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随着社会竞争的加剧,大学生群体作为劳动力市场上优质的人才资源也面临着严峻的就业形势。为了缓解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创业危机,政府出台一系列就业促进基本政策。本文通过文献法、访谈法和典型调查等方式,分析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政策的落实情况和实际成效,探究就业促进政策的问题和局限,最后提出就业促进政策的优化建议。总结成败经验,对完善就业促进政策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下,由于就业市场的培育滞后于劳动力的增长速度,大学毕业生就业难问题日趋严峻。实证研究结果表明:需求促进政策对大学毕业生就业行为选择和就业机会有显著影响;供给促进政策对大学毕业生就业能力和就业机会有显著影响;供求匹配促进政策对大学毕业生就业能力和就业机会有显著影响。因此,完善就业政策以促进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的解决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浙江省经济发展和高职教育发展的背景出发,分析了浙江省经济总量快速增长、民营经济迅猛发展、先进制造业基地正在着力打造和对外经济发展势头强劲等四方面对高职毕业生就业的影响;指出浙江省各级教育和用人单位为高职毕业生创设宽松的就业环境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面对大学生严峻的就业形势,有必要建立一个政府、学校、就业服务部门和企业通力合作的有机的就业保障体系,从大学生就业前、就业时和就业后三方面出发,通过就业服务、就业支持和就业援助三个维度的保障,促进大学生就业.  相似文献   

5.
我国高校在促进大学生面向基层就业上存在四个主要问题,分别是高校面向基层就业引导不足、鼓励措施和政策缺乏、与基层就业信息渠道不通畅、专业设置与人才培养模式与基层需求联系不紧密.促进大学生面向基层就业,高校要加强思想教育与就业指导,转变就业观念;制定高校内部鼓励措施,丰富补偿方式;搭建高校与基层信息交流平台,促进相互了解;推进分类培养,提高面向基层就业能力.  相似文献   

6.
大学生就业观念对大学生的就业影响巨大,良好的就业观念不仅能帮助大学生顺利就业,而且能影响其职业发展。虽然近年来大学生就业观念改观不少,但是,大学生就业观念还存在一些问题。本文通过阐述大学生就业观念的内涵及其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深入分析大学生就业观念还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最后提出促进大学生就业观念进一步转变的建议,以期能促进大学生就业,提高大学生就业满意度。  相似文献   

7.
基于我国大学生就业的现状,从环境和市场两个层面深刻剖析我国大学生就业的困境,对于该困境应对高校促进就业法律制度进行重构,可以从大学生就业促进中的主体塑造、市场监管、就业调控、质量监督和促进就业长效法律机制等五个方面展开.  相似文献   

8.
我国已形成了一套大学生就业促进法律体系,这对促进大学生就业有一定保障作用,但也存在政策文件多、法律规定少、主体职责不清、规定过于原则等问题。目前,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暂行规定》已不适应形势需要,应该考虑由国务院制定《大学生就业促进条例》。立法中要注意处理好政府责任、高校职责、就业工作转型及大学生就业群体的政策支持等问题,同时在实践中完善配套政策,加强执法检查和政策落实的监督检查。  相似文献   

9.
河北省扩大就业的对策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就业是民生之本,扩大就业是我国当前和今后长期重大而艰巨的任务。目前,河北省面临着巨大的就业压力,就业矛盾十分突出,形势不容乐观。需要认清就业现状,把握就业变动趋势,采取以市场为导向,实施就业增长优先的发展战略,通过大力发展经济,广开就业门路,创造新的就业岗位;依托完善的统计指标体系,通过放松政府管制,为再就业提供政策支持;通过转变就业观念,推行灵活多样的就业形式,鼓励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通过完善就业培训和服务体系,提高劳动者就业技能等多种措施来化解就业压力,促进就业和经济的协调增长。  相似文献   

10.
高校毕业生就业难是我国经济转型的必然反映,是高校毕业生就业体制改革滞后的应付代价.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本质原因是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市场机制还未真正形成并发挥有效作用,高校毕业生就业的需求机制、供给机制和匹配机制三个关键环节错位的现象还很普遍.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根本进路是:以市场机制为基础和导向,深化高校毕业生就业体制改革,继续完善政府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职责,深入推进高等教育改革,切实推动高校毕业生创业,全面加强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形成全面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一揽子"措施和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11.
促进大学生就业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国家促进大学生就业政策的落实,涉及到社会就业环境、高校教育及学生本人等许多因素。宣传是落实政策的第一步。政策的落实需要高校教育的配套措施来推动。大学生形成正确的就业观念,正确看待基层就业和自主创业,则是国家促进大学生就业政策有效落实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经济危机影响的不断扩大,大学生就业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就业是民生之本",毕业生就业已经成为评价高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指标.在毕业生数量急增和经济危机的双重压力下,高校应从自身出发,多措并举,教育引导学生降心调姿找工作.文章结合济南大学信息学院所采取的系列措施,探讨了促进毕业生就业的方法和措施.实践证明,这些做法能有效地提高毕业生就业竞争力,促进毕业生就业.  相似文献   

13.
大学生非正规就业的模式、问题及对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康远志 《文教资料》2008,(20):185-187
在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下,非正规就业因其灵活多样性,已成为缓解毕业生就业难问题的重要方式.要促进大学生非正规就业,必须加强就业教育,改变就业观念,深化制度改革,破除就业壁垒,进行有针对性的战略支持,形成正规就业与非正规就业并存,相互促进和合理流动的就业格局.  相似文献   

14.
三、促进下岗、失业妇女非正规就业的政策(一 )大力发展非正规就业劳动组织 ,促进妇女就业从需要安置的武汉市女性就业条件来看 ,困难不少 ,主要是女性下岗、失业人员普遍年龄偏大、文化程度不高、技能缺乏。 2 0 0 1年末 ,武汉市城镇女性失业人数中 4 0岁以上的人数占 1 3以上 ;文化程度在初中及以下占 31 .5 %。因此 ,需要全市各级政府和劳动、妇联等部门针对这部分女性年龄大、文化低、技能少、家庭负担较重的特点 ,大力发展灵活多样、投入少的非正规就业劳动组织 ,为女性就业创造机会。1、把促进非正规就业发展列入地方政府促进就业的…  相似文献   

15.
面对竞争日益激烈的就业市场,积极引导职业院校毕业生在传统的正规就业之外实现非正规就业,是不失为解决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难、促进毕业生就业模式多样化的一条途径.当前我国职业院校毕业生非正规就业方兴未艾,并有很大潜力可挖.我们必须采取进一步提高对非正规就业认识,切实转变观念,积极引导扶持;全面保障非正规就业毕业生权益,实现非正规就业正规化;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强创业教育,提高职业院校毕业生非正规就业能力,促进和鼓励职业院校毕业生非正规就业.  相似文献   

16.
就业是民生之本。就业问题已引起世界各国高度重视。很多国家为促进就业都根据各自的国情出台了相应的法律制度和积极的就业政策,以促进长效就业。我国的《促进就业法》在产业、财政、税收、金融等领域应采取的促进就业的政策原则已较明确,但在促进灵活就业、失业保险扶持等方面规定不够具体,原则性较强,缺乏操作性。本文通过对国内外就业政策的比较分析,从中吸取经验,为促进我国就业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7.
大学生是宝贵的人力资源,就业管理工作是我国政府公共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就业信息化程度的提高为传统就业管理模式向电子就业管理模式的转变创造了条件。本文在分析就业管理现状的基础上,论述了电子就业管理模型、纸质就业协议电子化、电子就业协议签约架构和电子就业管理信息平台等内容,构建了大学生电子就业管理模式。大学生电子就业管理模式有利于提高大学生就业管理效率和水平,促进就业决策科学化,最终有利于推动大学生充分就业、高质量就业。  相似文献   

18.
就业观是毕业生正确选择职业的前提,是他们对职业的基本价值评价和观念,也是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就业问题上的集中反映。特殊的国情之下,高校就业难问题变得较为突出,影响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原因很多,其中,就业观念的偏差成为不可忽略的因素。新的、符合时代需要的就业观念的培养和树立,健康就业心理素质的培养,是促进大学毕业生就业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9.
绿色就业有利于实现充分就业,促进社会稳定;有利于更新就业观念,促进就业公平;有利于优化产业结构,促进持续发展。在社会稳定视域下,绿色就业具有解危性、低碳性、创新性和兼容性等特征。传统就业观念的束缚,现行法规体系的滞后,多头交叉管理的困惑,绿色就业成本的制约,产业结构调整的阵痛。全面推进大学生绿色就业是一项系统工程,具有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需要积极借鉴欧美国家先进经验,不断完善绿色就业法规体系,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开展绿色就业技能培训,创新绿色就业观念普及教育。  相似文献   

20.
促进非正规就业:解决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重要途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面对竞争日益激烈的就业市场,积极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在传统的正规就业之外非正规就业,是不失为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难、促进毕业生就业模式多样化的另一条途径。当前我国高校毕业生非正规就业方兴未艾,是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必然趋势,并有很大潜力可挖。我们必须采取进一步提高对非正规就业认识,切实转变观念,积极引导扶持;全面保障非正规就业毕业生权益,实现非正规就业正规化;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强创业教育,提高高校毕业生非正规就业能力等措施,促进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非正规就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