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詹文理 《广东教育》2002,(10):45-45
高一(2)班的刘老师生病,让我代讲《荷塘月色》一课。我想,可不能让学生小瞧我这个高二级的语文老师。上课时,我从月色荷塘讲到荷塘月色,从比喻、对比、衬托讲到拟人、通感,从作者不平静的心情讲到自然新颖的语言特点……我感觉自己发挥得相当好。“有没理解的地方吗?”我随口问。一个学生像是要站起来,还没站直又坐下了。于是我又说:“有问题就大胆提出来。”那学生站起来,怯怯地说:“老师,朱自清先生虽然把荷塘月色写得如同图画一般,但我觉得意义不大。”我不由得一愣,心想,怎么有这么刁钻的学生呀?我压住心里的不快,说…  相似文献   

2.
李霞 《辽宁教育》2006,(7):48-48
从音乐教室回到办公室,我心里仍然充满着深深的愧疚…… 下午第一节课是一年一班的音乐课。把学生带进音乐教室,当我告诉他们今天要学唱歌曲《柳树姑娘》时,一张张小嘴叽叽喳喳地说道:“老师我会唱!”‘老师我会唱!”看着他们那跃跃欲试、争先恐后的劲头,看着那一张张灿烂纯真的笑脸,我心里暖洋洋的,溢满了激情和感动。我笑着问他们:“你们是怎样学会的?…‘我们在幼儿园学过。”“那谁来唱给老师听听?”一只只小手争着高高地举起:“老师我唱!”“老师我唱!”我笑眯眯地盯住苏雪说道:“苏雪,老师请你来唱好吗?”没想到刚刚还满面笑容的她脸色一下子暗淡下来,她把小嘴一抿,躲开我的注视,轻声说:“我不唱!”我很纳闷:  相似文献   

3.
一次课堂上,本人正眉飞色舞地投入到自己的讲授当中,突见一学生有别于他人,低头望抽屉,凭个人直觉,学生一定在开小差。轻声走到他跟前,发现他正津津有味地看书——郭敬明的《幻城》。心想,又是青春文学。为了不影响上课,我让他集中精神来,别看课外书了。但出乎意外的是,学生反驳了我一句:“老师,你不是说语文要多读书嘛?”  相似文献   

4.
肖丽华 《湖南教育》2002,(19):53-53
通过想像作文,培养学生丰富的想像力。新的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要求:“鼓励学生写想像中的事物,激发他们展开想像和幻想,发挥他们的创造性。”由此可知,想像是创新的翅膀,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手段。创设特定的情境。让学生每人准备一本破旧的书本,我问:“假如你是这本书,你会说些什么?会想些什么?请看一篇作文《救救我吧,小主人》。”在习作中,让学生发挥想像力。例如,学生写道:每当小主人陷入沉思时,我又成了他的“快乐园”。他拿着笔,闭着眼,嘴里叽哩咕噜的,在我的身上乱涂乱画,把我画得像丑八戒;一…  相似文献   

5.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在阅读教学中,要培养学生辩证地看问题,初步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只要教师引导得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辩证思维能力的早期培养是可行的。案例一一位老师在教学《将相和》时提问:“你们喜欢课文中的谁?为什么?”绝大多数同学说喜欢蔺相如,他们偏重于蔺相如的机智勇敢,还有几位同学说喜欢廉颇,他们偏重于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本领。出乎意料,一个学生却说:“我喜欢赵王。”老师惊讶地问:“为什么?”这个学生说:“蔺相如本来是一位职位卑微的小官,赵王看他有才华,就封他为大夫、上卿。我喜…  相似文献   

6.
在教学北师大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花同》时,一位老师出示《花园》主题图,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从图中你发现了什么?”学生争先恐后地回答:“我发现小鸟在天空中飞”,“我发现地上开了许多小花”,“我发现地上还有许多小草”,“我发现图中有一片树林”……10分钟过去了,学生不断有新的发现,教师也在肯定中不断提问:“你还发现了什么?”于是学生又有许多新的发现。可想而知,这堂课要想完成下面的教学任务将会很闲难。  相似文献   

7.
在一次函授专科班的《音乐教学法》课堂上,有位来自某中学的女音乐教师非常认真地给我提了一个问题:“老师,你干脆别讲那么多音乐教学法的理论,直接给我们介绍一种最有用的教学方法,岂不更好吗?”我微微一笑,对她说道:“你这问题提得很有意思,不过我也有一个问题要问你:你认为在音乐教学中哪种教学方法才是最有用的呢?”学员答:“不知道。”这是发生在一年前的事了,可当时的情景却一直历历在目,挥之不去。我老是在想几个问题:为什么总有部分音乐老师不重视教学理论的学习?他们对各种音乐教学方法在音乐整体教学活动中所起的…  相似文献   

8.
黄强 《语文天地》2010,(7):74-75
初三语文试卷上有这么一篇阅读分析——《你遗失了感动吗?》评讲试卷时。笔者问学生:“你们曾经感动过别人吗?”他们有气无力地回答:“没有。”笔者又问:“你们曾经被别人感动过吗?”他们零零星星地回答:“没有。”这样笔者如文中的老师一样.心情异常沉重。  相似文献   

9.
“寻踪法”破题艺术传统的语文教学程式,是从第一段开始破题分析。其实,有的课文不妨改变一下破题方式。如《荷塘月色》,以“荷塘月色”为题,“荷塘月色”是描写主体。然而“主体”的“出场”却是在第四段。我们完全可以从第四段破题:先在教师的引导下赏析作品中的“荷塘”和“月色”之美,让学生感受这幅“荷塘月色图”。然后提问:“既然这么美,作者在第6段末为什么说‘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答案就在第一段“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于是引导学生回过头来分析第1、2、3段,体会作者当时的心情以及产生这种心情的原因…  相似文献   

10.
今天的数学课,学的是有关“实际与计划”的应用题。由于这些内容距离学生的生活实际比较远,我生怕学生听不懂,就列举了许多例子。下了课,象往常一样,我坐在桌前先批改一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的作业,这样他们能提早把作业订正好。批着批着,发现从第一排的后面不时传来一阵阵笑声,抬头一看,那里围着好多孩子,不知在看一件什么东西。“你们在干什么,这么开心?”我边说着,边走过去。“快擦掉,快”,我听见一个孩子轻声说着,另外一个说:“没关系的。”“是什么?”“老师,阳阳把你上课的内容都录了音,他说你经常说他上课插嘴,烦…  相似文献   

11.
为课文“挑刺”是我和学生喜欢的一个教学环节。进入四年级以来,他们成功地为《爬山虎的脚》《生命生命》等课文“挑了刺”,劲头可足了。 学习《鱼游到了纸上》时,围绕看鱼的青年举止特别,我引导学生展开了讨论。一个学生认为“‘你真专心哪!’我忍不住轻声问他。  相似文献   

12.
王芳 《教育文汇》2009,(7):36-37
“平均分52分。”拿着我即将接任班级的上学期期末数学成绩表,我沉默了。我喊出一位扎着码尾辫的女孩:“你喜欢数学吗?”她低头不语。我把手放在她肩上按了一下:“看着我,好吗?”她局促地抬起头,又低下,然后轻声地说:“老师,我数学不行的。”我心中一震,去看其他的同学,他们也迅速低下头,眼神黯淡。我的心在紧缩。难道我的学生都是一群对数学已丧失了兴趣和自信的孩子。  相似文献   

13.
朗读是感知的重要手段。学生通过朗读能领会词语含义,培养语感,受到情感的熏陶。要保证朗读时间。语文课应该有充分的时间让学生朗读,使之从初读、细读到精读,从初步感知、整体感知到深入体会。如教学《爬山虎的脚》,教师让学生首先快速默读课文,然后大声地朗读重点段,在“通过朗读,你读懂了什么?”的自主学习过程中又对重点语句进行反复朗读,仔细揣摩。要讲究朗读形式。教师要根据儿童的心理和年龄特点,设计齐读、小组读、配乐读、表演读等多种朗读形式。让孩子们可以大声地读,也可以轻声地读,还可以圈圈点点地读;让他们把认…  相似文献   

14.
程丽华 《学语文》2011,(6):37-37
一次,去外地上一节公开课,照例是借班上课,没想到那个班学生特别活跃、热情,面对陌生的老师似乎一点也不感到拘谨。自然,那节课上得很顺畅,下课铃响时,我和他们道别,同时真诚地向学生们表达了我的谢意:“谢谢大家的配合!”回来的路上,教研员辛老师毫不客气地对我说:“你为什么要谢谢同学们的配合?他们为什么配合你?你是来表演的吗?  相似文献   

15.
曾玲 《南昌教育》2007,(7):30-30
在教学《狐假虎威》时,有以下片段: 师:狐狸借着老虎的威风,吓跑了百兽。在现实生活中,你见过与之类似的现象吗? 生1:我经历过。有一次,我遇到了坏蛋。他们要欺负我,我就对他们说:“我爸爸是警察。”结果,这些坏蛋就不敢再欺负我了。(得意地)我觉得我很会“狐假虎威。”  相似文献   

16.
龙淼 《湖南教育》2002,(1):42-43
结合教材,以“读说”为主线课堂教学就是师生交往的双向互动过程。教师在课堂上要有意识地融口语交际训练于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当中。以“读说”为主线的课堂教学,以“朗读”和“口头表达”贯穿语文教学的全过程,串起“字、词、句、段、篇”的训练,从而提高学生口语表达能力。首先,教与学的过程都要围绕朗读和口头表达来设计和展开。如在教学《日月潭》时,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我先指导学生边读课文,边重点思考:作者从几方面描写《日月潭》的美丽景象?要求学生从课文中找出有关词句,然后问学生:你喜欢日月潭吗?为什么?结合看图…  相似文献   

17.
我有一名学生叫余颖,读高一,她能全背诵高中语(人教版)第一册第二单元的四篇课(《荷塘月色》《我的空中楼阁》《我与地坛》《花未眠》),她理应成为“名人”,所以别的班级也邀请她“巡回背诵”。我跟她说:“也许,全中国的学生中,只有你能做到……”  相似文献   

18.
在我的办公桌边的墙壁上,挂着一幅字,上面写着郑板桥的“难得糊涂”四个大字。有一天,我的学生看见这幅字后吃惊地问:“老师,你不是总教育我们要清清楚楚地做事、明明白白地做人吗?你干吗又要‘糊涂’呢?你要是糊涂了,我们还能明白吗?”面对学生这一番连珠炮式的发问  相似文献   

19.
王俊卫 《教育文汇》2004,(11):38-38
有人问我:“你当语文教师最怕的是什么?”说句心里话.我最怕在布置学生写作文时.听到他们脱口而出的一句老话:“又写作文……怎么写呀!写什么呀?”  相似文献   

20.
这是一节语文课,教学内容是口语交际课《小兔运南瓜》。我很有信心地走进教室。“老师,王小明换坐位了。”唉,这些孩子们!我叹了口气。”为什么要换坐位呢?”我耐心地问道。”老师,我不会讲话的。”王小明轻声回答。我心中一亮:这节课,就让孩子们自由选择学习伙伴,任意组合,开展讨论吧。当然,得给他们制定一个”游戏规则”。于是,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