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美国华盛顿一所大学有句名言:“我听见了,就忘记了;我看见了,就记住了;我做过了,就理解了。”这很值得我们深思:是让学生“听数学”,还是“做数学”?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学习惯于“先教后学,先讲后练”,是一种“重教轻学,重说轻做”的教学模式。发展性教学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要为学生提供“做数学”的机会,在“做”的过程中去体验数学和理解数学。  相似文献   

2.
为了减轻学生的负担,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落实素质教育的精神,我对小学数学教学进行了改革实验,现把实验情况总结报告如下:谈到加强“双基”,提高教学质量往往和“大运动量”的训练划等号,现实教学中最普遍的做法是布置大量的课外作业,结果学生的考试成绩往往是上去了,可在它的背后情况又是怎样呢?教师整天忙于“讨债”,批作业,训学生:“这道题做过多少遍了?怎么还做错!”怪学生笨,太笨,朽木不可雕也!而学生整天忙于做作业,做!做!!做!!!没完没了的做,可还是要出错,“怎么回事?我是否  相似文献   

3.
荷兰数学教育家弗兰登塔尔提出了“数学要源于现实,扎根于现实”的数学教学理念《,数学课程标准》也十分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现行教材的编写充分体现了这种思想.但在实际教学中,数学教师是否将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了?学生是否喜欢数学呢?我随机对临近学校六年级一个班的学生和我班学生进行了调查(临近学校的班称为一班,我班为二班),得到下表.这组调查数据显示,我班91%的学生喜欢数学,而随机抽取的班的学生不喜欢数学的占49%.从调查中得知:许多教师很少将数学教学与生活内容联系起来,甚至从未指导学生做过数学实践活动,致使学生…  相似文献   

4.
波利亚对“怎样解题”有过这样的描述:“我应该从哪里开始?我能做什么?我能想到什么?这样做我能得到什么?怎样才是一个有用的念头?如何处理一个不完整的念头?再次这样做我又能得到什么?”数学大师的这段话,其实向我们指明了解题的一个基本事实:解题是一个不断转化的过程.转化与  相似文献   

5.
古希腊的伟大科学家阿基米德说过:“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撬动地球.”这句话的含义对数学教学的影响力是不言而喻的,数学教学的支点在哪里?如何确定数学教学的支点?它基于什么理念之上?本文试图就上述问题以“弦切角”一课为例作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6.
在高段数学解题教学中,一线教师常常会遭遇这样的困惑:有些题目学生已经做过好几遍,且讲过很多次的习题,部分学生还是“照错不误”.这种“过目即忘”“一错再错”的现象令人焦虑.那么,如何才能让学生具有敏锐的数感、符号感和对等量关系的感悟呢?为改变现状,我在解题教学实践中,尝试着用“动静相随,数形相映,思画相济”的策略,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有利于学生掌握方法、学会学习.  相似文献   

7.
一位担任新闻工作多年的人士,想到新闻专业来从教。我问他:“您是做何种工作的?”答:“做新闻工作的。”“您做过新闻学吗?”我又问,却未立即回答。又曾遇到一位教师,他称自己可以指导教学论的研究生。我问:“你搞过教学论吗?”答:“我搞过20多年教学了。”答非所问。于是,我不  相似文献   

8.
【案例】教学“求相差”应用题前,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教学过程:出示挂图,让学生了解图上的信息,然后提出一个数学问题,理解数量之间的关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我按照课前设计,在黑板上挂出了例题图,问:“同学们,从这张图上你得到了哪些数学信息?”学生们立刻举手:“这是花片,我  相似文献   

9.
分式的启示     
今天,上作文辅导课,李老师精神饱满地走进教室,说:“今天,我们做一个小小的游戏。”李老师走上讲台,在黑板上写了个1/2与7/8,我想:“李老师在黑板上写分式做什么呢?这是节作文课呀!怎么写数学分式呢”?不一会,李老师转过身来,微笑地说:“你们谁能猜出我在黑板上写的分式是什么成语?”我想:“1/2与成语有什么关系呢?会不会是一心一  相似文献   

10.
沈婉琼 《文教资料》2005,(3):169-170
在数学教学中,碰到过这样的学生作业:“一根火柴长4分米”“小明体重35克”“爷爷今年8岁”……如此不可思议的结果,问问其他老师,都有这样的经历,唉.我们的学生这是怎么了?我们的数学教学究竟出了什么问题?我想:一个至关重要的原因是一些学生的数感比较薄弱。什么是数感呢?新课程标准提出:“数感主要表现在理解数的意义;能用多种方法来表示数;能在具体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的关系;能用数来表达交流信息;能为解决问题而选择适当的算法;能估计运算的结果,并对结果的合理性做出解释。数感是一个人对数与运算的一般理解。这种理解可以帮助人…  相似文献   

11.
崇拜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看见水壶开了,高兴得像孩子似的叫起来;马歇尔也看见壶开了,却悄悄地坐下来,造了一部蒸汽机。”这是我从2003年5月26日的《报刊文摘》上摘抄下来的一句话。它出自英国凯恩斯的《成功的潜质》。这句话形象地告诉我们,凡人和不平凡的人的区别仅仅在于——或者说主要在于——一个不善于思考,一个则善于思考。《报刊文摘》还摘登过一篇文章,题目好像是《勤奋遭到了斥责》。说的是现代物理学奠基者卢瑟福,一天深夜,发现一个学生在做实验,便问:“上午干什么了?”答:“做实验。”“下午呢?”做实验。”晚上呢?”做实验。”卢瑟福斥责道:“你一…  相似文献   

12.
在一次偶然的机会,我与一位教小学数学的青年女教师相聚,闲聊中,她告诉我一件在教学中碰到的使她终生难忘的事,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一次她在课堂上讲解“先乘除后加减”的运算法则时,突然有一个学生举手说:“老师,为什么要先乘除后加减呢?我做过试验,有的题先加减后乘除所得的答数也是对的.”接着他就举例证明自已的看法:  相似文献   

13.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加与减(二)”自拟课题“游戏”。教学目标:1.让学生探索并掌握“十几减9”的退位减法,初步体会计算方法的多样性,并能解决与此相关的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独立性。2.使学生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体验合作与交流的乐趣,培养合作意识。3.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初步体会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教学流程:一、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师:小朋友们,你们喜欢做游戏吗?你和小伙伴们做过哪些游戏呢?生:我们做过丢…  相似文献   

14.
我曾看过这样一篇报道,一位教研员问教师:“在教多位数乘一位数时,您考虑最多的是什么?”答“:考虑最多的是创设一个什么样的情境.”再问:“那教学两位数乘两位数呢?”答:“还是创设情境.”但应者已寥寥,再问:“教学三位数乘两位数时呢?”此时已无人应答……由此可见,教学情境已经深入到教师的心灵深处,到了每逢教学必设情境的地步.我们姑且不论这样的做法是否合理,但至少应该思考如何进行情境创设.创设数学教学情境肯定有它的基本原则与方法,不管怎样,对教学实践来说,教师在设计情境时一定要讲究一个“精”字.数学教学情境只有做到了“精”,才能发挥它应有的功能.一、精心预设一位参加过省级优质课比赛的教师在上“七巧板”这一课时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首先——教师开门见山地对大家说:“同学们,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了一个新朋友,它的名字叫七巧.”接着,课件显示用七巧板拼成的非常漂亮的两个艺术字“七巧”.学生一个个都睁大眼睛盯着屏幕.随后教师问:“同学们,你们觉得七巧漂亮吗?”教师原以为所有的学生都会毫不犹豫地回答“漂亮”(因为经过无数次的试教,学生都是这么回答的),结果这个班有几个古灵精怪的小调皮却大声说:“不漂亮!“”一点都不漂亮!”这可懵住...  相似文献   

15.
美丽的失误     
这是一堂数学练习课.课已过半,按照预设,我把60 ()<65、40 50>()两题很自然地写在黑板上,并习惯性地问了句:“括号里可以填什么?”由于以前已学过并做过此类练习,所以很快有学生说出自己的答案,尤其是后面的一题,学生说的答案很多.我追问道:“括号里可以填的数多吗?”“多!”“那到底有哪些呢?”  相似文献   

16.
今天,老师布置了一个作业,要我们做一个小实验,并把实验的过程记下来。我想:做什么实验呢?什么实验才有趣呢?”我左思右想,想了半天,就是想不出来,只好去问爸爸。爸爸想了一会说“:有了。”他让我准备一把剪刀、一支圆珠笔和一张白纸。我照着爸爸的吩咐做了,把这三样东西一一拿  相似文献   

17.
我爱画画     
我最喜欢画画,每到星期五晚上,我便打开图画本,一个劲地画。不知不觉中,一晚上的时间溜走了。这一晚,我过得非常快乐。又是一个周五的晚上,刚吃过晚饭,我就跑到书桌前,拿起笔开始画画。不一会儿,一位亭亭玉立的仙女便呈现在眼前了,我似乎看到画纸上的仙女在向我走来。“嗨,訾烨,干什么呢?”不知什么时候,妈妈已经站在了我的背后。妈妈的叫声把我吓了一跳,我赶紧趴在图画本上,用两只胳膊盖住画中的仙女。“哦……哦,我没干什么,我准备做数学作业呢。”我指了指面前的数学书说。妈妈疑惑地问:“这画笔是怎么回事?”“噢,数,数学作业里有,有一…  相似文献   

18.
近期,笔者有幸参加了山东省枣庄市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观摩暨优质课评选活动,置身于课堂教学中,看到授课老师气定神闲、信手拈来,不禁连声赞叹.尤其是孙景权老师讲述执教的《乘法分配律》一课,更是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我感到课堂是快乐的、轻松的,也是成功的. 一、导入新颖,故事激趣 教师讲述数学小笑话《乘法分配律》引入新课.一个学生的作业本在“姓名”栏里写着:木(1+2+3).老师问:“这是谁的作业本?”一个学生站起来说:“老师,是我的.”老师又问:“你叫什么名字?”学生:“木林森.”老师:“那你怎么这样写呢?”“老师,您不是说要学以致用吗?”“嗯,是呀……那你这是用的什么?”“乘法分配律.”老师恍然大悟.在这个环节,孙老师通过数学小笑话引入新课——乘法分配律,对初步预习过的学生来说一定会哈哈大笑,对没预习过的学生也会引起他们探究的欲望.  相似文献   

19.
项华阳 《物理教师》2005,26(10):23-24
在“热传递”教学中,对练习册中一道习题:怎样证明空气是热的不良导体?我以前的教法是教师说学生记,缺少实验验证.为了体现“科学学习要以探究性学习为核心”的教学理念,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我对这一内容作了调整,设计了一个学生探究实验.1提出问题在“热传递”教学中,学习了传  相似文献   

20.
有句名言:“我听见了,就忘记了;我看见了,就领会了;我做过了,就理解了.”这句话表明了亲身经历的重要性.在数学教学中,我深深感受到,教学过程是学生认识的过程,只有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让学生体验数学,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