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房宁 《对外大传播》2009,(10):45-46
新中国成立60周年庆典临近,外媒对中国大庆前的社会动向越来越关注,涉华报道的题材范围也渐趋广泛。驻华外媒记者走入中国的大街小巷,观察采访一些我们熟悉得不认为是新闻的社会百态。这些报道用“镜头似的白描手法”展现社会景象,用深入的采访体现社会各阶层、各行业的人对当地生活的观感。这些文章读起来很轻松,能够在不经意中影响外国读者对中国的认识,很值得我们在对外宣传中借鉴。  相似文献   

2.
正(接上期)三、外媒对北京的报道倾向分析媒体对北京的报道不光会影响受众对于北京的联想,还会影响这种联想的方向。在研究外媒关于北京"说什么"的基础上,我们还要研究外媒关于北京"怎么说"。总体来看,外媒对北京的报道以负面居多,正面报道比较少。在各类议题中,政治议题和生态议题的报道最为负面,对于中国政治上不民主、生态上空气污染和水源污染的指摘比较多。文化体育议题的正面报道最多、负面报  相似文献   

3.
赵蔚 《对外大传播》2009,(11):41-42
随着中国影响力的日益扩大,纪念新中国成立60周年成为海外媒体高度关注的大事件。美国《时代》周刊亚洲版再次将中国作为封面,刊载了长文《通往繁荣之路》;法新社和德新社在临近10月1日的一周,先后播发了有关中国的系列稿件。这些文章从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社会、文化、安保等方面对中国展开大跨度、全景式的报道,其中不乏对中国沧海桑田的宏大叙事。但与这些充满“远景”和“中景”的叙述不同,英国《卫报》的“十字路口的中国”系列,以其广角镜头配合特写镜头的组合报道,从诸多外媒中脱颖而出。  相似文献   

4.
正2019年10月1日,为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在天安门广场举行了盛大的阅兵仪式和群众游行。这一重大庆典活动吸引了世界范围内的广泛关注,在国外社交媒体上也引发积极的反响。Vkontakte(简称VK网)是俄罗斯国内规模最大、最受欢迎的社交网站。据2019年统计数据显示,VK网在俄罗斯网站流量排名中位居第二,仅次于Yandex;在全球互联网流量排名中位居第11。25-34岁的中青年群体是VK网最主要和最活跃的用户群体,占比达30%以上。本文基于VK社交网站的搜索引擎对新中国成立70周年相关信息和报道进行梳理,从报道的总体特点和内容层面进  相似文献   

5.
正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和全国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是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关键之年召开的重要会议,受到国内外舆论高度关注。中国网坚持守正创新、深耕外宣主业、充分整合各方资源、推进内容技术融合,以"奔跑吧,中国"为主题,将两会报道与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话题紧密结合,积极开展多语种全媒体矩阵传播,营造了意气风发、团结奋进的舆论氛围,取得了良好的报道效果。  相似文献   

6.
如何做好抗战胜利70周年的对外报道,是当下外宣媒体面临的重要问题。本文通过分析《金融时报》和新华社有关中国慰安妇的文章,对如何将历史事件写出新意,让外国读者了解并为之所动,给出了启发。  相似文献   

7.
驻外使领馆在国际传播、公共外交活动中扮演了重要角色。2019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我国各驻外使领馆举行了丰富的公共外交活动。本文基于外交部及中国驻外使领馆官网以及其他新闻媒体的报道,分析了中国驻外使领馆新中国成立70周年全球公共外交活动,以期为未来节庆外交的互动模式和本土化创意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外界对中国民族问题的报道与中国媒体有一个很大的不同。中国媒体往往是“大事件”型报道,因事而动,事毕则息,致使大多数时间里,外媒始终把握着中国民族问题常态报道的频率。 事件性报道的优劣  相似文献   

9.
2009年是新中国成立60周年。60年来中国的变化吸引了世界的目光,尤其是在当前的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中国更是受到国际社会的特别关注。如何利用这一机会向世界展示和说明中国,是外宣工作者今年面临的重要任务。5月22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副主任王国庆接受本刊记者专访,就如何做好新中国成立60年取得的成就、60周年国庆庆祝活动的对外报道、  相似文献   

10.
正近几年,"雾霾"成为中国社会的一大"热词",雾霾天气频发,不仅牵动着国内民众的神经,也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国际媒体争相对其进行报道。当代社会,国际新闻媒介的报道,尤其是西方主流媒体的新闻和言论中所呈现出的虚拟形象,对于一国国际形象的建构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研究西方媒体如何反映和解读中国雾霾问题,对于我们有的放矢地开展雾霾等话题的对外报道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了解外媒所呈现的中国雾  相似文献   

11.
本期就涉华经济舆论引导的难点问题,选取中外媒体相关报道,探讨分析如何更有针对性地回应外媒不实言论,更加有效地发出中国声音。  相似文献   

12.
<正>中国新闻对外报道的困境之一在于酒香却怕巷子深。因为中西方语境不同,文化差异及编辑记者观察新闻事件的出发点和角度不一,西方读者还是倾向于阅读外媒稿件而错过中国记者调研扎实,拥有众多独家消息的全方位报道。如何才能让中国声音为外界听到?研究外媒涉华报道,我们发现许多报道都以小口径切入,为了解释受众觉得晦涩难懂或是从未接触到的内容而采取讲故事的方式,增强画面感,帮助受众设置问题,然后循序渐  相似文献   

13.
消息源在媒介议程中充当重要角色,决定了受众获取的信息,同时也呈现出社会的背景与形象,①对于受众的舆论引导是嵌入式的、潜移默化的.当前国际传播呈现传播主体多元化趋势,在外媒涉华报道中,新华社等传统外宣媒体不再是占垄断地位的中国消息源,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已成为外媒涉华报道的重要消息源之一.本文通过对近五年来社交媒体与传统主流媒体被外媒引用的情况,来分析社交媒体平台在塑造中国形象中的角色,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中国对外传播主体的多元化策略.  相似文献   

14.
<正>《人民日报·海外版》是新中国成立以后第一张面向海外、以海外中文读者为主要对象的综合性中文日报,也是世界了解中国、中国了解世界的重要窗口。创刊30多年来,海外版跨越千山、远渡重洋,发行到世界80多个国家和地区,被誉为全球华人的"无价家书"。作为海外版新媒体转型的重要平台,海外网责无旁贷地肩负着国际传播的重要职责。如何顺应全球媒体融合的大潮流进行自我变革,更好地向海外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成为海外网面临的重要课题。在这一大背  相似文献   

15.
2017年10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带领十九届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时,引用诗句“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希望境外记者更加全面地了解和报道中国。毋庸置疑,外媒对中国的报道还有偏见,对中国形象的描绘还有“偏色”。新时代下,中央外宣媒体正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不断提升对外报道话语权和影响力。  相似文献   

16.
本期以英国《金融时报》的《东莞的“民工荒”》和美国《华尔街日报》的《中国给医疗制度开出药方》两篇文章为实例进行点评,通过分析外媒作者的视角和写作手法,启发中国媒体如何做好对外经济报道,以及宏观题材的对外报道。  相似文献   

17.
<正>"年终报道"的含金量到底有多少?可能大家都有自己的答案。不要以为只有国内的主编们会催年终策划,外媒也在做年终报道。2014年,中国在反腐领域取得了令全世界刮目相看的成绩。新年之际,国内外媒体不约而同地就这一话题进行总结、梳理、反思、展望,但是路径、立场、视角各异,效果也千差万别。今天,就让我们从几个问  相似文献   

18.
正中共新领导层履新以来,中国的反腐风暴格外受到海外舆论的关注,随着一批官员因贪污腐败落马,中共"老虎和苍蝇都要打"的策略不断见诸于世界主流媒体。不过,仔细梳理外媒报道就会发现,虽然反腐议题在海内外均受到高度关注,但是要做好这类报道却并不容易,甚至可以说,存在着很大的挑战,这是因为外媒总是戴着有色眼镜来观察中国的政治制度。比如,我们的反腐本来旨在加强法治建设、塑造清明政治、增强党的凝聚力和公信力,但在外媒的演绎下,反腐却变成了权利斗争的工具、维护政权的选择、平息民愤  相似文献   

19.
房宁 《对外大传播》2009,(3):47-48,60
本期我们选取了美国《洛杉矶时报》和《基督教科学箴言报》两篇文章作为案例,作者通过分析境外媒体对我春节期间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报道,总结了外媒报道中国春节的几个特点。  相似文献   

20.
新中国成立后对外传播事业得到初步发展,改革开放后稳步推进,新世纪以来取得了跨越式进步。从新中国成立到现在的对外传播70年,是媒介革新变化生动演绎的70年,也是对外传播观念与实践与时俱进的70年。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回顾新中国对外传播事业的变迁与发展,可以发现我国对外传播事业从一开始的"单向宣传式"传播模式逐步转向"全方位主动式"国际传播格局。在新时代下,中国的对外传播应创新制度、保持自信、补齐短板,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打造新型对外传播平台,通过理念、内容、形式、方法和手段的创新,以更加开放的姿态讲好中国故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