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高等教育学作为学科建设已有30年。在新的历史时期,高等教育学科人应承担的责任和使命分别有:发展专业知识,提高学科理论水平;应用理论知识,指导高等教育实践;培养合格人才,支撑学科持续发展;生产原创知识,推进学科走向国际。高等教育学科人履行了上述使命和责任,无疑能推动本学科进一步发展并走向成熟。  相似文献   

2.
恩格斯曾说:马克思主义是行动的指南而不是一种教条。今天时值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关键时期。现代文化多样性与评价标准多元化,各种文化思潮都带给马克思主义理论以挑战与机遇。以此同时,马克思主义是社会主义中国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否繁荣与蓬勃发展也关乎社会发展的方向是否正确。当代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虽然成果多,但是精品少,重复性研究多,更多的是受到政治的影响,甚至有的流于盲从。马克思主义原教旨主义者,我们不做,也不应该任何理论主张都与马克思主义移花接木,从而不伦不类。马克思主义的主旨,就是解放与自由,就是全面超越资本主义,就是"真善美"的哲学追问与实现"真善美"的现实指导。而一旦确定这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者的当代使命也就呼之欲出了,那就是变革与创新。  相似文献   

3.
中学生政治素养的现状不容乐观。切实加强中学生政治素养的培养,是政治学科赋予政治教师的光荣使命,是时代的强烈诉求,政治教师理应当仁不让,积极担当。切实提高培养学生政治素养的意识,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增强课堂教学培养学生政治素养的实效性,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着力培养具有良好政治素养的学生,实现中国梦。  相似文献   

4.
对"教育学者是谁?"的追问,让人想起"谁是教育学者?"的问题,对后者的回答其实是在探讨什么身份的人是教育学者的问题。探讨"教育学者是谁?"的问题,可以转化为"教育学者能做什么?""教育学者敢做什么?"和"教育学者会做什么?"这样三个问题。教育学者能、敢、会具体体现在三个使命的完成上:阅读使命:成就深刻的教育思想生命力;研究使命:成就教育学者身份;写作使命:成就传承和创造教育学说。  相似文献   

5.
对我国高等教育问题的思考与争论,在近年来比较激烈。本文认为,讨论高等教育和大学的相关问题,首先要思考的是大学的基本使命是什么?只有认清了这个问题,才能够对今天中国大学的发展、高等教育的改革进行批评。通过对大学发展的历史以及教育理论演变情况的分析比较,本文认为,大学的使命有四个方面:教育使命、发展使命、道德使命、信仰使命。  相似文献   

6.
论当代中国教育学者的使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使命"意味着职责、任务和责任,它是人或组织存在的目的、方向与责任,代表着人或组织事业的价值取向与定位,规定着人或者组织存在的目的、方向和奋斗目标.教育学者的使命是教育学者职业生活信念的体现和表达,教育学者对其使命的透彻意识直接关涉着其学术思考的品质及其价值的发挥.在当前,中国教育学者应肩负起推进中国本土原创教育理论的建构、促进教育决策科学化以及传播教育理论从而提升社会的教育智识等三重使命.要完成这些使命,中国教育学者必须保持和恪守"学者"的品格、良知与天职,扎根中国鲜活的教育实践,在守护自身立场的基础上与国外学术话语和其他学科展开平等"对话",尽力将自己转变为公共知识分子,为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经济社会的进步乃至整个人类社会的进步贡献自己的智慧.  相似文献   

7.
Calling成为近年来西方职业心理学关注的新焦点.Calling概念起源于新教改革,经历了从宗教性到世俗性的转变过程.对calling的中文翻译为“使命”,使命在中国的概念演化过程与calling相似,内涵相近,但也存在中西文化差异.使命为职业心理学提供了新的切入点,它有助于个体的职业生涯发展、生活满意度和人生意义感等方面,具有很大的理论和应用价值.国内相关研究可从概念界定方面入手,进一步综合运用多种方法考察使命感的作用,并可将职业使命感与一般使命感分别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8.
意义问题是生活本身的问题,人就是在追寻意义中获得生活的超越和心灵的安顿。传统德育远离生活,遗忘了人的生命价值,远离了人的生活体验,缺乏主体之间的交往和对话,导致生活意义的缺失。要走出这种困境,当代德育必须肩负起自己的使命,引导学生保持生命惊奇、坚守生命信仰、关注苦难体验、培养超越精神、走向交往对话以及追求幸福生活,从而使学生逐步改善生活状态、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不断提升自身的生命价值和生活意义。  相似文献   

9.
乡土文化凋敝导致中国文化“根”的丧失.农村教育在某种程度上与乡土文化处在一个命运共同体中.农村知识分子在乡土文化保存与延续中曾经起着特殊作用.今天,农村教师仍肩负特殊文化使命.培养一支有着正确农村观、热爱乡土文化的农村教师队伍,对乡土文化未来和中国人精神家园守护,均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课程思政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举措。当前,我国大部分微观经济学教材中存在对微观经济学的学科使命和课程思政使命定位不清晰、对需求和供给的分析不对称、对市场失灵阐述不足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影响学生对微观经济学的整体理解,也影响微观经济学课程思政的教学效果。为此,应明确微观经济学的学科使命和中国高校微观经济学课程思政使命,在课程体系上对称安排需求理论和供给理论,将供给理论纳入成本-收益分析框架。同时,明确区分市场失灵与不足,将垄断性市场结构纳入市场失灵分析。在此基础上,将微观经济学学科使命、课程思政使命、课程内容与中国国情结合,明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课程思政主线,这对实现微观经济学育人目标有重大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在现代学科建制和知识语境下,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交叉研究承担着独特的学科使命,从学科生成逻辑、学科现代化、学科知识生态和学科知识功能四个维度加以把握,有助于深化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交叉研究的规律性认识,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科学化水平。学科交叉研究不只构成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知识生产的基本环节,而且反映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在现代社会的演化方式,塑造动态平衡的学科知识体系,营造合理、稳定、良性的学科知识生态,发挥着“孵化”新议题、构建新的分支学科、反哺“母学科”等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论域的功能。  相似文献   

12.
教育研究中的学术合法性危机问题的基本表现是批判力丧失、解释力走弱、表达力衰微、创造力贫困等。教育研究者要践履自己的学术使命必须明确:如何怡养生成学术创造力的独特的主体精神、如何在"问题意识"的驱使下激发学术创造力的充分释放、如何在对学术个性的自觉追求中抵达创造性学术境界。  相似文献   

13.
当前,中国教育技术学正处在危机与机遇并存的十字路口。通过对我国教育技术学(电化教育学)三次大发展和三代领军人物的考察分析不难发现,学科危机总是与学科大发展的机遇相伴相生,三代领军人物由于准确地把握了时代脉搏和学科发展的内在规律,敢于直面危机、迎难而上和顺势而为,最终促成了学科在特定历史时期的大发展。在当前中国教育技术学科面临各种危机的情势下,第四代学科带头人必然应运而生,对其应有特征和历史使命的解析是学科今后发展的重大现实问题。  相似文献   

14.
话语范畴蕴涵着丰富的生命意识、主体间性和历史意识等后现代文化哲学意蕴,可能成为承载和促发经历语言转向之后人文学科的丈化转向,从而解构现代性“精英文化霸权和暴政”,复归、张扬侧重“个性生命意识”和人的“解放旨趣”的人文精神。  相似文献   

15.
话语范畴蕴涵着丰富的生命意识、主体间性和历史意识等后现代文化哲学意蕴,可能成为承载和促发经历语言转向之后人文学科的丈化转向,从而解构现代性“精英文化霸权和暴政”,复归、张扬侧重“个性生命意识”和人的“解放旨趣”的人文精神。  相似文献   

16.
当下我国成人教育正进入挑战期,挑战主要来自对现时成人教育发展的迫切与迷惘,包括对成人教育价值的认知、对成人教育现状的把握、对成人教育未来的规划等等。然而,在这三维空间的穿越与对接中,不仅折射出现代成人教育发展的艰辛与曲折,更凸显出当代成人教育学者的使命与责任。本文力图从历史溯源与学者使命、事业发展与学者认知、未来构建与学者责任的内在关系着力,深层探索当代成人教育学者使命与责任的内涵与外延,为我国现代成人教育发展提供人力与智力支撑。  相似文献   

17.
18.
在经典高等教育哲学视野下,当代我国大学教师的社会使命不外乎学术使命与服务使命。学术使命是大学教师的核心使命,服务使命是基于学术使命的派生性使命,是学术使命在当代社会的自然延伸,其本质仍然应当是学术的。为避免和克服现实中大学教师在承担学术使命与服务使命时存在的冲突和矛盾,当以和谐论高等教育哲学为指导。促使大学教师和谐处理好学术使命与服务使命的关系,使二者统一于学术,统一于大学的和谐发展,为大学教师有效履行其社会使命导航。  相似文献   

19.
论教育学的学科建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教育学的功能是教育学系统的外向性特征,教育学的结构则属系统的几向性特征,内外特征一致与有机协作才是系统与完善的基石。因此,我们可以通过对教育学学科功能的分析来揭示教育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范围,并在对教育学学科进行如上梳理的基础上,构建包括教与学活动学、元教育学和外围教育学三个子学科系在内的教育学学和系统。  相似文献   

20.
通识教育是对已经积重很深的应试教育的反拨,湖南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对此的认识和实践表现为:"天下"成为学院教育教学的一个核心理念,"做通晓天下的新闻传播人才"成为学院教育教学的一个总纲;"读书为本,不同流俗",成为学院施教的基本导向;打造"书山文化",形成"境教"的合力,成为学院环境建设和氛围建设的基本举措.这种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