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印度之行》(A Passage to India,1924)是英国著名小说家E.M.福斯特(Edward Morgan Forster,1879—1970)的代表作。本文试图通过对福斯特的双重文化身份的文化解读来阐述《印度之行》中“联结”的主题,分析了福斯特试图这种文化身份的嬗变使得东西方异质文化之间的沟通与联结在表层上是非政治的、乌托邦式的,其隐性层面上则最终折射出英国中心论、欧洲中心论.  相似文献   

2.
《嘉应学院学报》2017,(4):58-61
E.M.Forster是20世纪上半叶英国最重要的小说家之一,《天使不敢涉足的地方》(Where Angles Fear to Tread)是福斯特的第一部小说,也是福斯特的第一部"意大利小说"。通过对人物形象、环境描写的解读,揭示蕴含在作品中福斯特的双重文化身份,即福斯特在以意大利文化为一种参照体系,揭示出英国中产阶级精神层面的困顿、贫瘠的同时,显现出一种对英国本土民族和文化的优越感。  相似文献   

3.
在《看得见风景的房间》中,福斯特把小说的女主人公露西置于英国文化与意大利文化的冲突中,直接导致了这个中产阶级女性文化身份的分裂及嬗变:露西在意大利文化的影响下,文化身份分裂为渴望融入意大利世界、享受美好生活的露西与被英国中产阶级男权意识牢牢束缚的露西;最终在爱默生父子的影响下,露西抛弃了她中产阶级的文化身份,与英国下层阶级的男子结合,成为了边缘化的中产阶级。  相似文献   

4.
叶衍兰处于晚清中国的文化核心和边缘地带,焦虑,故不断寻求自我确认和对文化身份建构进行调整,的意义。这种双重文化身份使得他对这一尴尬境地产生了身份其文化身份建构困境及对策在晚清文化史上具有重要  相似文献   

5.
朱新燕 《海外英语》2012,(17):220-221
《印度之行》是英国作家福斯特的重要代表作之一。作者在小说中表现了强烈的反殖民主义意识。但同时由于受生活环境的影响,他又不可能彻底摆脱殖民视角。因而小说中展现了作者的双重文化身份。  相似文献   

6.
英国著名作家E.M.福斯特的小说具有浓烈的人文关怀意识。其人文关怀意识主要体现在对同性恋者的深切关怀、对人类社会"联结"内涵的多维度思考、强烈的生态批评意识等三个方面。对福斯特小说中蕴涵的人文关怀意识进行分析和论述,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小说的内在意蕴。  相似文献   

7.
李跃 《文教资料》2013,(5):15-17
英国作家E·M·福斯特的两部小说《霍华德别业》和《印度之行》,在主题创作上体现出共同性和延续性。这两部小说分别以英国文化和世界文化为背景,阐述了作家所推崇的"只有联结起来"的小说创作主题,而"婚姻"则毫无例外地成为作家努力达成"联结"的纽带。但是,无论是在《霍华德别业》,抑或是在《印度之行》中,"婚姻"并没有真正实现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的融合,小说主人公最终都不同程度地走向分离。作者通过比较两部小说中以"婚姻"为纽带的"联结"主题,分析"联结"的艰难过程和失败原因,指出福斯特"联结"思想的转变。  相似文献   

8.
张燕 《华章》2008,(17)
本文试从后殖民批评的角度对华盛顿.欧文的作品<瑞普.凡.温克尔>进行解读,并通过阐释主人公瑞普.凡.温克尔之妻和他所象征的英国与美国之间的殖民与被殖民关系指出:欧文运用民间传说的方式,通过英美文化之间的冲突,再现了美国被压抑的历史记忆,重新建构美国人的文化身份.  相似文献   

9.
E·M·福斯特小说的巨大张力主要表现在他所描绘的事物蕴含着丰富的文化意蕴,表现了"难以捉摸的不确定性"。《印度之行》中的马拉巴山洞就集中体现了这种"难以捉摸的不确定性"。马拉巴山洞作为最具象征意味的文化表征,承载着丰富的审美意象和文化内涵,它既是福斯特内心深处的母性情结的体现,又是福斯特凸显印度文化神秘性的文化表征,同时还是象征殖民与被殖民之间"联结"最终失败之文化隐喻。  相似文献   

10.
具有人文主义思想的英国小说家爱.摩.福斯特笃信“唯有联结”。在其代表作《印度之行》中,作者延续了“唯有联结”的主题,然而读者却看到作者“联结”的徒劳。本文解读了《印度之行》中几类“联结”的失败,指出殖民主义是“分离”与“失败”的根源。  相似文献   

11.
12.
13.
14.
15.
16.
How L.A.T.E. it was, how L.A.T.E.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The London Association for the Teaching of English is a subject group that was founded in 1947 to ‘provide a live forum for the exchange of ideas, and to undertake the practical study of problems connected with the teaching of English’. The early history of this Association, its influence on the development of English pedagogy and practice is the subject of my current PhD research. Within this work are key questions about the nature of subject English, the curriculum, and the ways in which members of a subject community work together to effect change. This article gives some background to the research project, and begins to point towards some potentially important questions about the subject and ways of working together. After two decades of top down, centralised government initiatives around English pedagogy, curriculum and assessment, and teachers’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these questions are worth addressing.  相似文献   

17.
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学过程本身在本质上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教学过程追求的是一种对话、沟通、理解和创新.体育课的教学必须在新的体育教学观念的指导下,树立"健康第一"的教学设计理念,创设多元化的教学环境,努力体现对学生智力、体力、情感以及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调动学生的内在因素,促进其全面发展,可持续性发展.  相似文献   

18.
This article suggests a device that counselors may use as a reference for bridging the gap between counseling theory and technique. Cognitive development theory provides the basis for understanding a single transaction between counselor and client. The acronyms FACTS and CRACKS suggest the structural dynamics taking place within the client's cognitive field as the counselor performs in two different stages of the counseling process.  相似文献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