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 毫秒
1.
中西文化的差异导致了文化的不可译性。如何突破这种不可译性,并使文化信息在翻译中的走失量减少到最小,是所有翻译工作者都在努力探索的问题。文章用个案分析的方法对文化的不可译特征作了简单的归纳,探求其不可译的根源,并给出了针对这种不可译特征的应对策略,供大家探讨。  相似文献   

2.
试析翻译中文化迁移的制约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翻译不仅只是语言符号系统的转换,更是两种化的交流与传播。在翻译过程中,译对源语化和目的语化的知识必然会对其翻译产生影响,这种“一种化对另一种化的影响”被称为化的“迁移”。翻译对化的迁移受原作、翻译策略及方法、译、语言化差异、化的相对地位和互动关系等多种因素的制约,形成了一个复杂的制约机制。  相似文献   

3.
<正>文言翻译题,在高考语文试题中占10分,要答好,得高分,很是不容易。翻译时要做到译文同原文的词语一一对应,不要漏译,也不要随意添加,同时还要注意整个句子的语气等等。只有将这些方面注意到了,才有可能得高分。下面是学生做文言翻译题时常出现的一些问题,我一一归类举出,希望能对老师、学生有所帮助。1.漏译学生在译文言文时,常常漏译某些词语,从而造成丢分。例(1):"乃徐推其为首者四人黥徙之,迄无事。"学  相似文献   

4.
文化与翻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化发展是译学发展的基础,译学发展又受文化的制约,了解中西文化的差异及其对译学发展的影响,有利于研究、探索我国翻译现状及其发展。本文试从我国文化发展角度谈谈对翻译的影响以及注意事项。  相似文献   

5.
英汉互译中语境的适切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翻译中,正确的解码和编码都依赖于语境。在翻译理解过程中,译应当充分注意原的特定语境,根据这些特定的语境因素探索出各个语码的同时适合原语言语境(即上下)、情景语境和社会化语境的那个或多个意义来。在翻译表达过程中,译既要充分发挥译优势,照顾译的言内语境、社会化语境,使译读能够顺利地理解出原作意欲表达的意义,又要充分照顾原的社会化语境,避免对原本的过度归化,尤其要充分再现原本的情景。从而做到理解准确,表达得当,切合语境,达意传神。  相似文献   

6.
十二、译释法它是把某种知识的存在形式转换为另一种存在形式的训练。在语文学科的训练活动中有许多翻译性训练。如:把文言改写成现代汉语,把反问句改成陈述句,把被动句翻作主动句等等。一位老师为六年级学生设计了一道这样的训练题:阅读下面一段话,用自己的话把它译...  相似文献   

7.
译入语语境是原语语言信息和文化信息移植到译语以后新的生存环境。译入语语境对翻译起着明显的制约作用。其具体表现为对原语语言和文化信息的阻塞和过滤,导致翻译中不可译现象、文化信息丢失、文化信息调整等现象的产生。正是译入语语境对翻译的这些制约作用.导致了各种翻译技巧的产生。  相似文献   

8.
在中西文化大融合背景下,探讨汉语文学作品标题英译意义重大。《古文小品译英》的标题翻译,林语堂先生应用了直译、意译、另拟标题、一题双译、增译法和省略译法等方法。从文化传递的角度分析,容易造成文化内涵缺失的翻译方法有意译法、另拟标题和省略译法,能最大限度地保留源题文化特色的翻译方法是直译法、一题双译和增译法。林译《古文小品译英》为汉语文学作品标题英译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相似文献   

9.
<正>文言翻译题在高考语文试题中占10分,要答好,得高分,很是不容易。翻译时要做到译文同原文的词语一一对应,不要漏译,也不要随意添加,同时还要注意整个句子的语气等等。只有将这些方面注意到了,才有可能得高分。下面是学生做文言翻译题时常出现的一些  相似文献   

10.
蒙元硬译体是夹杂蒙汉两种语言与语法的特殊翻译体例,学术界统称为“元代白话”。笔者探索了蒙元硬译体对《蒙古秘史》翻译的文字运用、语法、旁译、总译、翻译方法等方面产生的影响,认为《蒙古秘史》的翻译深受蒙元硬译体的影响,是从蒙元硬译体的翻译方法相承而来。  相似文献   

11.
如何翻译“立片言以居要”的小说名一直是翻译界探讨的一个论题。试从如何将原语标题译成目的语标题出发,提出套用成语熟语诗词、引经据典、开门见山、改译民族性译题、使用双关语、语法变通等六种可供借鉴的方法。同时,提出根据同名小说改编的影片名的翻译标准与方法应与小说名的翻译标准与方法有所区别的观点。  相似文献   

12.
示例是读后续译中的一个重要环节。目前的研究多把示例当作教学过程中的一个微观环节加以简略描述,对示例的属性、特征、功能分析不足。在此背景下,从示例的哲学典范性质入手,阐述示例与模仿的关系,并结合《严氏家训》的翻译教学,进一步分析示例在读后续译中的作用。研究表明,将示例应用于读后续译,可衔接四个环节:创设翻译情境、搭建示例支架、独立实践探索、对比效果评价。示例以直观的方式为读后续译的细节设定了标准。学生从观察优秀译作的示例中习得的知识会影响其续译模仿的性质,这再一次印证了模仿和示例之间的深层联系。  相似文献   

13.
合同文本的语言有其自身的特点,并且合同翻译涉及语言以外的专业知识,特别是术语信息,其专业性和严密性决定了信息的准确传译必须基于文字的特殊语义内涵,依赖等值词汇、术语的精确对译。合同文本的这种对译策略要求译员做专业词汇方面的知识储备。建议建立合同翻译领域的数据库,这将会促进我国翻译事业的专业化、职业化进程。  相似文献   

14.
以严复翻译的名著《天演论》为例,考察严复通过翻译实践提出的“非正法”以及他为何要选择这种翻译方式。“非正法”是严复在其翻译过程中选择的一种翻译手段,不同于通常情况下的微观的翻译技巧,而是一种宏观上的翻译策略,这种翻译译中有评、译中有述、译中有编、译中有写、译中有删除,也有增加。  相似文献   

15.
任何一种翻译活动都离不开在翻译过程起决定作用的译,离不开译对原作的再认识与再表达。一部好的译作不仅是这种再认识与再表达的结晶,更是译独具特色的身份——翻译主体的证明。本就译在翻译过程中的主体性地位展开讨论。认为译误读与偏见现象的存在,两种化之间的冲突,致使译作与原作不能实现完全对等,只能达到近似对等。翻译本身就是一种体现译创造性叛逆的活动,这要求译在尽量保留原风貌,作思想的基础上,有必要根据译语化要求及读的接受能力,对原作做一适度转换或修改,以期实现近似对等。  相似文献   

16.
汉学主义是知识生产中出现的问题。它普遍存在于知识生产的各个领域。中国译论的构建作为一种知识生产行为自然也难逃其影响。对西方译论的盲目崇拜和对古代译论的追捧是汉学主义在中国译论构建中的主要体现。这两种行为一时间给中国译论的构建带来了虚假的繁荣,但是从长远而言,这种繁荣无法持续,并将彻底消解中国译论。因此,在中国译论构建中解构汉学主义势在必行。基于翻译实践基础上的理论研究和理论创新是中国译论构建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7.
在数字化时代背景下,文化外译文本的意义建构逐渐摆脱了单一模态的限制,并趋向多模态。以多模态翻译理论为基础,以数字文本《胤禛美人图》文化外译应用程序为研究对象,结合定性和定量的研究方法,探究文化外译的模态间翻译策略和功能,以及多模态交际法与翻译研究之间跨学科互动的适用性。研究发现,应用程序运用了图文叙事、三维交互叙事和超文本叙事等模态间翻译策略来实现对原文本的意义重构,这些策略具有互文指引、多模态交互和知识补充等功能。研究旨在阐明数字化时代下中华文化翻译的现状,鼓励运用多模态手段传播中华文化,进而促进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打造跨学科合作的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18.
翻译历史发展到今天,可译性一直是个热门的话题。传统翻译研究对可译性的讨论主要集中在思维、语法、文化等方面,从哲学角度探索可译性的并不多见。文章拟通过分析前期维特根斯坦的图像论和他后期的"语言游戏"和"生活形式"语言哲学观对可译性进行探索,试图从语言哲学角度探索可译性的哲学渊源。  相似文献   

19.
佳译赏析是寻找译品中的真善美。英译《论语》充分再现原信息,具备翻译美,即用词用句美,风格美,修辞美等。这些既是翻译古典要具备的条件,也是赏析译的参照物。  相似文献   

20.
鲁迅对翻译问题作出了一系列的精湛论述,它几乎涉及了翻译问题的各个层面,这些译论对我国翻译界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他的翻译思想主要表现在内篇和外篇两个层面上。内篇方面的译论包括翻译之难、翻译的标准、翻译的方法及翻译的文体等,外篇方面的论述包括翻译的目的、翻译的功能及翻译批评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