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公共危机中,政府并不是万能的,非营利组织的哪参与必不可少.完整的公共危机管理过程包括危机预警、危机防备、危机处理和危机善后四个阶段,在这其中,非营利组织都将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文章从公共危机管理不同阶段来分析非营利组织参与公共危机管理的理想作用.  相似文献   

2.
重大公共危机事件中,对外援助是塑造国家形象、提升国家软实力的重要契机。新冠肺炎疫情中,他国对华援助中的多元主体格局削减了对外援助的政治色彩,援助故事和援助事件设置了对外援助行为在中国的媒体议程和公众议程,文化与价值观的力量在对外援助传播中得以凸显。精心营造对外援助叙事,讲好对外援助中人的故事,构建开放可参与的对外援助行为,做好对外援助的对内表达是形塑对外援助合法性、增强对外援助叙事说服力、塑造良好国家形象、提升国家软实力和国际话语权的重要路径。  相似文献   

3.
2020年1月,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值得注意的是,此次疫情大大推动了公共外交由线下向线上、由现实世界向虚拟空间迁移的步伐,加速了国际传播和公共外交走向数字化、智能化的进程。一方面,在应对新冠肺炎疫情这类全球性危机时,数字公共外交为国家形象的管理和品牌塑造提供了一个重要契机。另一方面,疫情所呈现危机时期的复杂传播格局也为数字公共外交的开展带来了一定挑战。总的来看,此次疫情期间数字公共外交实践对于我国的启示在于,为在数字空间建立一定话语权,向世界说明中国经验,我国公共外交实践必须适应数字时代的传播逻辑。我国未来的数字公共外交工作应增强战略性部署,调整组织机构设置,进行数字化调适。在数字技术引领的人类传播第三次革命的大潮面前,学界和业界应当加强合作,推动国际传播和跨文化传播的转型升级,为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而不懈努力。  相似文献   

4.
进入21世纪后,世界各国公共危机事件频发,我国也同样处于公共危机事件的多发时期。2003年的"非典"公共卫生事件、2008年南方遭遇的百年难见的雪灾、2010年西南特大旱灾、2016年三星爆炸门,等等,公共突发事件屡见不鲜。本文主要在回顾三鹿奶粉事件的基础上,以公共危机和公共形象的概念为出发点,探讨如何在公共危机中有效地塑造领导者的公共形象,塑造一个被公众理解和支持的公共形象。  相似文献   

5.
正熟悉危机处理的专家都对下面这一论断耳熟能详:"重大突发事故本身往往不会成为危机,而对于突发事件的(错误)应对,却往往成为真正的危机。"两个今年发生在中国周边国家的重大危机事件——马航失踪事件和韩国轮船沉没事件,再一次为上述观点添加了注脚。以上事件不再等同于单纯的国内安全事故的处理方式,必须遵循国际通行的危机处理、媒体沟通、政府协调、法律善后等一应原则流程,以避免出现因为应对不当,而使得危  相似文献   

6.
突发事件的对外传播已经成为各级政府危机管理的重要内容。能否在突发事件的对外传播中掌握主动权,抢夺话语权,做到既及时准确又不损害当地政府形象,值得我们基层传媒工作者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7.
西方媒体在话语策略上的成功对今后我国完善危机应对机制以及对外新闻传播工作有着很大的启发。一方面,面对突发的公共危机时,要尽量做到争取信息传播主动权和活语权优势,主动让世界首先听到我们的声音。另一方面,充分利用话语工具的优势来进行潜在的意识形态牵引。现阶段我国新闻传播工作者对语言层面的关注还远远不够,这正是一个我们迫切需要向西方媒体学习的地方——用说服性、暗示性的语言取代强行的说教。只有真正将新闻话语体系与传播手段密切配合,才可以做到事半功倍。  相似文献   

8.
公共外交,在今年"两会"上是一个被热议的话题。什么是公共外交?全国政协常委、外事委员会主任赵启正用一个图表和几个例子给出了明确的阐释:简单说,公共外交是政府外交以外的各种对外交流方式,目的是提升本国形象,改善外国公众对本国态度,进而影响外国政府对本国的政策。  相似文献   

9.
公共危机管理并不是新事物。每个国家都会遇到各种各样不尽相同的危机事件。中国正处于经济社会剧变与社会转型的重要阶段,此间社会结构以及社会控制体系也发生着变化与重构,传统和非传统的威胁因素相互交织,显在与潜在的社会风险增加,由社会风险转化引起的各种影响公共安全的危机事件也会频繁发生。因此,我国探索有效的适合中国国情的公共危机管理将任重而道远。  相似文献   

10.
随着中国在世界上的影响力与日俱增,近年来在中国发生的突发公共事件已逐渐成为国际舆论焦点。加强突发公共事件的国际传播,对讲好中国故事、塑造好中国形象具有重要意义。我国重点外宣媒体对外报道新冠肺炎疫情的实践说明,在新媒体时代,突发公共事件的国际传播具有更强权威性、更快时效性、内宣外宣相统一的新要求,在这一背景下,需要在传播内容、传播方式、传播渠道等方面探索切实可行的策略和实际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今年以来,新冠肺炎疫情引发了全球性的公共危机。达赖集团和西方反华势力利用疫情关联炒作涉藏议题,试图抹黑中国的国家形象,国际舆论斗争形势更趋复杂。研究疫情期间境外涉藏舆论在新媒体环境下呈现的特点、中国外宣媒体涉藏报道的议题设置和舆论应对,分析国际涉藏舆论斗争的本质,有助于中国政府在公共危机背景下优化舆论引导策略、提升国际涉藏话语权。本文采取量化和质化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通过关键词检索,对2020年1月20日至4月8日期间境内外网页、境内微博、微信,境外主流社交媒体网站推特和脸书上的涉藏疫情信息进行抓取,共收集到相关信息36540条。  相似文献   

12.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地区发生里氏8.0级大地震。这既是一次特大自然灾害,也是一次大规模的公共危机。从危机事件的分类来说,这是一场产生全球范围内舆论效应的自然危机,具备了大规模公共危机的所有特点。  相似文献   

13.
面对“9·11”,美国人都在说什么?面对SARS,我们该怎么说?当2003年“非典”带给中国突如其来的危机时,就2003年春天的那段历史发展以及随后的事件而言,危机传播与新闻发布这两个带有极强实践色彩的名词已经不可避免的结合在一起。随着全球传媒的发展和信息流动程度的提高,也随着越来越多的社会危机潜伏和爆发相交织,社会公共空间的形成已经要求政府与新闻媒体在第一时间进行充分的合作。在涉及到重大公共危机事件的传播过程中,传播者需要回答的命题不仅仅只有说什么,还有怎么说,跟谁说,有哪些效果等多种。近日,由南方日报出版社出版的清华…  相似文献   

14.
突发事件及其舆情应对是社会治理的重要内容。在突发公共事件中,加强政府的危机管理、媒体的舆情应对和公民的共情传播,是新时代社会治理现代化的题中应有之义。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发生后,我国各级政府、新闻媒体和普通民众发挥各自的独特优势,利用舆论的力量,及时向国际社会传达明确而积极的信息,在国家形象传播和建构上,受到了国际舆论的高度关注。政府利用各种信息通道,及时向世界传达中国声音;媒体发挥第三方资源优势,致力营造世界舆论氛围;公众凭借移动终端功能,扮演着人人都是国家形象塑造者的角色。此举正是对我国各级政府、新闻媒体以及公民群体或个体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过程中的一场现实检验和重大考验。  相似文献   

15.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及自然环境的逐渐恶化,最近几年政府危机层出不穷,文章对我国政府危机的现状进行了概述,并分析了政府危机公关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政府危机公关的策略.  相似文献   

16.
随着新闻媒体在日常生活中作用的凸显,国际传播对公共外交的影响与作用与日俱增,甚至成为公共外交实现目标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有学者曾说,公共外交强调的是“一国政府与国外民众的‘合作’度以及国外民众的‘接受’程度”。要让国外民众真正“接受”一国政府想要表达的观念与意愿,不仅要通过一对一、面对面的信息表态,更需要借助国际传播,通过信息传播手段,了解、获悉并影响公共外交目标国的社会舆论,减少他国政府与民众对本国的误解与错误认知,避免引起两国关系的变故甚至倒退,并提高本国在他国公众中的正面形象,进而增进本国的国家利益。  相似文献   

17.
新冠肺炎疫情作为全球性公共危机,对人类社会已经造成了重大影响。来华留学生作为我国抗疫大军中特殊的群体,与我国人民携手构建了同舟共济、共克时艰的抗疫共同体。但长期以来,来华留学生饱受争议,公众对该群体享受政策优待的不满、对非洲留学生的偏见等诸多问题,在抗疫的特殊时期呈现出新的表现形式。这对该群体形象及我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发展产生了一定负面影响,亟需深入分析相关舆情,尤其要高度关注、研究舆情背后投射出的政府公共政策与社会心理问题,有针对性地实施应对之策。  相似文献   

18.
美国次贷危机在全球掀起一场“金融风暴”。如何对外报道中国的经济形势和经济政策,将是今后一段时间内对外报道的重要课题。本文作者对当前国际金融危机进行了深入研究,他认为,在报道这场金融危机的性质、演变及其应对时要把握好“度”,以避免出现对形势的误判。  相似文献   

19.
王宇飞 《职业圈》2013,(30):158-158
当前在我国各级政府中都普遍存在“轻危机预防、重危机处理”的倾向。在危机爆发前没有采取足够的措施去预防危机,当危机发生时,才全力应付这种被动式的管理很难有效避免各类危机事件的发生。因此,借鉴西方国家危机预防和应急准备的基本经验,对于加强我国政府的危机管理成效具有较为现实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刘琛 《对外大传播》2011,(10):40-41
1979年,美国三里岛的核泄漏事件让人们第一次听说了“危机传播”。最近一段时期以来,因地震而引起的日本核泄漏危机让人们意识到世界的问题也会影响到我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