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7 毫秒
1.
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第五册选入了杜甫的五言律诗《登岳阳楼》,该诗是“诗圣”晚年漂泊西南时期创作的一首著名的登楼咏怀诗,曾被誉为古今“登楼第一诗”.这首诗的写作时间是诗人与世长辞的前一年,也就是唐代宗大历三年(公元768年.这一年,杜甫携家眷由夔州出峡,沿江经由江陵、公安一路漂泊到江湘一带,并在暮冬时节流寓岳州,登临岳阳楼而赋此诗.  相似文献   

2.
杜甫之死,是文学史上争执了千余年的一个悬案。不但死亡的原因众说纷纭,而且死亡的时间、地点以及死后的墓地,也莫衷一是。概括地说: 关于杜甫死亡的时间,有代宗永泰二年(766年)说,代宗大历五年(770年)说。至于是大历五年的什么时候,又有夏、秋、冬三说。我认为死于大历五年冬的说法是比较可信的。  相似文献   

3.
根据杜甫本人诗中的叙述,可知他最后两年的经历如下:大历三年(768),杜甫离开夔州,三月至江陵,秋迁居公安,暮冬至岳阳,拟去襄阳隐居.次年(大历四年,769)春,变计南征衡州,投靠韦之晋.杜甫到衡州不久,韦之晋调潭州,突然去世,杜甫在衡州作诗哭之.夏末秋初杜甫离开衡州返潭州并拟去寰阳,作<回棹>诗.到达潭州后急欲北归,有<登舟将适汉阳>、<暮秋将归秦留别湖南幕府亲友>二诗.但当年暮冬他取消了北归的计划,决定在潭州过冬.大历五年(770)春杜甫仍在潭州,有终老于此的意向,其间作有<长沙送李十一(衔)>、<风疾,舟中伏枕书怀三十六韵,奉呈湖南亲友>等诗.四月,臧玠之乱发生,杜甫虽欲长住长沙而不可得,遂取道衡州赴郴州,投奔他的舅舅崔伟;夏至来阳,因意外事件去世,时年59岁.  相似文献   

4.
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一生给我们留下一千四百多首诗歌,他的创作有两个高峰,一是唐肃宗乾元2年(769),这年由于杜甫受到房琯事的牵连,出为华州司功参军。他最终离开了朝廷,离开了长安,他和饥饿惊恐的百姓一起流亡,在溃败的战士里,在满目疮痍的乡间和城镇,观察着,思索着,结果对肃宗的“中兴”希望大大减弱了,然而这却给他的创作带来了生机。乾元元年(758)冬末,杜甫曾到过东都洛阳,翌年春回到华州。当时围攻邺  相似文献   

5.
杜甫卒于大历五年,几乎成为了“杜诗学”中的一项定论。文章从三个方面对杜甫的卒年进行了重新考察,不仅认为大历六年的秋天杜甫尚滞留于长沙,而且被历代杜诗研究者称之为“绝笔”的《风疾舟中》一诗的作年,乃在大历六年的秋冬之际。被《研究》一书作者语含讥讽的“则公之卒.大历六年仍嫌稍近,当迁延至大历七年春后矣”云云,其实是一种最接近杜甫卒年历史真实的说法。  相似文献   

6.
杜甫一生,心存社稷而身落荒丘,胸怀稷契之志却流离困踬于山程水泽。大历三年(公元768年),杜甫已57岁,拖着病躯,他出夔州,抵江陵,移居公安,转瞬又泊舟岳阳,在荆楚之间辗转漂泊,像秋风中的枯叶,抖抖瑟瑟。大历五年,诗人在湘江上的一叶扁舟中寂寞地去世。杜甫在其孤舟漂游于荆楚河川的最后三年,创作了大量“老而严”的优秀诗篇,其中,五律《江汉》更是声口不凡,亘卓今古。  相似文献   

7.
杜甫在湖南     
唐代大历三年(公元七六八)的一个大雪天,杜甫来到岳阳。在小船上他唱出了:“岁云暮矣多北风,洞庭潇湘白雪中……”(《岁晏晚》)的名句。在岳阳楼,他写下了著名诗篇:“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登岳阳楼》)大历四年初春,杜甫告别岳阳,驾舟南行。一  相似文献   

8.
杜甫暮年的湖湘之旅,是诗人后半生避乱生涯的苦难终结。它典型地反映了盛唐文人在安史之乱后的悲剧命运。岳州是杜甫进入湖南的第一站,也是其生命走向终结的最后一站。诗人在岳州所作诗歌寓寄着诗人的爱国思想、民本思想以及诗人晚年越来越强烈的叹老嗟卑意识、怀乡情愫和隐遁意识,是诗人毕生政治理想和善良人性的总结,同时他的政治理想和人文精神也成为人们的精神食粮,滋养了一代又一代湖湘儿女。  相似文献   

9.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写于大历二年(公元767年)的秋天。杜甫在夔州瀼西草堂居住时,西屋邻居有一位老寡妇常到屋前来打枣子。杜甫同情老妇人的境遇,总是任她随意食取。这年秋天,杜甫从瀼西移居东屯,把草堂让给了他的一位晚辈亲戚吴郎居住。吴郎来了以后,  相似文献   

10.
在1000余首唐岳州洞庭诗歌中,李白留下45首,杜甫留下了66首。他们属于写作岳州洞庭诗歌较多的作家。这些岳州洞庭诗歌大多创作于安史之乱后,写作年代大致相同,具有相似的社会背景,诗中多反映战乱和民生疾苦,具有强烈的爱国之情。然而,由于李杜人生经历、艺术气质及个人才性等方面的不同,且李白主要创作洞庭诗歌的时间早于杜甫十年左右,其间社会小环境也起了一定的变化,因而他们的诗歌又呈现出一定的个性差异。  相似文献   

11.
杜甫客居夔州不到两年(大历元年春——大历三年正月),而所作诗歌竟达四百三十多首,这充分说明这是杜甫诗歌创作生活中的丰收时期。杜甫的夔州诗,不仅数量多,而且质量高,在思想性和艺术性上都达到了很高的程度。杜甫夔州诗一个最显著的特点就是产生了不少表现诗人忧国忧民思想的大型组诗与长篇。如“伤时盗贼未息”,而怀八公忠勇报国与  相似文献   

12.
吕刚 《语文知识》2014,(5):55-56
《登高》这首诗是大历二年(767年)杜甫在夔州时所作。当时安史之乱已过四年,大唐王朝已是千疮百孔,杜甫贫病交加。一日,杜甫独自登上夔州白帝城外的高台,登高临眺,想到自己,想到大唐,想到百姓,引发了他身世飘零的感慨,引起了他老病孤愁的悲哀。于是,百感交集间就写作了这首被后人誉为“古今七言律第一”的旷世之作。  相似文献   

13.
据目前所知,中唐青年诗人李贺,除留传二百多首脍炙人口的诗歌而外,再没有任何书信、文章。研究他的家世,一般都只好借助间接资料。可是,从来的研究者中,却很少提及李贺父亲李晋肃与杜甫的交谊,更不注意杜甫在湖北公安写给李晋肃的送行诗。大历三年(即公元七六八年)三月,杜甫出峡到达江陵,秋天又移居公安,就在他将要离开公安南下洞庭的时刻,李晋肃溯江西进,经过公安,与杜甫在旅途邂逅相遇。临别,杜  相似文献   

14.
杜甫是我国唐代著名的伟大诗人,这是略具文学史常识的人们所熟知的。至于这位“诗圣”卖过药的事,一般读者恐怕是不很了然的。杜甫确实卖过药,而且就在潭州,即在长沙市摆过药摊,那是唐代宗大历四年(769)的事。杜甫一家辗转飘零到了潭州。他原打算去投靠当时  相似文献   

15.
乾元二年(759)前后,由于社会态势的恶化和个人政治上的失意,杜甫产生了归田的念头。从大历元年春(766)至大历三年(768)初,杜甫在夔州尝试归田,但最终未能完成人生的转型。主要原因有三:一是归田生活方式与杜甫固有的人生信念和生活态度相左,遭到其内在的价值系统的抵制;二是杜甫对夔州独特的文化形态缺少基本的认同,社会顺应不良;三是夔州混乱的治安状况使杜甫不能安心生活。  相似文献   

16.
阁夜 杜甫 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 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野哭千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这首七言律涛是杜甫于大历元年(766)冬寓居夔州西阁时所作,是诗人感时、伤乱、忆旧、思乡心情的真实写照。纵观全诗,有以下几个特点。  相似文献   

17.
《登高》是杜甫唐大历二年(公元767年)秋在夔州时所写。全诗通过登高时所见秋江景色,倾诉了诗人长年漂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慷慨激昂、动人心弦。 杜甫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多抒写自己对国家现状的担忧,抒写自己的抑郁,表现人民的疾苦。在教学《登高》一诗时,教师不仅要让学生了解杜甫作为伟大的爱国诗人那种忧围忧民的博大胸怀,更要让学生学习杜甫诗歌中沉郁顿挫的风格。  相似文献   

18.
大历诗人创作送别诗数量较多,在五百首以上,杜甫大历时期的送别诗有130首左右,送别诗中都有四种不同的意象,即描述性意象、比喻性意象、象征性意象、暗示性意象,因诗人心境、情感、艺术造诣的不同,而呈现出不同的面貌、特征。大历诗人送别诗中的意象以描述性意象、象征性意象为主,杜甫大历时期的送别诗中则兼有比喻性意象、象征性意象、暗示性意象,比较它们的不同,有助于我们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感受他们送别诗中各种意象的独特魅力。  相似文献   

19.
杜甫诗歌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能从日常小事中表现重大的主题。他写的《江南逢李龟年》就有这一特点。这是一首七言绝句,写于大历五年(770)的四月间,诗人已是59岁了。人老思乡,杜甫经过十余年战乱的飘泊,从蜀地出发,取道长江,返回故乡洛阳。可是船行到潭州(今长沙),因军阀混战  相似文献   

20.
大历二年,杜甫在瀼西给峡州刺史刘伯华写过一首诗——《寄刘峡州伯华使君》。郭沫若同志的《李白与杜甫》专立一章批判杜甫的“宗教信仰”,文中两次引用这首诗的“伐叛必全惩”一句来批判杜甫(参阅该书第184页、185页)。郭沫若同志忽视了唐朝官僚士人的风尚,全面地批判了杜甫的宗教信仰,并说:“他是非常虔诚的,甚至想成为彻底的禁欲主义者(‘伐叛必全惩’)。”这里,郭沫若同志把“伐叛必全惩”当作杜甫宗教迷信的典型例子来鞭挞批判,是否有道理?这牵涉到杜诗的含义、杜甫的思想,也与宋以来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