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闻调查》是中央电视台的一档大型新闻评论性栏目,其栏目定位为“社会性,故事性,调查性”,属于电视新闻深度报道。在中央电视台众多栏目中,《新闻调查》是首个标榜以记者的调查行为和采访活动来完成节目的栏目。《新闻调查》节目中记者的采访占有很重要的位置,调查者辛辣尖锐,又张弛有度的提问成为该栏目的特色和标志,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相似文献   

2.
当前新闻媒体上报道同质化现象比较严重。本文以"中国新闻奖"作品为例,提出新闻要出精品就必须打破思维定式,改变写作模式,创新多种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3.
王梦琳 《今传媒》2010,(8):98-100
"新闻调查"是中国电视调查性报道的代表栏目,在其13年的发展过程中,"新闻调查"不断调整节目定位及制作理念,开创了一种中国式的"电视调查文体"。伴随着管理理念和运作机制的不断改革,"新闻调查"在调查性报道的实践中  相似文献   

4.
《新闻调查》是中央电视台的一档大型新闻评论性栏目,其栏目定位为“社会性,故事性,调查性”,属于电视新闻深度报道。在中央电视台众多栏目中。《新闻调查》节目中记者的采访占有很重要的位置,调查者辛辣  相似文献   

5.
"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在新闻战线推开已经一年多时间了,其带给新闻媒体和广大新闻工作者的影响自是积极而深远。在这些影响当中,与参与"走转改"的编辑记者人数、开办"走转改"专栏栏目的多少、采写"走转改"新闻作品的数量等相比,笔者以为,开展"走转改"活动最重要的意义,还在于众多新闻媒体和编辑记者借以树立了全新的新闻报道理念,找到了获取好新闻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6.
随着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人类已进入了全媒体背景,大众可利用移动设备进行新闻记录传播,但这种情形造成了一种错觉,那就是新闻记者的门槛随着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而消失了,这是一种极其错误的想法。在当前这个全媒体背景,都市类新闻媒体记者除了具备编辑、调查以及采访能力之外,还需要利用网络技术的理念进行新闻调查编辑。本文在研究中对全媒体背景下对都市新闻类媒体驻站记者造成的影响进行阐述,提出新的要求,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能够为该类的新闻媒体驻站记者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7.
胡菡菡 《新闻记者》2020,(3):39-45,70
本文以新冠疫情爆发初期发生之初,新闻媒体对"警方查谣通报"的报道为研究对象,就新闻媒体没有启动新闻调查程序进行反思。论文根据新闻媒体的报道文本进行逆推分析,提出新闻媒体对官方通报采用"合理信赖原则"可能会存在偏差,而应以"合理怀疑原则"进行矫正。本文就新闻媒体如何践行合理怀疑原则提出四项具体规则:群众利益、事实区分、法律依据、行为要件。本文认为在政务新媒体蓬勃发展的背景下,新闻媒体一方面需要主动探索更多有关官方通报的报道原则,另一方面也需要得到更多法律层面的规范和保护,以更好地维护我国新闻与信息传播体系的公信力。  相似文献   

8.
常规的思维定势,是影响记者创造力的枷锁,写出的稿件平淡无奇。而一个充满活力、富于创新思维的记者,往往具有强烈的探索精神,能够采写出让人眼前一亮的好新闻。打开记者新闻发现力的"金钥匙",就是记者的创新思维。  相似文献   

9.
郭珮铮 《新闻实践》2008,(12):43-43
笔者从香港来到上海求学两年,曾与不少内地新闻学教授及学子聊起业界的事情,很自然地谈到"红包"这个热门话题上。他们亦反问香港记者是否也有收红包的惯例,弄得笔者啼笑皆非。"有偿新闻"是新闻媒体刊播以牟取利益为目的的新闻。其特点为:一则新闻能否刊播,不是由其新闻价值而是根据提供所谓"新闻"的单位是否给予新闻机构"好处"来决定。一些新闻媒体将广告  相似文献   

10.
最近,读了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员钟祥财先生的文章<历史发展的不确定性>.他说,思考"非意图的结果"这一命题,在哲学伦理,知识信息、思想方法、体制转型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读了之后,觉得"非意图的结果"与新闻也密切相关.比如,记者如何看市场经济中的人和事,如何看政府规制与市场之手的关系,如何看市场中的"恶","无序"与社会的健康发展,如何看新闻业内的种种所谓"怪相",新闻媒体如何看待自身的改革发展,等等.  相似文献   

11.
央视<新闻调查>在13年的发展过程中,开创了一种中国式的"电视调查文体",制作出了一大批具有广泛影响力的节目.<新闻调查>展示的是记者对整个事件进行调查的过程,并且将之作为电视调查性报道的核心,现场调查记者在这个过程中的作用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2.
付春晖 《今传媒》2014,(7):60-62
"新闻自由"作为新闻学的一个重要概念自诞生之日起就是各国新闻媒体不断追求的一个目标。通过对"福建‘表叔’跨省毁报"与"新快报记者新闻寻租"这两个媒介事件的对比论述,分析了我国当代新闻媒体对新闻自由的探索过程中所面临的现实困境和瓶颈:公权力对新闻自由的干预、相关法律法规的不健全导致法与理的冲突、新闻媒体对经济利益的趋之若鹜以及新闻业人员责任意识的缺失等。进而就新闻传播活动中如何实现新闻媒体新闻自由与社会责任的和谐统一提出了一些建议和路径。希望对中国新闻事业的健康良性发展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3.
亦杰 《今传媒》2006,(8):25
我爱看央视的“新闻调查”栏目,记者王志、董倩、杨春、柴静等人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很赞同《中国青年报》“冰点”主编李大同的评价:“新闻调查”的记者显现出职业化特征,这表现在对采访现场的控制和采访对象的交流上。在提问的水平上,“新闻调查”的记者越来越表现出个性,这会让观众对他产生出信任。”《调查“新闻调查”》一书对“新闻调查”的记者们作了专门介绍。书中说,这个栏目对记者有特别要求:第一,质疑的精神;第二,平衡的意识;第三,平等的视角;第四,平静的心态。据我观察,“新闻调查”的记者们达到了这个要求。这方面是值得…  相似文献   

14.
编者按:最近,根据大众报业集团编委会对新闻业务建设的总体要求和编辑记者关于"重视新闻调查与特派记者工作"的建议,<青年记者>举办了"深度调查报道"专题研讨会.  相似文献   

15.
中央电视台新闻评论部的《新闻调查》,可以说是迄今为止最具权威的深度报道节目。在它开播一段时间以后,许多地方台也出现了类似的调查类节目。我台的“记者世界”也是其中之一。研究《新闻调查》的成功经验,旨在结合实际提高自办节目的采编水平。之所以将《新闻调查》归类于深度报道,笔者认为此栏目虽属央视新闻评论部,但深度报道与评论有着明显的区别:深度报道是以讲事实为主,评论是以讲道理为主;深度报道是客观性的报道,记者的倾向性寓于报道之中。评论是代表某个部门或电视台写的,其倾向性是非常明白的;深度报道的程序是以事…  相似文献   

16.
会议新闻报道是我国新闻媒体的重要报道方式。但是因为很多新闻媒体的新闻意识不强,就导致了新闻报道的格式千篇一律,严重地缺乏创新思维,而且很多缺少新闻价值的内容占据了很大一部分版面以及节目的播放时间,这样就不能够提起人们观看新闻的兴趣,使得新闻报道质量越来越差。本文通过对"中国新闻奖"的会议新闻进行了一些研究并且总结了一些规律。  相似文献   

17.
《出版参考》2011,(19):4
针对国际记者联会指责我国政府某些部门拟建立记者"黑名单"一事和国内媒体炒作此事的问题,新闻出版总署有关负责人6月27日重申:依照我国的法律和规定,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干扰、阻挠新闻媒体及其新闻记者合法的采访活动,我国政府从来不允许新闻当事部门、机构建立所谓的记者"黑名单"。  相似文献   

18.
新农村建设是当前新闻报道的一个热点,作者在县级宣传部门从事新闻宣传工作,整天与上级新闻媒体打交道,他们来县里采访新农村建设的内容也特别多.上级记者来了,需要你带领记者去采访,如何帮上级新闻媒体采访本地新农村建设的成就和亮点?作为工作在基层的新闻工作者,我认为应把握好"三点".  相似文献   

19.
刘秀君 《新闻传播》2014,(3):202-203
新闻媒体作为一个新闻传播单位,抢抓新闻是分内之事。作为新闻媒体的记者都愿意第一时间采访当事人、第一家报道独家的消息,这是每一个新闻人的愿望。但是,在当前形势下,这种愿望只能是一种奢望。在这种情况下,在新闻采编与传播的过程中,应注意加强"善念"思想的凸显。  相似文献   

20.
《新闻调查》:如何办成“百年老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1996年5月17日第一期节目《宏志班》播出至今,《新闻调查》已经走过了10个年头,先后播出节目445期。《新闻调查》的记者秉承真实、客观、公正、平衡、理性的新闻专业理念,以自己优秀的个人素质把《新闻调查》打造成了中国电视调查类栏目的标杆和榜样。《大官村里选村官》、《透视运城渗灌工程》、《派出所里的坠楼事件》等一大批精品节目不仅把一种全新的新闻报道方式带入了中国电视荧屏,也使中国电视深度报道开始走向国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