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教材是学生获得知识和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一般而言,教材的安排具有合理住和系统性。教材中有欣赏、音乐知识、唱歌、创作等组成,从认知、思想感情、技能三方面确定了教学目标,认知目标分“了解”、“理解”、“掌握”三级,思想感情目标分“接受”、“体验”两级技能目标分“模仿”、“初步学会”、“学会”三级,这些目标为教学质量的把握作了向导.在音乐课中,唱歌和欣赏是整个教学任务中份量比重较大的.欣赏内容包括的我国优秀的民歌和说唱、戏曲音乐,了解民歌和说唱、戏曲音乐的一般常识;欣赏民族器乐作品和外国器乐诈品,…  相似文献   

2.
音乐欣赏不仅可以开阔学生艺术视野,还能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和人文素养,如今学生却自嘲没有“音乐细胞”,不懂得欣赏音乐。针对此现象,本文从教师在课堂上创设良好的情境入手,师生共同唱响音乐的主旋律;欣赏和演唱有特色的歌曲;模唱器乐作品主题旋律;组织丰富多彩的音乐活动四个方面阐述。以审美为核心,听唱相结合的音乐欣赏教学,旨在激活音乐教学,让学生享受音乐带来的快乐。  相似文献   

3.
在课改不断探索的实践当中 ,我们尝试构建了“主动演唱”的小学音乐课堂教学形式 ,变过去由教师指导下的被动学习活动为主动学习的自主活动 ,让学生在主动参与学习音乐的过程中欣赏美、感受美、表现美和创造美 ,满足学生的“自我认知”、“自我表现”和“自我发展”的需要 ,让音乐课真正地“活”起来。一、引唱———唱趣———欣赏美引唱作为课堂教学的第一个环节 ,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我们尝试用师生互相赠歌的方式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低年级的学生可以唱在幼儿园里学过的歌曲 ;中、高年级学生可以唱课本上的歌曲或者课外习得…  相似文献   

4.
一、在音乐教学实践中产生音准不佳现象的原因1 缺乏学习与欣赏音乐的环境 ,平时只忙于学校里的各科作业、练习等 ,很少或根本不去欣赏音乐和学习某种乐器 ,因此缺乏音乐素质、修养等方面的积累与体验。2 缺少音准感的训练与培养。一般的音乐课教学流于形式化 ,即机械地教唱一些歌曲 ,而忽视了对学生进行系统、科学的音乐基础理论、视唱练耳等方面的训练 ,以及没有注意开好音乐欣赏课。所以导致不少学生的调性概念和音准感模糊 ,唱歌跑调 ,甚至有琴伴奏仍跑调依旧。3 在上课唱歌前 ,不做任何“热身”准备活动 ,诸如发声练习 ,唱音阶及正三…  相似文献   

5.
在音乐欣赏教学中培养学生民族音乐欣赏能力、审美能力具有重要意义,能增强学生民族自豪感,有利于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在民族器乐曲欣赏教学中,教师可采取五部曲:多“听”——知音乐内涵;多“想”——展音乐翅膀;多“说”——抒音乐真谛;多“唱”——悟音乐情感;多“动”——仿乐器奏法。  相似文献   

6.
音乐是一门情感艺术,最能直接表达人的情感。音乐艺术形象通过节奏、旋律为听众的听觉所感受,所以音乐又是听觉艺术。基于音乐的这一基本属性,在小学音乐欣赏教学中,突出唱、听、奏的方法无疑是正确和必要的。但是,我们又不能忽视音乐形象的模糊性和想象性的特点。小学生单靠“听”去感受音乐,得到的音乐形象是不够清晰的,仅以“唱、奏”抒发音乐情感也是不够彻底的。所以我认为小学音乐欣赏教学在让学生“听”音乐的基础上还应让学生“看”音乐、“表现”音乐,多元化地欣赏音乐。  相似文献   

7.
在音乐课堂中,运用“古诗词新唱”的形式开展教学,不仅可以加深对学生我国传统优秀文化的理解,也可以让学生欣赏更多中外名曲,开阔学生的文化视野,从而了解多元音乐文化。基于此,本文先介绍了在初中音乐课堂中融入古诗词新唱的必要性,然后将配曲《桑塔露琪亚》与古诗词《关山月》结合,引导学生进行古诗词新唱,最后提出几点将“古诗词新唱”融入初中音乐课堂中的策略,旨在提升学生音乐素养与文学素养提供新的教学思路。  相似文献   

8.
从去年开始,辽宁省朝阳市、大连市、抚顺市联合进行了“以欣赏为中心”的音乐教学改革实验。这个实验,从我国中小学音乐教育的现状出发,根据音乐艺术和音乐教育的特点,充分考虑学生的音乐学习生理及心理因素,对现行的中小学音乐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作了大胆地改革尝试。教学内容以欣赏为中心,唱歌和演奏乐器并重,音乐知识与基本技能训练贯穿其中。选择具有欣赏价值、真正能够唤起美感的音乐作品作教材,曲要动听,歌要耐唱,百听不  相似文献   

9.
在音乐教学中,艺术欣赏是一种创造性活动。欣赏并不是被动地接受,它要求全体学生积极参与和主动探求。因此.我认为音乐欣赏课应在“听、唱、想、说”这几个环节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相似文献   

10.
音乐内心听力对于音乐人从事音乐活动有着重要的作用。该文通过分析音乐练习、表演、创作和欣赏过程中音乐内心听力的活动,论述了音乐内心听力所具有的引导、指导甚至是决定性的作用;并且论述了培养和训练这种重要音乐技能的方法:唱、读、听、思“四位一体”训练法。  相似文献   

11.
自从我和学生“唱”了两节古诗课以后,他们总希望我能多上几节“音乐语文课”——把音乐带进语文课堂。既然孩子们那么向往,为什么不行呢?今天的语文课上,我便提着录音机走进了教室。见此情景,学生纷纷鼓起了掌,一张张笑脸那么兴奋,那么激动。我笑眯眯地说:“孩子们,让音乐伴着我们今天的语文课,好吗?”“好——”“上节课,我们熟读了课文《卖火柴的小女孩》,今天让我们在音乐的陪伴下再读课文,看看我们是否有不一样的感觉呢?”有的学生已经有些按捺不住在手舞足蹈了。“你们可以先静静地欣赏音乐,也可以边欣赏音乐边看课文。”教室里回荡起…  相似文献   

12.
清人方扶南所谓“摹乐三至文”为我们提供了考察音乐审美意象的范本。以音乐审美意象理论为基础,考察“摹乐三至文”的意象类型和组合方式,在欣赏音乐方面体现出“有我”和“无我”不同的审美境界,本文认为韩、李二人较之白居易更接近“无我之境”,在欣赏音乐时也就更接近音乐的本质。  相似文献   

13.
蒋砾  沈莲 《江苏教育》2007,(4):43-43
师:首先我们来欣赏一段音乐。这首歌名叫……生:吉祥三宝。师:大家一定很喜欢这首歌吧。老师也很喜欢这首歌,我把歌词记下来了,想和大家一起来学唱这首歌。好吗?(生:好)师:下面请同学们打开桌面上的“吉祥三宝”这个文件,大家看着歌词,一起跟着音乐来唱一下。  相似文献   

14.
评弹     
评弹是一门古老、优美的说唱艺术,又称苏州评弹、说书或南词,是苏州评话和弹词的总称。评弹有说有唱,其演出方式大体可分三种,即一人的单档、两人的双档和三人的三个档。演员均自弹自唱,伴奏乐器为小三弦和琵琶。唱  相似文献   

15.
何为多元化音乐欣赏教学呢?早在20世纪中叶,美国著名的儿童音乐教育心理学者詹姆斯·默塞尔就在音乐教育心理学名著《学校音乐教学心理学》一书中反复强调指出:在普通学校中,音乐教育就是欣赏教育,就是为审美而进行的教育。詹氏所说的欣赏教学是通过音乐欣赏帮助学生充分利用各种感知通道来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探究,从而能够进一步激发人的参与欲望和参与行动。在这里欣赏与唱、奏等其它音乐参与活动不是对立的,而是互相包容的。它涵盖了歌曲、奏乐、律动、游戏、读写乐谱音乐理论知识等一切音乐训练和学习。詹氏的这一理论在我国…  相似文献   

16.
音乐的魅力     
记得平时上音乐课时,总是唱呀唱的,于是缺少音乐细胞的我,最不喜欢上音乐课.进了音乐特长小组,音乐课以欣赏为主.几节课下来,我竟逐渐地爱上了音乐.  相似文献   

17.
欣赏音乐,主要是听。不管是放磁带还是开收音机,虽然看不见什么,但优美动听的歌声或乐曲一传出来,便使人心旷神怡,意味无穷。近几年,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音乐已不满足于听,于是“MTV”,即有图像的音乐电视应运而生。这样一来,歌迷们不仅听到歌声,还可看到“偶像”的潇洒身影。但是,从当前发展趋向看,“MTV”还不尽人意,比如外来的一些歌曲,越来越多地用方言来唱,对于不懂方言的人,即使看到演员在唱,如果不打字幕你就只能深表  相似文献   

18.
刘繁育 《考试周刊》2014,(38):178-178
让流行音乐走进中学音乐课堂,是中学音乐教育的迫切需要,也是中学音乐教学的必然趋势。音乐教师要正确引导学生欣赏和学唱流行歌曲。要发掘流行音乐中的古典元素,丰富音乐课堂教学,不断提高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要有选择性地让学生欣赏并学唱流行歌曲,不断增加音乐教学的"流行元素"、"健康元素";注意把握流行音乐与传统经典音乐的比例,突出教学重点。  相似文献   

19.
在音乐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教师教学的艺术性,让学生在情感和意境中学会欣赏音乐,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同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抓住每一个学生的特点,引导学生欣赏音乐,做到激趣、诱导,引导学生从听、看、唱、想、说、演等几个方面参与到音乐的无限魅力体验过程中,让学生充分展现自己,真正地会"听"音乐,"懂"音乐,使自己成为真正音乐的主人,进而提高学生对音乐的兴趣。  相似文献   

20.
著名音乐教育家周大风说:“音乐是很难用语言及视觉形象来作具体解释的,它只给人以总的印象,在感情上给人以享受。”幼儿界的音乐专家许卓娅说:“音乐是一种情感表达形式,离开了可以使你激昂、感动的东西,音乐教育就失去了最有效的感染力了。”但现在的主题教育,音乐似乎成了附属品,更有许多教师教授歌曲、舞蹈、歌表演或给孩子欣赏音乐作品时,放不下过去对幼儿音乐教育的要求,把学会唱某首歌、学会跳某个舞蹈当作终极目标,忽视了情感这一音乐中的最主要特征,使许多孩子出现了爱唱大人的流行歌曲,唱幼儿歌曲时毫无表情,象念歌,课堂上注意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