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总结2008年中国对外传播工作经验,海外留学生异军突起,在其中占据了十分重要的位置。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宣部部长刘云山在去年10月出版的《求是》杂志撰文指出,当达赖集团和西方敌对势力制造事端、向我发难,当奥运火炬境外传递遭到干扰破坏,全国人民和全世界华人空前地团结起来、行动起来,纷纷表达对祖国的支持,许多国家的华人华侨和留学生自发举行示威游行,用和平的方式反击西方偏见,迅速形成了大规模反对分裂、支持奥运的爱国浪潮,让西方社会和媒体深感震惊。更为可贵的是,  相似文献   

2.
李洹 《对外大传播》2009,(3):26-27,46
法国巴黎2008年“4·19支持北京奥运,反对媒体不公万人集会”中有一个倍受关注的亮点,就是中国留法学生李洹对法国民众的演讲。他的演讲不仅让在场的中国人动容,也感动了法国人。一年后,李洹本人对演讲和活动折射出的对外传播经验做了深入的分析与总结。  相似文献   

3.
针对平台社会语境下网络国际传播的现状和特点,应重视和鼓励民间主体力量参与网络国际传播。平台社会语境下民间主体参与网络国际传播,可重点从四个方面切入:一是鼓励海外青年网民群体通过全球互联网平台积极参与国际传播,以第一人称讲述中国故事;二是突出通俗化表达和生活化视角的“软传播”思路,强化网络国际传播的交流感和故事感;三是把握不同类型海外社交平台的特点差异和传播规律,提升网络国际传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四是弱化民间主体的网络民族主义情绪,尽量避免诱发过激的国际网络民族主义事件。  相似文献   

4.
中国的海外志愿服务经过了十几年的探索与实践,初步形成了对外援助与合作交流并重的基本框架,在对外传播进程中发挥着重要影响,其作用主要表现为:以对外援助为主要内容,塑造积极国家形象,提升了中国的文化软实力;以合作交流为发展趋势,创新对外传播手段,开辟了文化走出去的路径;以青年群体为实施主体,拓展民间交往空间,提供了青年外交的新平台;以志愿精神为组织愿景,顺应国际社会理念,消弭了国家地区间的差异;以个体实践为具体形式,赋予传播情感向度,实现了影响力的深度扩散。未来,中国的海外志愿服务应从统筹规划、项目设计、人员能力、组织动员等方面不断提升,进一步发挥其在对外传播中的延展效用。  相似文献   

5.
沈昕 《对外大传播》2010,(10):43-43
民间外交参与对外传播具有坚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现代传播学认为,对外传播的类型有人际传播、群体传播、大众传播等。虽然我们生活在一个大众传播的时代,书籍、报刊、广播、电视等各类大众媒体时时刻刻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相似文献   

6.
正解放后至文革结束前,西藏与多省、区、市一样,对外传播基本上是国家层面的对外传播。党和政府是对外传播的唯一主体,媒体作为党和国家的"喉舌",成为对外传播西藏最主要的平台。20世纪80年代以后,所谓的"西藏问题"成为西方制约中国的砝码,西藏对外传播成为国家对外传播战略高地,得到了中央和西藏地方的重视。目前,已经形成了中央、西藏地方、社会组织、媒体、企业、个人等各方面军协同作战的良好态势。  相似文献   

7.
王斌 《对外大传播》2009,(11):35-36
新媒体时代一个典型的传播特征就是众声喧哗,在传统的传播体系中没有表达机会的普通民众,通过一系列的社会事件,越来越多地卷入信息传播的链条之中,随着中国国际竞争力的提升和国际交往的增多,这些崛起的民众传播行为也日益进入到对外传播格局中。  相似文献   

8.
中华文化国际传播首先要在优秀传统文化指向的元问题上破题,彰显元问题及其承载的元价值。唯有重建思想与问题、价值的联接,传统才能被真正激活、召唤和转化。在此基础上,尚应重构传统思想文化的逻辑体系,以避免对传统的阐释、推介流于表面化、碎片化,避免知识空转和话语内卷。有生机、可转化的传统,必然是可对话的传统。故应积极推动传统思想介入古今中西“十字路口”的对照、对话,实现在对话中转化,在互鉴中发展。  相似文献   

9.
民间智库与党政军智库、社科院智库、高校智库相比,具有体制相对灵活、立场相对独立的优势。民间智库中的很大部分来自于体制内的人员“下海”创办,既来自于民间社会,那么其对内能否成为发出民间声音的主体?对外又能否成为中国特色话语对外传播的力量?  相似文献   

10.
殷乐  申哲 《对外大传播》2023,(10):31-35
技术的迭代与更新为中华文化国际传播提供了新的应用思路和传播契机。从专业生产内容(PGC)、用户生成内容(UGC)到人工智能生产内容(AIGC),中华文化的传播范式在技术的助推下升级和转变,元宇宙、扩展现实(XR)、人工智能(AI)、大模型、虚拟3D等技术的发展从智能升级、屏幕叙事、重组赋能和多维互动四个层面,多模态、全时空、强智能地深度融合与重新塑造了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的技术应用模式和未来发展趋势。未来,中华文化的传播将在规避人工智能带来的可能性风险的同时,开创数智化国际传播的新纪元。  相似文献   

11.
全球文化交流的不断深化和文化杂糅使传统文化边界逐渐淡化,但与此同时传统文化边界限定下的文化认同造成的冲突也更加剧烈。在此背景下,如何超越自身文化认同,建构跨文化认同在理论和实践层面都具有紧迫性和重要性。中华文化对外传播也要完成从文化认同到跨文化认同的交际伦理转变,即将中华文化对外传播的理念从文化差异基础上的影响力博弈转变为文化多元一体基础上的文明互鉴。在中华文化对外传播实践中,要在尊重差异的基础上通过共性内容来建构对中华文化的跨文化认同,以此扩大共识和开创中华文化对外传播的新格局。  相似文献   

12.
当前,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持续蔓延,百年未遇之大疫情牵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格局和全球治理体系加速演变。西方不断升级负面议题,不遗余力对我攻击抹黑,加剧打压我媒体机构,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面临更大压力、更新挑战。新形势下,研究改进国际传播方式、提高对外传播的贴近性和有效性,成为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相似文献   

13.
在文化全球化的发展态势下,中国电视剧的国际传播不是仅仅由于受到韩剧、美剧冲击而进行的被动应对,而是出于主动地展现国家软实力、传播中国梦、加强文化交流、促进经济繁荣、扩大消费市场等多种需要。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提升、与世界各国贸易的频繁往来、国际关系的良好发展、中华文化影响力的逐步增强等多方面的机会和优势,当前中国电视剧扩大国际传播是一个合适的时机。  相似文献   

14.
陈开和 《对外大传播》2010,(10):17-17,61
在庞大的海外华人群体中,包括了一支出国留学生和学者队伍,他们的一言一行时时都在传递着来自中国的信息,是我国开展对外传播的独特力量,也是塑造我国国际形象的直接因素和关键力量。易于有的放矢应该说,能够出国深造的中国学生、  相似文献   

15.
宁莎莎 《文化学刊》2023,(7):196-199
黄河文明是中华文明进程中的一朵璀璨奇葩。黄河流域文明蕴含着丰富的人文意蕴,黄河文化精神具有深厚的时代价值,立足于黄河文化传播现状,从其资源挖掘、传播方式、书籍编写、人才队伍建设等多个角度,探索黄河流域文明的世界传播路径,不仅有助于创新黄河流域文明的全球传播方式、推动黄河流域文明走向科学化、规范化、系统化,同时也将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当今世界各国文明之间的交流融合,建立更加开放包容的人类文明发展新形态。  相似文献   

16.
壮族文化典籍犹如璀璨的明珠,记录了壮族各个时代的历史脉络、文史经济、民俗记忆,是一种独有的语言文化现象。因此,对壮族文化典籍的搜集和翻译是传承中华优秀文化的关键。该研究分析了壮族文化典籍翻译的现状和对外传播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通过讲好壮族故事,把更多的优秀壮族文化传播出去,让世界更加了解壮族文化的深厚底蕴。  相似文献   

17.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人口数量的迅速增加,对交通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这就要求城市轨道交通建设速度必须跟上时代的步伐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因此,在新时期,我们应该积极探索适合于中国国情的城市轨道交通人才培养模式,为其提供良好的人才储备.  相似文献   

18.
马向青 《职业圈》2007,(24):182-183
社会公德是指一定社会的人们为维护社会正常生活所共同遵守的最起码、最基本的道德准则.高职学生社会公德教育面对的问题令人担忧,探究问题产生的原因,寻找相应的对策,以加强高职学生社会公德教育.  相似文献   

19.
姜敏 《职业圈》2007,(19):89-90
文章分析了目前高等职业教育实践教学的现状和存在问题,从实践教学计划、实践教材、实训教学、实训基地、校企合作、订单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对高职院校实践教学改革提出了具体思路和对策.  相似文献   

20.
郑彩娟 《职业圈》2014,(24):37-37
思想政治工作历来是我党动员、组织人民群众,战胜困难,夺取胜利的一大法宝。当前,经济全球化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任何国家都无法避免的深刻变革,对各国的政治、军事、社会、文化等各方面,甚至包括人们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等,都产生了巨大影响,为了保证党员、干部和群众经受住各种严峻考验,做到“变革不变向”“变革不变质”,已经成为新时期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必须认真研究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