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婧泽 《今传媒》2016,(2):153-154
科举是中国有史以来最重要的一项选举制度,它承载着无数知识分子的出仕做官的理想和抱负.从历朝历代的科举制度发展来看,科举无疑是一种公平公正的选举,而这种公平中也存在一些不可避免的社会问题.所以,在了解科举制度的基础上,考证科举制度的利与弊,对中国科举文化的研究有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完颜亮虽然以篡逆登基、在历史上向以暴君闻名。但实际上完颜亮不仅具有雄才大略、而且在很多方面奠定了金代各项制度的基础。金代的科举制度就是在完颜亮手中最终定型,完颜亮对科举考试也非常重视,也选拔了一批后来的名臣文士。  相似文献   

3.
清代科举集前代之大成,已臻于成熟,形成了完备的体系和周密的制度,以设立官卷与亲族回避为核心的官员子弟科举考试制度,亦为清代科举体系重要的构成部分,考察和理清该制度的基本设计与运作情形,有助于深化清代科举制度研究。  相似文献   

4.
迷信,作为一种社会现象的出现,反映的是人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无能为力而祈求于各种超自然力的心态。科举制度被人认为是一种较为公正的选官制度,但是由于受到科举制度本身的制度缺陷以及各种科场不正之风的影响,以致人们对是否能获得科名具有强烈的不安全感。由此,产生了各种各样的科举迷信。历来学界对此研究较少,故而笔者将清代的各种科举迷信加以整理分类,对其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5.
上千年来,中国的教育被科举制度主导,教育成为获得特权的门槛。今天,随着市场逐渐发育和高等教育大众化,科举化教育传统终结的迹象终于越来越明显了,这对于中国社会的结构变迁将有何种影响?  相似文献   

6.
在清代,如果士子中举,就会失去原本官学学生的资格,但是举人仍然需要读书应试。于是,至清代中后期,各个地方由官府创办的专课举人书院就应运而生,专收举人来进行应试教育。  相似文献   

7.
程晓红 《兰台世界》2013,(11):102-103
在清代,如果士子中举,就会失去原本官学学生的资格,但是举人仍然需要读书应试.于是,至清代中后期,各个地方由官府创办的专课举人书院就应运而生,专收举人表进行应试教育.  相似文献   

8.
孙展  郑褚 《出版参考》2006,(7):9-10
公平中的不公平 在1300多年的存在时间内,科举制以其超乎寻常的稳定性给普通民众以一种信赖感。“科举制度的稳定性和规律性是如此之强,周而复始贯穿各朝,连一般皇帝都不敢或不能随意改变其制,有点类似于日月和季节变化的自然现象。”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院长刘海峰说。  相似文献   

9.
李凤勇 《兰台世界》2007,(1S):66-66
我国科举制度自隋朝中期创立到清朝末年废除,历经1300余年的历史,是历代封建王朝选拔人才,任用官史的主要途径。状元是中国科学宝塔的顶尖人物,是通过殿试取得的埋科的第一名。[第一段]  相似文献   

10.
2005年,是科举制度废除100年!光绪三十一年八月初四日,也就是1905年9月2日,随着千呼万唤始出来的一纸清帝谕令,在中国延续了1300年的科举制度最终画上了句号。关于科举的功过是非,历来是雾里看花,莫衷一是。今天的人们,到底该怎样认识和解读科举?一、科举废除为哪般自隋、唐开科考试,历经宋、元、明、清,在这漫长的1300多年里,对科举考试,特别是对八股考试,一直存有激烈的争论。北宋年间的王安石时代,清朝的康熙、乾隆  相似文献   

11.
梁玉莲 《兰台世界》2012,(22):78-79
"学而优则仕"出自《论语·子张》:"子夏曰:‘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意思是说"事情做好了,可以总结经验,从中学习,取得进步;学习学好了,就可以把这些知识应用到日常做事中。"随着大一统王朝的建立统治者需要控制百姓的思想来稳固自己的权力地位,特别是要控制那些有思想又有社会影响力的读书人。于是,王朝统治者们便  相似文献   

12.
光绪三十一年留日学生风潮史料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科举制度废除,新办学堂日增。但国内学堂毕业生的地位远不如留学生,因此出国留学盛行。日本文部省因中国学生来者日众,管理问题很多,便于明治三十八年十一月三日(即光绪三十一年十月初六日)颁布了《收容清国人留学之公私立学校章程》。中国留学生对其中第九、第十两条甚为不满,杨度等人遂联名致函驻日大臣兼管留学生总监杨枢,要求其照会日本外务省,准予取消,并即停学罢课,引起留学风潮。现从馆藏外务部档案中,选出有关史料,予以发表,供研究参考。  相似文献   

13.
14.
科举选官制度一方面提供了胥吏阶层产生和繁荣的条件,客观上促使胥吏政治权力的扩大;另一方面科举选官限制胥吏参与的政策,使得官、吏分途,断绝了胥吏企图通过恪尽职守、努力工作跻身仕途的念头,从而限制了胥吏的升迁。  相似文献   

15.
《信息系统工程》2005,(3):23-23
中 国商务部研究院信息咨询中心 2月发布的《2005/2006年中国 行业信息化IT需求趋势系列调研报告》中指出,未来3年行业信息化IT投入将进入高增长期,年平均增长接近15%,绝对增加额将达 1300 亿元以上。 该报告是对包括政府部门、金融、电信、制造、交通、能源、教育、物流等在  相似文献   

16.
类书是中国古代典籍中极具鲜明特色的文献种类,它与中国历史上长期占统治地位的儒家思想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因而儒家文化对类书的编纂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文章主要从类书的编修、分类思想、类目体系等三个方面,对这一影响进行了初步阐述。  相似文献   

17.
相传德清俞曲园做任河南学政时,考试童生正场,所出截搭题,竟成游戏文章。其题如“王速出令反”(此题截取《孟子》“王速出令,反其旄倪”上下两句),“君夫人阳货欲”(此题截搭《论语·季氏》章末句“邦人称之,亦日君夫人”,紧接下章首句“阳货欲见孔子”)。事经御史奏参,拟加重处罪,后经其座师曾国藩奏呈俞某患心疾,宜革职回原籍,永不叙用,乃得免于严谴。此亦科举史中之一趣话也。清代科举趣话@刘成禺  相似文献   

18.
宋代科举考试极大地激发了图书编撰、刊刻、流通诸领域的活力,促进了宋代图书业的发展。同时,宋代图书业的发展又为广大读书人提供了更多便利服务,大量图书的编印流通也为宋代社会文教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厚实的基础,更有利于科举考试选拔出优秀的人才。宋代科举考试和图书业之间的关系是彼此为用,相互促进的。  相似文献   

19.
刘丹  霍俊彦 《兰台世界》2014,(2):129-130
科举制度始创于隋唐,明代科举制度上承唐宋元三代,下启清代,是我国科举制度的鼎盛时期.本文从正反两个方面阐述了科举制度对明代学风的影响,为研究明代学风问题提供了一个独特视角,具有一定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20.
本文通过唐代的科举制度、考试管理制度、科目设置等内容的讨论,找出了我国唐代科举考试制度的特色,并寻求唐代科举制度的历史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