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支小平  黄敏若 《考试周刊》2012,(32):153-154
流动人口生活在城市各个角落,为城市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他们的子女随父母进城学习和生活,这些孩子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有什么问题和困难,特别是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是社会共同关心的热点。本文将从社会、家庭、教育部门三方面调研并提出相应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2.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进城经商务工的外来人员逐年增多,其子女进城就读率也在逐年提高.就本人现在的工作单位(一所公办初中)而言,外来流动人员子女占全校学生数的比例由2002年的20%左右增加到现在的将近60%。本人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在与这些孩子的交往过程中,发现他们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还是比较突出的,如果不加以重视和积极疏导,  相似文献   

3.
随着我国单亲家庭逐年增多,单亲家庭子女心理问题更为突出,这已经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单亲家庭子女缺少来自父母的情感温暖及理解,缺乏安全感及家庭的自豪感,同时存在孤僻、自卑的性格,容易形成极端性格.同时单亲家庭子女的心理健康总体水平较差,有较多的抑郁症状,并且存在更多的行为问题.为了减少单亲家庭子女心理问题的出现,应该采取积极的心理干预,培养其人格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4.
对成都市五城区流动人口子女学前教育现状进行调查后发现,受访者普遍重视学前教育的价值,对子女的教育抱有明确目的,并具有一定的功利性;教育方法较为理性;受访者子女入园率较高,他们对幼儿园基本满意;经济条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幼儿所受教育的质量,但经济问题并非流动人口子女学前教育的最大制约因素;流动人口子女的学前教育并不存在性别差异,女孩与男孩有平等的受教育机会.  相似文献   

5.
成都市五城区流动人口子女的学前教育现状包括:受调查者普遍重视学前教育的价值,对子女的教育抱有明确目的,并具有一定的功利性;在教育方法方面较为理性,受访者子女入园率较高,父母对幼儿园基本满意;流动人口子女的学前教育并不存在性别差异,女孩与男孩处于平等地位。  相似文献   

6.
成都市五城区流动人口子女的学前教育现状包括:受调查者普遍重视学前教育的价值,对子女的教育抱有明确目的,并具有一定的功利性;在教育方法方面较为理性,受访者子女入园率较高,父母对幼儿园基本满意;流动人口子女的学前教育并不存在性别差异,女孩与男孩处于平等地位。  相似文献   

7.
我校地处城乡结合部,流动人口子女比例占全校学生总人数的85%,这是一个急需关爱的群体。父母忙于生计无暇管教孩子,使孩子出现一系列学习障碍:态度不端正,学习不得法,效率低下等。根据省教育厅《让弱势群体都享有公平的教育机会》精神,我们必须为这些流动人口子女做一些事。为此,本文就针对流动人口子女习作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改进策略。  相似文献   

8.
9.
南京市流动人口子女家庭教育的现状调查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民工潮”作为现代社会城市化进程中不可避免的趋势,已渐渐为人们所接受。20世纪90年代后,第二轮“城市移民”呈现出新的发展动向,流动人口外出打工日渐出现“家庭化”趋势。许多人不再是孤身漂泊,而是在一个地方站稳脚跟后,拖家带口地居家  相似文献   

10.
流动人口子女心理健康存在的问题及教育干预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20世纪80年代以来,伴随农村经济改革和城市化的发展进程,由经济相对贫困农村向发达城市涌动的民工潮持续高涨,如何有效地满足流动人口子女的学习需求已成为实施全民教育、巩固城市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成果所面临的突出问题。处于全国政治、经济、文化和教育中心地位的北京市,是流动人口的主要聚居地之一。据国家农业部报告,2001年农民外出打工7800万人,比2000年增加5%,已占到农村劳动力总数16.3%,其中北京现有流动人口多达300万之众。由于我国现行的由户籍所在地政府支持的义务教育体制,人口的流动造成了义务教育的供需错位。从而使得农村流入城市务工人员子女的教育问题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北京教科院的研究人员自2000年开始与北京市、区教育行政部门及基层学校共同就流动人口子女教育有关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的调查研究,并在流动人口密集的朝阳区、石景山区开展了有益的实践干预活动。他们的工作得到了国内外教育界的热切关注。现将他们的部分研究成果摘登如下,以便对缓解流动人口子女就学难的问题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11.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进一步推动了人口的流动,特别是伴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大量的人员涌入城市,就逐渐形成了一个群体,我们称之为城市流动人口.从概念上来说,城市流动人口是指那些非城市常住户口而暂住或滞留在城市的人口.从其人员构成来看,主要从事务工、经商、社会服务等各种经济活动,他们的存在,繁荣了城市经济,为城市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但是,需要我们关注的是,大量的城市流动人口在为我们的城市发展和繁荣带来重要的推动力的同时,也带了一些相应的问题,如房屋居住问题、就业问题、环境问题以及子女问题等一系列问题.其中,整个社会目前在城市流动人口的问题上,最为突出也急需解决的就是子女的问题.据此,笔者就此问题在所在城市展开了一系列的调查研究,现就此问题作简单阐述.  相似文献   

12.
《同学少年》2008,(10):18-21
题目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有这样一种声音,会让你觉得是耳边轻柔的呼唤,低声的诉说;有这样一种声音,没有多余的技巧。却能唤起你灵魂深处的良知和责任;有这样一种声音,会让你卸去疲惫,会带你走到过往的回忆中;有这样一种声音,会带给你心灵的震颤,会让你心中盛满感动。请以"有这样一种声音"为题,写一篇文章。要求:1.除诗歌外文体自选,题目自拟,立意自定,不少于600字;2.不得抄袭;3.书写规范,工整。  相似文献   

13.
流动人口子女义务教育问题研究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流动人口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已经不再是一个陌生的名词了,特别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流动人口的数量呈上升趋势。据有关部门统计,目前我国流动人口8000多万,到本世纪末将达到12亿,占全国人口总数的1/10左右。在这些流动人口中,随父母一起流动的义务教育...  相似文献   

14.
北京市流动人口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现状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前北京市政府关于流动人口子女接受义务教育方面的政策规定已相当明确,各区县依法承担主要责任。由于政策的不断完善,特别是从降低借读费到免除借读费,带来流动人口子女数量的急速增长,使北京市流动人口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需求与平等就学机会的缺乏、教育经费短缺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对北京市流动人口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基本情况、面临的问题进行调查分析,提出进一步发展流动人口子女义务教育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我国各省份目前的高考政策基本上将流动人口子女排除在流入地高考之外。人口迁移和流动是世界发展的一大潮流,也是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制定流动人口子女高中阶段入学和高考政策符合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流动人口子女高中阶段入学和高考政策可以采取分两步走的方式:第一步,让流动人口子女参加流入地举行的高考,然后实行考分转换,也就是将考生的高考分数等比例转换为户籍所在地的分数,考生在户籍所在地填报高考志愿;第二步,待条件成熟后,允许在流入地读完高中的流动人口子女在流入地参加高考,并享受当地居民的待遇,正常填报流入地所在省份的高考志愿。  相似文献   

16.
<正>0.引言我国的流动人口数量不断扩张,流动人口的子女教育也成了当前研究的重要话题,人口变迁的复杂性对孩子的教育影响十分深远,特别是造成孩子的学习习惯的养成没有一个长期性的培养。小学生学习习惯和学习成绩之间前者应该更有优先教育的地位,因此应该要受到极大的重视。1.给流动人口子女提供良好的学习外部环境流动人口子女上学难的问题正在逐步解决中,如今如何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  相似文献   

17.
运用调查问卷和访谈资料对昆明市流动人口子女家庭居住环境、父母的文化程度、职业地位、工作时间及家庭经济收入等家庭教育基本条件进行调查分析,研究结果显示,流动人口子女呈现家庭教育投资实用化、家庭教育期望理想化、家庭教养方式非科学化、家庭教育责任模糊化的特征。  相似文献   

18.
城市流动人口子女基础教育问题研究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5  
从世界全民教育的要求,尊重儿童的基本权利和普及九年义务教育需要等方面论述了城市流动人口子女基础教育问题的重大意义;就实现教育机会平等的两个方面——入学机会平等和就学质量平等进行了探讨,重点论述了扩大并普及入学机会与提高教育质量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解决的途径,以及政府机构、非政府组织和个人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随着城市务工人口的增加,流动学童教育问题越来越突出。而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是改革基础教育经费的拨款方式。笔者提出,应借鉴发源于西方国家的教育券制度的作法,让生源流入地政府、流出地政府以及中央政府三方共同承担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成本的理论模型。教育券——作为对现行义务教育财政拨款体制的补充,能弥补基础教育经费拨款方式对流动学童接受义务教育的政策真空,从制度上保障流动人口子女接受教育。  相似文献   

20.
<正>随着时代的发展,城市流动人口大幅度增加,这也引发了流动子女德育教育的新一轮热潮。这些流动子女的教育过程具有一定的发展共性。在小学时期,部分孩子会出现多动、焦躁等现象。如不及时教育,到了中学时期会发展为厌学、逃学等不良行为。应该说,小学时期是城市流动人口子女教育的"萌芽期"。这一阶段的德育教育甚至会影响学生一生的品行。因此,教育部门应当对流动人口子女特别是处于初期教育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