人,他们身边树立着的一块标牌非常醒目:“昆仑山口/海拔4700公尺”。怀着深深的敬意,我们走访了此项目的负责人,已经退休的毛纺专家沈协欣主任,请他为我们讲一讲这张照片背后的故事。看到这张年代久远、影像斑驳的老照片,沈老非常感慨,向我们讲述了当年他们支援西藏建设的经历。  相似文献   

20.
1949年4月24日,太原解放。解放军19兵团政治部原摄影股长(后为新华社记者)袁苓、摄影干事肖池,冒着枪林弹雨,随63军突击部队从首义门西侧突破口进城,抓拍了《一面鲜艳的红旗插上太原城头》、《我军冲进“太原绥靖公署”》等历史镜头。顽抗的阎军为了阻止我军前进,放火焚烧了当时的交易所大楼,熊熊烈火蔓延到这条繁华的商业街。我“猛虎连”的战士们奋不顾身,从不断倒塌的房屋里,救出老幼妇孺,把居民护送到安全地带隐蔽起来。这时袁苓、肖池看到一位解放军战士正把一位怀抱婴儿的大娘搀扶抢救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