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无常索命     
地球上最后一个人独自坐在房间里。这时,忽然响起了敲门声……“呯——呯,呯——呯,呯呯!”敲门的声音虽不大,可孤单一身的他还是听到了。他起身去开门,看见一个头戴白帽、身穿白衣的“人”飘在门外,忽忽悠悠地像只风筝。仔细看去,只见此“人”披头散发、猪嘴獠牙,狰狞的面目好不吓人。那“人”手中拿着一个牌子,上写“招魂索命”四个大字。“你是谁?”地球人问那个○白衣“人”。“吾乃白无常,阴间第一索命使者也。今奉阎王之命,特来索尔性命。”“噢!原来你不是人,是无常鬼啊!可你这回找错了人了,我今年才45岁,据我的铁哥们赛李靖、胜周公…  相似文献   

2.
《科学课》2000,(3)
火药,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人们在很早以前就利用它制造了烟花爆竹。从此,人们在一些节日、重大事情中便经常可以听到放爆竹的“呯——啪”声。 我们在平时观察到放爆竹时会出现一些不正常的现象,大概总是这么三种情况:①爆竹只发出“呯”一声飞到空中便悄声无息地落到地上不响了。②爆竹发出“呼”一声上天后落到地上,过一会儿后在地上“啪”地一声响了。③爆竹“呯、啪”两声连着响,还没飞出放爆竹的人的手就炸成了两截。 同时,我们还观察到一些人对上面几种情况的态度和这些不正常的现象给人们带来的危害。第一种情况要是出现在办喜事人家,人们会重放一个,认为这种爆竹晦气,但小孩子大多喜欢捡起玩,而年纪大的人会对他们进行一番带迷信色彩的教育,不许他们拣。第二种情况最怕落到人堆里,吓得手忙脚乱。但主要是一些小孩去捡  相似文献   

3.
小毅的小脑袋瓜里,整天琢磨着数学问题。一天晚上,他正在一道又一道地演算数学题,忽然听得屋后“呯呯叭叭”响起枪声。 “深更半夜,哪来的枪声?”小毅爬上屋后的小山一看,啊呀,山那边  相似文献   

4.
教材 风娃娃 风娃娃是个大力士。他刚生下来的时候,很任性,从来不肯安安静静的,手一挥,电线就吓得“呜呜”直叫,树木“哗哗”摇晃,河水娃娃东逃西躲,“呯呯”四溅。风娃娃看见了,乐得哈哈大笑。 风娃娃从麦田走过。看见黄澄澄的麦子,像地毯一样柔软,高兴得在麦田里打滚儿。麦穗的脑袋你撞来,  相似文献   

5.
揪出间谍     
八斤 《小学时代》2012,(10):8-13
“呯——”只听得一声枪响,影片《007》开始啦!  相似文献   

6.
“呯!”一位面带怒色、涉教未深的青年教师推开了我的房间门。紧随其后的“斗士”解开了我心中的疑窦:显然这师生“结伴”而来,是要打一场“官司”的。 我招呼他们坐下,各自的简单陈述,事情的原委便已清晰:我师(?)提问,紧锁双眉,威严袭人,学生的思维因此受到压抑,不能圆满作答。而这  相似文献   

7.
张映春 《德育信息》2002,(10):47-47
这里说的“难看的孩子”,是指那些长得不够漂亮,被人称作“长相不好”的孩子。在学校,这类学生为数不多,却是一个特殊的“弱势群体”。因为他们没有漂亮孩子广受羡慕的“优越感”,没有一般化孩子不被关注的“平常心”,也没有残疾孩子倍受关爱的“感激情”。他们常常被人有意无意地当“话茬”,作“谈资”,受到伤害,却有口难辩,也少有人过问。  相似文献   

8.
翁娅 《成才之路》2010,(8):77-78
孩子表现自己是自我发展的需要,是他们客观地认识自己价值、自我能力的需要。但在生活中,我们总可以看到这样一部分孩子:他们的画、手工作品,从不愿意给别人看,也从不保存。他们的父母也经常埋怨自己的孩子“不如人”“不出趟”“明明在家里表现很好,就是不敢在众人面前表现”。  相似文献   

9.
都说中国的孩子是世界上最“听话”的孩子。今天看来,中国的孩子又岂止是“听话”而已,他们“说话”的功夫恐怕也完完全全可以称得上是世界一流的。  相似文献   

10.
“孩子害怕写作文”一直是许多家长感到十分头痛的事。怎样才能使孩子不怕写作文?我有个十分简单而有效的方法,即每学期为孩子“出版”作品集。这种“出版”十分简单,就是将孩子一个学期的作文或日记等由家长指导编成集子,并引导孩子终身收藏。为什么要为孩子“出版”作品集呢?因为儿童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好胜心,他们特别爱表现自己,以得到大人的称赞和同伴的喝彩。而为孩子“出版”作品集,就能满足他们的这种愿望,也能激发他们写作的兴趣,变“要我写”为“我要写”。这一本本的作品集,就是孩子成长的历程。  相似文献   

11.
王淦生 《师道》2009,(10):20-20
都说中国的孩子是世界上最“听话”的孩子。今天看来,中国的孩子又岂止是“听话”而已,他们“说话”的功夫恐怕也完完全全可以称得上是世界一流的。  相似文献   

12.
上小学五六年级的孩子,大人们常常管他们叫“半大孩子”,不要小看这些“半大孩子”,如今的他们,可真是了得。家长拿他们没办法,老师也常感困惑。可你们知道他们的伤心事吗 ?   古人说“少年不识愁滋味,为赋新辞强说愁”。可能这种观点早已跟不上时代了。“半大孩子”们的那些“伤心事”可真有一大堆呢。我曾做过的一次调查,使我了解了一些他们内心的“疾苦”。   一、不被尊重   得到尊重,是每个人最基本的心理需求。“半大孩子”自己觉着已是个“大人”了,对别人怎么看待自己很在意。他们希望家长、老师把他们当成大人看。…  相似文献   

13.
这里说的“难看的孩子”.并非“残疾人”,而足指那些长得不够漂亮.似有轻微生理缺陷.被人称为“长相不行”的孩子。他们或是五官有缺陷,个头矮小,身长腿短.过胖或过瘦;或是语言、动作有缺陷,口吃、聋哑、举手投足不协调,样子有些“怪怪的”等等。在学校,这类学生为数不多,却往往是一个特殊的“弱势群体”。因为他们没有“漂亮”孩子广受羡慕的“优越感”,没有“一般化”孩子不被关注的“平常心”,也没有“残疾”孩子倍受关爱的“感激情”。他们常常被人有意无意地当“话茬”作“谈资”,受到伤害,却有口难辩,也少有人过问。  相似文献   

14.
在学前期,有少数孩子“精力过剩”,其具体表现因人而异,但大多聪明好动、反应灵敏、好奇心强、感情丰富,同时也往往比一般同龄孩子更为顽皮(如爱恶作剧)、贪玩、任性而且不服管教。“精力过剩”孩子的体内内分泌腺素的成分明显高于普通孩子。正是在这种激素的作用下,他们的心跳频率往往较快,对周围环境的反应也往往较为强烈。比起其他孩子来,“精力过剩”孩子所承受的心理压力往往会高得多,有时甚至达到了他们难以承受的地步。原因很简单:他们表现出来的好动、好问和淘气往往会被大人们视作“不听话”或“不规矩”;此外过剩的精力由于找不到…  相似文献   

15.
王柳村 《教师》2011,(30):55-55
一提起作文,农村的教师浓眉紧蹙,农村的孩子也浓眉紧锁。教师们一般认为农村的孩子“目光短浅”“阅历浅薄”,与城里孩子相比,他们可以书写的内容实在是太少,语言空乏、晦涩。农村的孩子也认为自己如“井底之蛙”,爸爸妈妈为了养家糊口,大都只顾着赚钱,很少有时间和自己一起出游踏青、开阔视野等,他们常常蜗居在家中以电视为伴。  相似文献   

16.
郭红 《山东教育》2008,(7):95-95
我们做父母的,在希望做孩子的“良师”时,更应该想想怎样成为他们的“益友”。因为,父母要能成为孩子的朋友,孩子就会对父母更有依赖感,更倾向于和父母交流、沟通。而父母与孩子之间的这种交流是很珍贵的,在交流中亲情会不断加深,孩子对于父母会更加敬重和热爱,他们对于父母所做的事情,尤其是为了他们而做的事情,也容易理解,那么,“代沟”也将更少产生。因此,父母不能只是在物质上满足孩子,还要想到和孩子在心灵上的沟通。  相似文献   

17.
现实生活中不难见到这样的孩子:学什么总比同龄的孩子慢,做什么也比小伙伴差。他们总是被斥为“笨手笨脚”。这些孩子上学以后问题更多:明明很用功,起得比别人早,睡得比别人迟,可成绩就是上不去。面对老师、家长的责备,他们也很沮丧:我就是笨嘛。他们真的是天生愚笨吗?孩子为什么觉得自己“笨”呢?  相似文献   

18.
在我周围,很有几个“擅长”处罚孩子的年轻父母。只要孩子有了错误,动辄非打即骂,罚跪罚站、断水断食;甚至自己有了不顺心的事儿,孩子也会成为他们的“出气筒”和“替罪羊”。事后,你要是问问他们为哈这样做,他们不是跟你打哈哈,就是说不出个米麦豆子来。因为他们对孩子所实施的打骂之类的处罚,几乎无一打在理上,孩子在被打骂之后,也想不出自己的闪失在那里。其实,不少孩子的“胡作非为”,往往是无意识的或下意识的,因此,对这些孩子的‘处罚”,就应以疏导为主,惩戒为辅,而这种带有家庭惩戒性的处罚,也是一个很有讲究的事…  相似文献   

19.
注意减轻孩子的“课外负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素质教育使不少孩子减轻了课业负担,而家长给孩子的“课外负担”却加重了。有的家长觉得自己的孩子智商不低,便一相情愿地培养他们的“特长”。这些家长不顾孩子在学校忙碌一天的现实,不等孩子放学回到家把气儿喘匀和,也不管他们有无爱好或生理条件,就催促他们赶紧去上“特长班”,或学习书法、绘画,或练习踢球、体操,或学习舞蹈、电子琴。孩子好不容易盼来双休日,想放松放松头脑,可家长又花钱在语数外的“提高班”给他们报了名。他们只得强打精神,勉强去学。孩子们不仅要完成老师的“课内作业”,还要挤出时间完成家长的“课外作业”。双重重…  相似文献   

20.
不可否认,在现实中有些孩子的发展较一般孩子略显滞后,对于这样的孩子,家长应从以下几方面来培养他们的自信心。一、要多给予正面鼓励和表扬。能力再弱的孩子也有他的“闪光点”,要从发现他们的优点入手,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不断强化其积极向上的认同心理。二、不要把孩子的缺点挂在嘴上。要特别注意不要用“笨蛋”、“你真没治了”等语言。即使发现他们有某些缺点,也要用暗示的方法,以避免对他们产生心理压力。三、适当降低标准,使孩子有获得成功的机会。针对孩子的实际水平适当降低标准去要求他,鼓励他,往往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它会使孩子从不难获得的成功体验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