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开鹏 《班主任》2008,(8):86-86
喜欢读《班主任》已经是很久的事情了,读它已成了我工作中的一个习惯。它是我的良师益友,是我的治班锦囊。我爱《班主任》,我的学生也爱上了它。于是,我们班里便有了四十多位爱读《班主任》的小小“班主任”。读着、读着,他们产生了一个美好的想法:假如我是一位班主任,会怎样呢?  相似文献   

2.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这句《诗经》中的名句出自《诗经》的首篇《关雎》。《关雎》曾多次编入中学教材,汤显祖《牡丹亭·闺塾》也选入了高中语教材第四册。其中有闺垫先生陈最良吟诵并讲解《关雎》前四句的情节。对“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中的“好”,在教材中,有的注为“hào”,有的没加注。各类练习册和教学辅导用书有的说念“hào”,有的说念“hǎo”,让人莫衷一是。时下的电视剧也经常引用。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一句,剧中人物有的将“好”读着“hǎo”,有的读着“hào”.读法也很不统一。“君子好逑”的“好”到底该怎样读.有必要进行一番辨证。[第一段]  相似文献   

3.
严霞 《湖南教育》2006,(2):32-33
案例: 我在学校课改年级上一节研讨课,课程进度刚好到了《识字一》,内容包括《二十四节气歌》和关于四季描写的12个四字词语。教材上有四幅插图,分别是“春”“夏”“秋”“冬”四季景色。一般情况下,大家是不愿拿识字作为公开课内容的,觉得枯燥,难以出彩,况且主要是教学词语。但备课时,我反复读这些词语,读着读着,脑中浮现出一年四季各自富有特色的景物:春天——“春光明媚、大地复苏、鸟语花香”:夏天——“骄阳似火、暑气逼人、绿树成阴”;秋天——“秋高气爽、金桂飘香、五谷丰登”;冬天——“寒冬腊月、滴水成冰、雪中送炭”。我想,得让学生在读着这些词时也有这样的感觉。此时,学校正在举行“仿真社会”的活动,我决定借鉴竞争的形式,来构建词语教学的课堂。  相似文献   

4.
有一处地方     
读汪曾祺的《胡同文化》,读到第六段,最能产生共鸣。 口中读着“但他们舍不得‘挪窝儿’,——‘破家值万贯’”时,脑海里总会蓦地浮现出原先住家的样子。  相似文献   

5.
春在江南     
今天的课堂上。和学生讲到了王观的《卜算子》,一遍一遍地读.读着读着,我的心里渐渐漾开一片柔软。放眼窗外,草正长。莺正飞,江南已是春意浓。  相似文献   

6.
母亲的背影     
很早我便读了朱自清的《背影》,读着读着便是泪水涟涟。从没有想到把母亲的背影幻化成自己笔下的言语,也许是害怕“心虽有情,笔却不着意”吧。今天,情感所至,于是便有了以下的文字以下的心声。——题记  相似文献   

7.
古代士林中常有“读《出师表》不流泪,此人不忠;读《陈情表》不流泪,此人不孝”之语。这两篇散文皆以情愫殷切动人而名闻于世。二者中的《陈情表》是蜀汉降臣李密为了说明自己因奉养祖母而不能为官的苦衷而上的奏表,除了以“至性之言,悲恻动人”外,那成熟缜密的文思,匠心独具的  相似文献   

8.
昨天中午MlKE午休了,所以晚上精神很好。我们读了《易经》乾卦第一、《黄帝内经》第一节、《成语接龙》001-100,前面的两个内容都是指读,后面的成语是他带读的。后来的《孝经》第一到六章是在广场上玩着读完的。有趣的是,当读到诸侯章第三“在上不骄,高而不危”的时候,他正好攀到爬梯的最上端,于是体悟了“高而不危”,他自己笑了,感觉很有意思的样子。  相似文献   

9.
《文学教育(上)》2014,(3):158-158
“我对获奖感到十分荣幸,我是读着《十月》走上文学道路的。当年在部队里面跟战友抢着读《高山下的花环》,当时也都是热血男儿,读完真的:鼍热血澎湃,甚至泪流满面。”日前,莫言出席《十月》创刊35周年最具影响力作品奖颁奖仪式时表示。此。次莫言有两部作品获得《十月》创刊35周年最具影响力作品奖,分别是创作于1988年的《天常蒜苔之歌》与创作于2006年的《生死疲劳》。莫言说,  相似文献   

10.
《语言文字报》2020年10月14日刊发路来森老师的文章《清秋佳日好读书》,其中有云:“读着读着,一阵秋风悄然而至,书页哗哗作响,秋叶纷纷而落,萧瑟又悲情,一种诗意的情感扑面而来,脑海中浮现出曹操那句‘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也就读出了郁郁的古典意蕴。”  相似文献   

11.
读着徐江老师的《中学语文“无效教学”批判》(《人民教育》2005年第9期),我的脊背一阵阵发凉,越读越感到自己一向自认为比较成熟的教法原来竟是如此拙劣。  相似文献   

12.
第一次与《乡愁》邂逅是在7岁。我仍清晰记得在那个不谙世事、日日云淡风轻的年纪里,自己怎样读余光中、读他的《乡愁》。常常是拍着小手,又蹦又跳地念着“这头”“那头”“外头”“里头”这些对仗如童谣的句子。  相似文献   

13.
窗外柳絮飘扬,阳台上又是花开花落,我读着梁衡的《大无大有周恩来》,有如重逢故友,心中如尘埃落定,“花开花落两由之”了。这样的天气读这样的美文乃是人生一大乐趣。梁衡何许人也?也许读者不会陌生。我们中学就读过他的《晋祠》,“春时,兰花满山,径出而香远;秋来,草木郁郁,天高而水清。”  相似文献   

14.
谢新寿 《师道》2000,(1):62-62
苏步青出身于世代农家,小时家贫上不起学,放牛回来走过村上私塾,常常从门缝里偷听先生讲《三字经》,听到学生跟先生嗡嗡地读着“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时,他忽然想起自己也姓苏,便也高兴地跟着念。每天放牛经过都这样在学堂门口偷听,时间长了,他终于把《三字经》、《百家姓》、《左传》、《古观止》里许多章节都背熟了。  相似文献   

15.
那一次,我刚开始教《掌声》(苏教版三年级上册)一课,便交发灵感,一下改掉了原来教案中的预设。我对同学们说:“大家预习《掌声》一文了吗?”同学们齐声回答我以后,我便出示了本课的词语,检查了认读情况。接着,我要求同学们把自己最喜欢或最受感动的地方读给大家听听,并说说自己读后的感受。在这初读课文的基础上,我说:“同学们,我们现在组织一次访谈活动。我是这篇课文的作者,你们读着课文想一想,有哪些问题需要采访我?”让我没想到的是,学生真把我当作作者了:  相似文献   

16.
我最爱莲花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读着周敦颐的《爱莲说》,我对莲花的敬仰之情不禁又深了一层。  相似文献   

17.
文章就《苟子》中引《诗》和论《诗》两个方面进行了探讨:分析了《苟子》引《诗》中《雅》居多的原因;浅析了苟子论《诗》。即“《诗》、《书》之博”与“《诗》、《书》故而不切”是否真正矛盾,及何为荀子提出“善为《诗》者不说”的意会读《诗》法。  相似文献   

18.
厦门大学易中天教授在“百家讲坛”中品“三国”,把魏、蜀、吴三国的人和事“品”得出神入化;河南大学王立群教授在“百家讲坛”中“读”《史记》,把《史记》“读”的栩栩如生。可是,在听了易教授的“品”“三国”和王教授的“读”《史记》之后,我们是不是就不用读《三国演义》和《史记》的原著了呢?  相似文献   

19.
曹旭 《新读写》2008,(5):53-53
首先,两篇文章题目都很好。 《秋思》是“在秋天里思念”的意思,这是从古典诗词中概括出来的,虽然前人用过,但仍然很凝练,很耐看;《读山》,则是现代流行组合,很新颖。以前一般说“看山”,不说“读山”;但对“读”字内涵活用的今天,大家喜欢用,社会上“读——”很流行,譬如“读你”、“读眼睛”,等等。此文的“读”,就是从《读你》这首歌名而来。不过,除了“读山”,还可以活用“品山”。  相似文献   

20.
最近 ,浙江省东阳市小学语文教研班课堂教学展示会在市实验小学举行 ,市教坛新秀吴晓宏执教的《春天的雨点》像磁铁般地吸引着孩子们和听课的各位老师 ,很好地诠释了语文教学的人文性。师 :补完课 ,乌老师总得好好休息一下吧 ,休息了吗 ?最感动的还在后面呢。昨天晚上 ,吴老师捧着书本坐在书桌前静静地读第五段 ,一边读一边想像当时的情景 ,读着读着我仿佛看见了闪电 ,听见了雷声 ,我被深深地感动。你们也能像我这样读一读吗 ?(用自己的亲身体会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 ,让学生愿意读 ,乐意读 ,用心读 ,设计巧妙。)生读课文。师 :从表情上看 ,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