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如何讲述中国的扶贫故事,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并不相同。东南亚发展中国家的泰国、越南和老挝的三份主流官方媒体涉华扶贫报道显示,其对中国的扶贫事业是认可和赞赏的,同时对中国帮助本国减贫寄予希望,但中国故事尚未得到充分的讲述。因此,对东南亚发展中国家讲好中国扶贫故事应重视针对受众需求、传播内容精准化,同时拓展传播渠道,以平等、真诚的态度进行讲述,真正促进民心相通。  相似文献   

2.
贫困是全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中国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具有世界意义。讲好中国扶贫故事,做到对外精准传播,对于建构话语权、树立政党和国家良好形象、传播人类文明新形态意义重大。目前中国扶贫故事的对外传播在叙事逻辑、话语逻辑、对象逻辑和反馈逻辑方面存在不足,要善用共情策略,以小人物、小故事彰显大道理、大逻辑;要积极构建政府主导、多方参与、融通媒体的对外传播大格局;要建立科学评估和反馈体系,在传播中精进、在精进中传播。  相似文献   

3.
2019年11月5日至9日,笔者应邀参加全国政协中国经济社会理事会(ESCAP)代表团,出席了在泰国召开的联合国亚太经社会第二届宏观经济政策、减贫和发展筹资委员会会议,并在会议期间出席由我常驻联合国亚太经社会代表处举办的"最后一公里——中国减贫取得的成就与经验"主题边会。从与会人员的积极反馈和热烈讨论可以看到,国际上对中国精准扶贫的相关做法和经验充满了兴趣,迫切希望了解精准扶贫的内涵、做法以及对其他发展中国家减贫工作的借鉴和启示。坦率地说,在关于中国发展故事的国际传播中,中国减贫、扶贫的故事不仅在渴望摆脱贫困的广大发展中国家具有广泛的需求和受众.  相似文献   

4.
2020年是中国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胜之年,也是对外解读中国脱贫攻坚战实践的关键一年。要以扶贫国际传播为抓手讲好中国共产党的故事,需要明确重点、突出特色,更需要抓紧以此为契机推动建立我们党在世界上能够广泛通行的政治话语体系。但是,中国在脱贫攻坚领域做出的贡献并不只是体现在绝对贫困人口数字的加减上,还要把这个贡献讲生动、讲清楚,因此,可以从增强脱贫故事的思想性、聚焦挑战和压力、做好中国农村的文章、客观评价脱贫攻坚的成就、聚焦脱贫攻坚战的溢出效应等方面进行认真思考。此外,要实现精准扶贫的对外传播,需要在讲述中国扶贫故事的同时,善于运用外国人听得懂、能理解、感兴趣的话题、语言和人物故事,进行国际化叙事的精准表达与精准传播。  相似文献   

5.
进入后扶贫时代,如何将"中国脱贫方案"上升为"国际脱贫议程",这是中国参与全球贫困治理、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重要环节。在脱贫方案的国际传播中,议题内容的选择、议题属性的诠释都将影响国际舆论的接受度,要突出对中国多维贫困治理理念和特色减贫模式的传播。针对国际舆论有关扶贫目的、扶贫标准、扶贫政策和扶贫可持续性这四方面的质疑,要精准回应舆论焦点和风险点,打通国内外舆论场,加强与国际组织的交流互动,在构建国际减贫合作新机制的基础上,助力解决"第四世界"的脱贫问题。  相似文献   

6.
正贫困问题不仅是中国正经历的重要问题,也是国际社会共同面临的巨大挑战与发展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扶贫脱贫工作取得了决定性进展,在改善了贫困地区百姓生活的同时,也为全球减贫事业做出重大贡献。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在致2017减贫与发展高层论坛贺信中,高度评价中国精准扶贫成就,称赞"中国已实现数亿人脱贫,中国的经验可以为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有益借鉴"。然而,仍有一些西方媒体并不能够如实客观地报道中国在扶贫脱贫工作中所取得的成绩,他们习惯于对中国进行各种批评。在这种情况下,通过短视频等新媒体产品形态,对外讲好中国基层扶贫脱贫故事,让海外受众了解中国脱贫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反贫困理论是在深刻揭示异化劳动及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过程中产生和确立起来的,其核心是消除私有制、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中国共产党从诞生之日起,就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马克思反贫困理论贯穿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程。进入新时代,精准扶贫方略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和社会公平的本质要求,是马克思反贫困理论中国化的实践成果,力图实现共同富裕的美好愿景,同时马克思反贫困理论也为中国精准扶贫提供可行性支撑,是贫困治理和国家治理的科学指南,为指导中国实践、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及世界减贫事业的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精准扶贫为背景,以具体地区为分析样本,采用田野调查、文献分析等研究方法,对我国农村地区传统体育扶贫现状进行了分析,对农村地区传统体育资源进行了讨论。结果表明,发展传统体育有利于降低贫困人员医疗成本,有利于提高贫困人员身体素质,有利于提高贫困人员脱贫概率,有利于拓展农村精准扶贫新途径。  相似文献   

9.
消除贫困是人类共同的梦想,也是当今世界面临的严峻挑战和必须优先解决的重要使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曾拥有世界上最多的贫困人口。新中国成立70年来,尤其是实施精准扶贫方略以来,经过不断探索和实践,贫困人口大幅减少,成为全球最早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中减贫目标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减贫奇迹不仅使全中国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还对推动世界减贫进程、完善全球减贫治理、促进国际人权进步和丰富国际反贫困理论有着重要意义。全面理解中国减贫探索和实践的世界意义,是对外讲好中国减贫经验和故事的重要前提和必要基础。  相似文献   

10.
在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之际,向国际社会讲述中国脱贫攻坚故事,是新时代构建国家形象、解释中国道路与制度的应有之义。然而,在西方主导的话语体系中,当前脱贫攻坚对外传播面临着要么"有中国,没故事"、要么"有故事,没中国"的话语困境。为了破解这一困境,应该着眼于脱贫攻坚故事的层次性:以讲述故事为切入点,聚焦具体案例,讲事实、讲形象、讲情感、讲道理;以阐释中国制度优势为核心,讲清楚扶贫经验、扶贫策略、扶贫模式,既要体现中国制度优势在其中的作用,又要避免口号式的宣传;以传达世界情怀为价值导向,讲清楚国际主义情怀也是中国制度优势的突出体现,呼唤人类文明的包容创新,超越东西之争,着眼于问题解决的有效性与可持续性,优化全人类贫困问题的全球治理方案。  相似文献   

11.
脱贫攻坚的全面胜利不仅缔造了中国减贫奇迹,为全球减贫事业作出巨大贡献,更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种种显著优势。向世界讲好中国扶贫的经验和故事,积极构建融通中外的中国减贫话语体系,是外宣媒体的职责所在。对"一个都不能少""精准扶贫""扶贫干部和贫困户""中国经验"等中国减贫关键词进行阐释,就是在宣传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优势。在脱贫攻坚背后的中国制度优势对外传播中,应特别注重客观讲述成就、理性回应质疑、细分传播目标对象,以及巧妙利用媒介平台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等策略的运用。  相似文献   

12.
<正>第五届全国对外传播理论研讨会设有"讲好中国故事的理论与实践"和"对外话语体系创新发展"两个高峰论坛,同时还有"中国对外传播的精准化转型""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中国故事与国家形象传播""讲好中国故事的地方实践"四个专题论坛,以及"留学生与中国对外传播""大学与中国对外传播"两个圆桌会议。  相似文献   

13.
中国创造了人类减贫史上的奇迹。但由于国家间政治体制、文化传统、受众心理等多方面的差异,目标受众往往会选择性阅读与理解。因此,在向国际社会传播中国脱贫、减贫的历程和经验时,必须找准共情传播中的"决定性符号",以此作为突破口,充分调动受众的情绪张力,引发国际读者的共鸣。而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也为挖掘此类"决定性符号"提供了更为精准的渠道。善用共情叙事,有助于跨越诸多传播障碍与传播隔阂,让更多中国的扶贫、脱贫故事顺利"出海"。  相似文献   

14.
2004年全球扶贫大会上,温家宝总理在以《为减少全球贫困而携手行动》为题的讲话中说:“消除贫困、实现富裕,是人类梦寐以求的理想,也是人类追求正义、公平和平等的永续实践。与贫困作斗争,是所有国家和国际社会的神圣责任。”他还说,多年来,许多国际组织和非政府组织,还有世界上许多国家,积极支持中国的扶贫开发。中国人民对这些帮助铭记在心。21世纪上半叶,是中国小康社会建设的关键期,中国扶贫事业的进程是怎样的?国际社会的帮助给中国贫困地区带来了怎样的变化?《追踪:国际扶贫援助项目在中国》这组选题,力图把中国扶贫事业的进程放到国…  相似文献   

15.
在中国脱贫攻坚面临全面收官之际,境外部分媒体对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下的中国能否实现脱贫攻坚的既定目标、贫困农户能否如期脱贫存在一些质疑之声。在此背景下,讲述好中国脱贫攻坚的故事,在后疫情时代就更突显其重要意义和价值。采用媒体融合手段,针对不同受众群体运用创新手法进行可视化的表达;注重内宣外宣联动,实现多语种、多角度、立体式传播,提升落地效果;突出讲述数字经济助力脱贫攻坚的故事,有助于让中国的扶贫故事成为在国际舆论场上赢得肯定和正面评价的重要加分项。  相似文献   

16.
<正>针对"精准扶贫"这一国家减贫发展战略,对外报道大多集中在具体操作以及提高收入、政府投资、基础建设等方面,选题缺乏新意和战略高度。对外报道人员需要深刻理解"精准扶贫"的新特点、新内涵,以及战略出台的社会环境与时代背景。同时,还要熟悉目前国际社会对贫困问题的解决思路和关注点,主动对接、融入国际话语体系,这样才能在话题选择、议题设置方面游刃有余。  相似文献   

17.
随着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中国在国际舞台上扮演的角色愈加重要,我国主流媒体在世界舞台上讲好中国扶贫故事更具重要意义。在对外扶贫报道方式上,典型人物和典型故事成为扶贫对外传播中的叙事基石。在报道中,以人为本是关键理念,产业扶贫和互联网+、绿色扶贫和多民族团结共进成为亮点。相关报道具有国际化视野,采用了相应策略达至国际受众。在对外扶贫报道中用生动的人物与故事阐释了我国扶贫事业的核心理念,呈现了党和各级政府在脱贫攻坚战中做出的巨大努力,向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传递出具有宝贵价值的中国经验。  相似文献   

18.
《资本论》作为一部思想巨著,包含了丰富的反贫困思想,马克思在其中列举了大量的研究报告揭示无产阶级的贫困状况,指出由于资产阶级的残酷剥削使得无产阶级自身无法得到发展,自身可行能力较弱,无法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为此他指出要发展生产,提高受教育水平解决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自身发展问题。马克思在《资本论》中体现出来的能力贫困思想对于巩固精准扶贫已有的成果、推动精准扶贫朝向可持续性方向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19.
正贫困治理是国际社会共同面临的重大课题。党的十九大明确把精准脱贫作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打好的三大攻坚战之一。为了积极响应国家脱贫攻坚战略,河北省张家口市张北县玉狗梁村第一书记卢文震依据村民传统火炕和上炕盘腿的生活习惯,创编出了瑜伽扶贫发展的新模式。玉狗梁村也因此被国家体育总局授予"中国瑜伽第一村"。笔者深入玉狗梁村采访报道后发  相似文献   

20.
精准国际传播对于增强国际传播的亲和力和实效性具有重要意义。精准国际传播指“国际用户—跨文化信息”的动态匹配,包括对象精准、内容精准、分发精准、反馈精准等环节。目前,我国的精准国际传播处于务实探索阶段。其中,多平台差异化协同、多语种差异化协同、多群体差异化协同组成了精准国际传播全球化表达、区域化表达、分众化表达的实践路径,已具有一定的实效性。就亲和力的目标而言,在传播共同故事、深化粉丝研究、寻求群体共情等方面仍有提升空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