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大学的实践和谐理念及实现和谐发展。不仅是实现自身跨越发展的内在要求,同时也是充分发挥大学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用的客观需要。而依据大学自身发展规律、和谐理念的内在的客观要求以及大学与社会之闻的内在联系建立的实践逻辑,这种逻辑须具有科学性、价值性、开放性和创造性。  相似文献   

2.
随着和谐社会的不断发展,普通高中学校的管理制度也需要进行改革,以此适应时代发展对教育机制提出的要求。和谐管理这一理念是学校实现和谐发展的有效方法,也是学校实现人性化管理的重要前提。和谐管理要求普通高中学校从目标、过程、方式等方面入手,全面提高学校的管理水平,以此实现预期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3.
倡导和谐理念培育和谐精神是促进科学发展的需要.社会发展是社会和谐的基础,社会和谐是社会不断发展的动力和保证.和谐理念与和谐精神,包含着协调发展、均衡发展的理念,体现了科学发展的思想方法和实践逻辑.  相似文献   

4.
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的协同创新是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需要系统协同与全局性变革,需要积极探索协同育人工作机制。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协同创新是对传统模式的改革与尝试,需从目标定位、模式平台、专业课程、路径机制等层面进行分析探索,厘清人才培养协同创新的战略先导、载体设计、内容优化、互惠共生的逻辑内涵,并从落实理念、明晰思路、师资建设、统一学分、创新创业、探索模式等方面贯彻实施人才培养协同创新理念。  相似文献   

5.
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是和谐发展,和谐文化蕴含着科学发展的思维方式、思想方法和实践逻辑.建设和谐文化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要以先进文化引领和谐文化建设,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着力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培育和谐理念,倡导和谐新风,促进我国经济社会的科学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6.
进入新时代,社会实践结构的重大变化引发了对国家治理的新范式需要。习近平总书记的绿色发展理念,正是对这种新范式需要的系统性思考和战略性回答。面向绿色经济社会构建或走向"绿色现代化",该理念代表了党和国家对新阶段"为什么要实现绿色发展,实现什么样的绿色发展和怎样实现绿色发展"重大命题的新探索。围绕人民之治引领下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关系构建、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转变,习近平总书记的绿色发展理念形成了完整的内涵体系,达成了对超大规模社会的经济社会关系绿色化变革和国家治理现代化何以实现这一大国治理发展路径的规律性认识。从文化-文明、理论-实践和现代化-后现代化的多重逻辑审视,绿色发展理念具有导引现代化发展新范式、拓展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新境界、发展面向未来新政治经济学以及供给全球合作治理新机制的时代价值。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新征程上的这一新认识论、新发展观和新实践论,通过党领导下的体制创新与机制优化等制度路径及协同实践,必将对中国国家治理现代化和全球治理产生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7.
社会转型和终身教育体系的构建促使地方高校继续教育开启转型之路,这是时代之需,同时也是自身发展之需。如何实现地方高校继续教育转型发展,既需要明晰理念、分析内涵,也需要在实践中通过重新定位转型目标、拓宽高校继续教育职能、改革机制体制、形成品牌特色等路径加以实现。  相似文献   

8.
以创建开放大学为契机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电大建设学习型党组织是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的时代要求,是实现山西省转型跨越发展的现实需要,是办好开放大学的客观需要,是电大科学发展的内在需要。网络平台、系统平台、文化平台等三大学习平台,是全方位地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重要抓手。立足现实,着眼未来,树立持续发展的理念,建立长效机制,是创建学习型党组织的机制保证。  相似文献   

9.
当前我国高中教育发展成效显著,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教育工作者和管理者深入思考,于教育实践中发掘和探索高中教育发展的有效路径。本文将关于高中教育发展的路径探索重点放在教育理念、师资力量和评价、考核、管理机制上,以期通过创新理念来适应时代需要,实现特色办学;完善师资以激发师生教学活力;强化机制以不断提升教育质量,从而为我国现阶段高中教育发展建言献策。  相似文献   

10.
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二者既密切相关,又有明显区别。相关,则表明可以互通、互补,区别,则表明应该互动、互补,以求共同和谐发展。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与社会和谐发展的需要是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融合的内在动因,功能上的互补性是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融合的基本前提,而和谐的协调则是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融合的实现路径。  相似文献   

11.
“和而不同”是我国最古老的哲学命题之一,千百年来随着历史的变迁和进步.其思想内涵也在不断丰富和发展。实践表明,“和而不同”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它不仅用民族文化诠释了对立统一规律、系统论思想,而且还为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奠定了基础,明确了方向,提供了原则。因此,深入研究、挖掘和赋予“和而不同”以时代内涵,对于学习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论和谐范畴与矛盾同一性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和谐是表征事物发展状态和关系特征的辩证法范畴,是矛盾同一性的表现形式之一;和谐不是绝对的同一,它以内在的差异和对立为前提,揭示和谐范畴的本质内涵,阐明和谐范畴在唯物辩证法范畴体系中应有的位置,倡导人们树立科学的和谐意识,有极为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哲学方法论意义。  相似文献   

13.
“和”是中国文化理念的核心。儒家思想的演绎方式是由“仁”至“和”,佛家思想的演绎方式是由“善”至“和”,道家思想的演绎方式是由“道”至“和”。探索中国文化理念的核心对今天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弘扬中华传统优良文化,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论和谐教育内容与大学生德性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和谐教育应该是协调人自身和谐发展的教育,是促使人的全面健康发展的教育,也是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教育。教育工作者应该从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道德教育与法纪教育的结合、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培养的契合及知识教育与能力培养的并重等层面来建构和谐的教育内容,培养大学生优良的德性。建构和谐教育内容,培养大学生优良德性,既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然要求,也是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应然需要。  相似文献   

15.
论和谐的内涵和范畴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和谐是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以及系统之间的联系有序、动态协调、充满活力的最佳状态,是客观世界普遍存在的基本状态;和谐是客观辩证法的总体特征,是唯物辩证法逻辑体系的总体范畴;和谐是科学发展观的实质。  相似文献   

16.
“尚和”是中日两民族伦理文化历史长久积淀的产物,也是两民族重要的道德价值观和伦理法则。“和”伦理对中日民族各自的社会人伦关系、思维方式以及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是,中日民族关于“和”伦理的内涵、特征及其实现的途径和方式等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17.
天人和谐与社会和谐构成和谐社会建设的两大维度,二者之间存在着必然的内在逻辑关联关系,人自身的内部和谐集中体现着二者之间的彼此和谐关系,同时又是二者彼此相互过渡的基本逻辑中介。天人和谐不仅是实现社会和谐的必要条件,同时也是构成整个和谐社会的内在的基础性因素,而实现人自身的全面解放和人自身内在本质的全面和谐是实现天人和谐和社会和谐并最终实现它们之间的全面和谐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18.
和谐在社区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从社区概念和社区发展的历程看,和谐是社区发展的嬗变和回归。因此,和谐是社区建设和发展的核心,和谐社区对社区建设和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在当前,推进社区发展,就是要以和谐为根本,从指导思想、工作方式方法、工作体制和机制等方面全方位地构建和谐社区。  相似文献   

19.
《乐记》“和而不同”哲学思维的历史与现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和”是我国音乐美学思想的重要理念,“和而不同”是《乐记》音乐美学理论阐述中多次出现的基本思想。本文结合对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新编》哲学理论的学习,从新的思想高度分析《乐记》中。和”的含义及其哲学价值,指出这一重要美学思想不仅在音乐艺术中产生重要作用,也对我们今天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0.
和谐思维是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儒家传统学说的许多论述中都渗透和谐思维的致思倾向.在当代,弘扬和谐思维的精华,贯彻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和谐思维可以为我们增添无穷的智慧启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