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记者当自律     
新闻界曾曝出央视一记者到杭州——家房地产公司采访向被采访单位索要礼金被查处的“新闻”。2003年又有11名新闻记者在采访山西繁峙“6.22”特大爆炸事故中因收受当地有关负责人及非法矿主送的礼金、金元宝,受到纪检监察部门的查  相似文献   

2.
如今,假记者“骗吃、骗喝、骗钱”甚至“骗情”的事情越来越多,有人把冒牌记者称作“新公害”,似乎不无道理。据《中国青年报》6月5日报道,李某冒充中央电视台记者身份,骗取他人钱财;任某伙同他人冒用中央电视台名义,以虚构的单位与他人签订合同,对外发包虚假工程,骗取他人财物共计18万元;苏某则故意非法刻制伪造“今日信息报社驻福建记者站”等媒体印章两枚,公然招摇撞骗。日前,三人在福建分别受到法律的严惩。那么,如此多的假记者肆无忌惮地坑蒙拐骗,其劣迹到底跟时下一些真记者的言行有无关联呢?其实,说假记者的恶行是某些真记者的“影子…  相似文献   

3.
曹刚  叶薇 《新闻知识》2004,(1):16-18
2002年6月22日,山西繁峙县金矿区的38名矿工在王全井的特大爆炸中不幸遇难。一年多后,2003年9月15日,新华社报道11名记者在采访事故过程中收受了现金、金元宝。26日,新华社再次详细公布了记者名单和受贿金额,并以此为警示,向全社会做出承诺:坚决抵制有偿新闻、虚假报道。由国家级的权威通讯社专发报道处理属下记者的新闻违纪,并通过“公示”号召社会对自身进行监督,较为罕  相似文献   

4.
前不久,《中国技术市场报》专刊聘用人员利用批评报道要挟企业,强拉广告的错误行为,受到新闻战线“三项学习教育”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的通报批评。这虽是个案,但并非鲜闻。以曝光要挟索钱要物,变相拉广告,更有以此作交换条件拉关系、办私事者等,不一而论。其实,这种“有偿不闻”实际上就是“有偿新闻”,要引起各级党委、政府部门的警惕。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有的记堕落为“字乞丐”。譬如,我要说的记“傍大款”大约就属这一类。  相似文献   

6.
在我们新闻队伍中,对“有偿新闻”一词并不陌生。它是我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时期的畸形产物,有悖于新闻职业道德。一旦让“有偿新闻”充斥报刊、电台、电视台等主流媒体,将损坏其引领社会舆论、追求客观公正的诚信形象,玷污新闻采编队伍的职业形象,甚至给党的新闻事业带来严重的消极影响。 新闻职业道德,即指记者编辑在传播新闻过程中与人、与社会相处关系时的行为规范。“有偿新闻”,其实就是某些记者编辑在采、编、写新闻过程中的一种“越位”。根除这种道德失衡与错位现象,对记者编辑本人来说,  相似文献   

7.
健全的社会和健全的记者人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尽管有11名新闻记者在山西繁峙“6·22”特大爆炸事故中,因收受当地有关负责人及非法矿主送的现金、金元宝,受到了纪检监察部门的查处,多少使一向神圣的新闻职业显得灰暗,然而另一组数据也同样引发笔者的思考。据总部设在纽约的保护记者委员会2004年1月2日公布的最新统计数字,2003年全球共有36名记者因工作的缘故被枪杀,与上一年19人相比数字有较大增长。主要原因是伊拉克战争造成了13名记者被打死,占了总数的1/3强。据法新社报道,伊拉克之外的地区,很多记者死于蓄意的谋杀,大多数情况是因为他们批评性报道招致的报复,其中在菲律宾有5名记者…  相似文献   

8.
9.
正气与铜臭的较量——论有偿新闻对记者职业道德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高金萍 《新闻记者》2000,(11):32-35
19世纪初,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虽然“小荷才露尖尖 角”,可是“早有蜻蜓立上头”。中国早期报人瞧准了报业经济这块新的增长点,开始利用报纸进行商品宣传。 上海《时报》是中国近代颇有影响的全国性大型日报,它以锐意报业业务革新著称于当时。1910年,《时报》用半个版的篇幅刊登了晚清著名谴责小说家吴研人的一篇文章──《还我灵魂汁》。吴研人在这篇文章中以第一人称现身说法,自称得到一种新奇神药,喝过五瓶后,便由思维迟钝变得神志清爽,走笔如神。《时报》还在这篇文章旁边发表了这种新奇神药的药品介绍信。这篇文章不仅使吴…  相似文献   

10.
鲍海波 《今传媒》2004,(1):14-15
“繁峙矿难”中,11名记者被“金弹”击倒,新闻的神圣因此而“蒙羞”。在市场经济的染缸里,记者的立命之本似乎不仅仅是“怎样写新闻”,更重要的是“怎样做人”。  相似文献   

11.
12.
李东生 《传媒》2001,(12):10-11
本人虽然作了十几年的记者,但说起记者的职业道德来,还是觉得无处下手,尤其是中国加入WTO之后,对记者的职业道德会有什么更高的要求呢?倒是亲身经历过的两件"小事",为笔者对时下的记者道德建设提供了一个认识的视角.  相似文献   

13.
姜言明 《青年记者》2003,(11):55-55
近日,繁峙矿难记者受贿事件曝光后,社会上对记者的谴责之声不断。新浪网甚至专门为此开展大讨论:谁来监督新闻媒体?更多的人在网上把记者贬得一无是处。作为一个记者,本该与社会良心、匡扶正义联系在一起,以维护公众利为己任,如今却成了不光彩的受贿者。以往曝光别人,现在却被曝光处理——这种角色间的转  相似文献   

14.
朱全 《新闻前哨》2004,(3):42-42
据《中国新闻出版报》报道:根据举报,四川省委宜传部会同有关部门查处了以下典型案例:四川电视台八频道和四川经济日报部分栏目搞有偿新闻和违规操作的行为;四川质量报一记者以曝光企业产品问题要挟企业做广告;四川日报一记者报道失实的问题等。有关部门对上述单位和个人给予通报批评,并作出以下处理:四川电视台八频道调整相关栏目,当事人被除名,3年内禁入省内新闻单位;四川经济日报相关栏目休刊整顿,栏目主编受到行政警告处分,栏目记者被辞退;四川质量报当事记者被开除,3年内禁人省内新闻单位;四川质量报被警告一次,负有领导责任者受到行政…  相似文献   

15.
石月平 《视听界》2004,(4):77-77
针对有偿新闻愈演愈烈的态势,中央电视台、新华社等主流媒体再三公布举报监督电话,欢迎社会各界监督媒体,以便遏制有偿新闻这一顽症。四川、河南等省市近来也颁布了与媒体工作者职业操守有关的规定,其中包括不准媒体以“公开曝光”相要挟谋取私利等限制有偿新闻的条款。其实,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制订的《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早就明文禁止这类行为。《准则》第五章规定:“新闻工作者不得以任何名义索要、接受或借用采访报道对象的钱、物、有价证券、信用卡等;参加各种会议和活动不得索取和接受任何形式的礼金……不得利用职务之便牟取私利。”  相似文献   

16.
回想已过的“记者节”。第一个“记者节”,我着实兴奋了一阵子,但2001年过第二个“记者节”就少有感觉了,甚至对节不节显得有些麻木。当然,这并非“记者节”有让人非议之处,而是由此产生了一些联想。“记者节”是党和国家对新闻工作者的厚爱,我们应为此而高兴自豪才是。然而面对第三个“记者节”,在感情落差中思考记者的社会形象,不免让人冒出丝丝苦涩和酸楚。前段时间一事让笔者颇有触动。2002年9月7日晚,德阳市区发生一起交通事故,一辆巡警车与一辆摩托车相撞,现场目睹者对肇事巡警颇为不满,要求对责任人有所处分。…  相似文献   

17.
“公生明,廉生威”。有偿新闻是一种新闻“寻租”行为,也是一种严重的新闻腐败,它直接影响所发布信息在受众心目中的权威性与可信度。因此,有人把有偿新闻喻为媒体公信力的“绞肉机”。 有偿新闻的常见形式是媒体或媒体从业人员为了单位或个人利益而出卖媒体的版面空间或播出时间。像曾经轰动全国的北京长城机电科技产业公司的10亿元非法集资案,就是通过用金钱手段买通记者,也正是因为少数记者在金钱面前忘记了新闻工作者的职业精神和道德情操,才使他们置客观事实于不顾,  相似文献   

18.
近日一条16名记者遭公安局“封杀”的消息在新闻界引起很大震动:2002年7月26日,一封题为《关于个别记者涉警曝光失实情况的函》从兰州市公安局发出,函中称:“今年以来,个别记者因采访不深入,出现了一些严重失实的报道,这些失实报道既违背了新闻报道客观真实性的原则,也损害了公安机关和人民警察的形象,给公安工作带来了很大的负面影响如……鉴于公安工作的特殊性和保密性,今后以上记者再不宜到公安机关采访,各分、县局和市局机关各部门将不予接待。”这次“封杀”记者行动共涉及兰州市6家都市类报纸共16名记者。(见2002年8月8日《南方周末》) 据笔者所悉,此事件只是记者遭“封杀”现象的又一个新的例证。某一政府部门或组织拒绝接受某一或某些记者采访的“封杀”记者现象发生已经有一段历  相似文献   

19.
20.
近年来,司法机关受理记者以批评报道要挟取财的案件日趋增多,且不少记者被追究刑事责任,影响了新闻队伍的形象。在此,笔者拟对该行为定性的问题作相关探讨。 一、当前司法机关对该行为的处理分歧 综观全国司法机关的案例,目前,对该类行为的处理主要有三种情况: 一是认为该行为构成敲诈勒索罪。如《西北信息报》原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