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新格律诗的探索已有近百年的历史。新格律诗近百年历史流变的丰富内涵可以概括为:一面旗帜(格律)、两个诗派(新月诗派、雅园诗派)、三次浪潮(新月诗派开创格风气在先,何其芳倡导现代格律诗在中,雅园诗派重振新格律雄风在后)、四种新格律的基本形态(整齐体、简明体、参差体、长短句体)和五个阶段(①1914—1933;②1934—1949;③1950—1977;④1978—1993;⑤1994—2005)。  相似文献   

2.
闻一多是新诗格律理论的奠基者,他的格律诗对二十年代后期的中国诗坛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本文试图独辟蹊径,从闻一多格律诗的后续影响谈起,从而追溯新格律诗独特的理论美学建构,并对其优缺点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3.
新时期以来,经过不少新格律诗人的共同努力,在中国诗坛上逐步形成了又一个新格律诗派——雅园诗派。这个诗派在格律理论建设上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绩.在“雅园诗会”共识的基础上,诗派成员分别提出了泛格律诗观、严格律诗观与格律准格律相结合的诗观,显示了多元与包容的特点。它们相辅相成,和而不同,都为新格律诗理论的建设作出了一定贡献。  相似文献   

4.
现代格律诗.也可以叫格律新诗、新格律诗或白话格律诗。现代格律诗派主要人物闻一多认为新诗的格律应做到三美:音乐美(音节)、绘画美(词藻)、建筑美(节的匀称和句的均齐),并指出新诗的格律就是节奏。主要是韵和顿(音尺),这些理论使新诗的创作跃上了一个新台阶。  相似文献   

5.
陶行知是中国近代伟大的人民教育家,同时也是一位高产的诗人,在五四新文学运动中传统诗词向现代诗歌转型发展期间,陶行知创作了许多不仅借用了传统诗词的形式,又在平仄、用韵等方面不完全符合传统诗词格律的新诗,著者将此类介于传统诗词与现代自由体白话诗之间的新诗,统称为“类格律诗”。文章探讨了陶行知“类格律诗”创作的历史情境,及其在诗歌史上的独特地位和价值。  相似文献   

6.
艾青的诗歌形式演变经历了四个历史时期,即自由诗前期(1928年-1941年);自由诗后期(1942年-1948年),新格律诗前期(1949年-1964年);新格律诗后期(1977年-1984年)。每个时期都有一定的规律可循。艾青所提供的自由诗和新格律诗的典型形态具有丰富的弹性和延展性,同时具有情感的自然律动功能,在审美上集自然之美、整齐之美、变化之美于一身。艾青诗歌形式的演变体现了诗歌自身艺术发展的客观规律,从根本上说,是由社会历史时代的变革所决定的,它为20世纪中国新诗的形式变迁提供了一面镜子,为中国诗坛提供了自由体和新格律体这两种成功形式的范例。  相似文献   

7.
“五四”时期的新诗人,创造了完全解放的新诗体——自由体诗,奠定了中国新诗的基础;格律诗派总结新诗运动的经验,对白话诗进行了反思与重构;象征主义诗人作为一支崛起的“异军”,为中国新诗开创了新的诗风。在新诗的第一个十年,“三大流派”诗人们的共同努力,促进了中国新诗的第一次大繁荣。  相似文献   

8.
在20世纪初期中国诗坛上出现了三种流派的新诗:自由诗派以创造完全解放的新诗体奠定了中国新诗的基础;格律诗派总结新诗运动的经验,对白话诗进行了反思与重构;象征主义诗人作为一支崛起的“异军”,为中国新诗开刨了新的诗风。“三大流派”诗人们的共同努力,促进了20世纪初期中国新诗的大繁荣。  相似文献   

9.
在中国新格律诗史上,闻一多的《死水》、胡乔木的《仙鹤》、黄淮的《点之歌》是三首具有里程碑式意义的作品。由它们所代表的新格律诗创作呈现出四种基本形态:(一)整齐体;(二)参差体;(三)简明体;(四)长短句体。  相似文献   

10.
胡适的《尝试集》中有一些旧体诗或变体旧诗,从语言、体式和思想上看,它们有了变化和革新,应属于新学的白话诗。不同于新诗,它们是旧体或变体的格律诗。旧体或变体白话诗同新格律诗一起,构成白话格律诗的两个格局。  相似文献   

11.
在20世纪50年代关于诗的形式问题的讨论中,何其芳提出了现代格律诗理论。这种现代格律诗理论的提出有着不同于闻一多的初衷。何其芳研究新格律诗有几个参照系,即古典诗歌、民歌、国外诗歌和五四以来的新诗。何其芳的诗歌理论在关于新诗的格律的探索中有着其不可或缺的价值,但运用到诗歌写作的实践中也存在局限。  相似文献   

12.
徐志摩在诗歌语言的艺术化、诗歌体式的多样化、诗歌结构的规范化和诗歌技巧的纯粹化等方面所作的创造性努力,是其他中国诗人所不能替代的。徐志摩的诗是中国新诗由粗劣的语言到艺术的语言的转折性标志。徐志摩诗歌的艺术美在当时就具有形式美建构上的现代性意义。徐志摩对新诗发展理论的探索、对新格律诗创作的尝试以及对新诗发展的影响不容忽视。徐志摩的诗创作是对"五四"新诗和新文学传统的一种发展,并使之达到了一个相对成熟的水平。  相似文献   

13.
新月诗人朱湘是新格律诗的积极倡导者和勤奋创造者。他借鉴西方诗律也强调新诗应有传统诗的音乐成分。其诗歌的声韵、字教、结构方面均有突出表现。朱湘的十四行诗具有探索性的借鉴意义,他的新格律诗则弥补了自由体诗歌的缺憾。  相似文献   

14.
本文把闻一多对新诗的理论贡献概括为三个方面 :主张诗应当富于时代精神和植根于社会生活的浓郁诗情 ;主张诗应当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主张诗应当有艺术形式的规范。着重论述闻一多为建立新诗艺术形式的规范而提出的创造新格律诗的理论 ,并联系新诗的历史和现状 ,论述闻一多这一理论主张对新诗创作、理论建设的重要意义和影响。认为新诗创作中存在的问题恰恰是因为有悖于闻一多关于新诗的理论主张。认为新诗应在继承民族诗歌传统的基础上 ,充分运用、发挥民族语文的特点和优长 ,借鉴外国诗歌的长处 ,学习和发展闻一多关于新格律诗的理论 ,以实现新诗的格律化 ,创造出新诗形式的艺术规范来  相似文献   

15.
在英语格律诗的翻译问题上,历来有两种不同的看法:一种是赞同“以格律诗体译格律诗”,另一种是赞同用散体或自由体译诗。在这两种意见之中,赞同用第一种方式译诗者占大多数。笔者也认为应“以格律诗体译格律诗。”但据笔者看来,在持第一种意见的人之中,也有两种不同的倾向:一是同意以中国传统的!日体或新体诗形式译诗,即每行字数大致相等(五言或七言),押韵的位置也近似于旧体格律诗。另一种是‘拥汉语的顿(拍、音组)来代替英诗的步,使译诗顿数与原诗的音步数相等,”(1)有人称之为“以顿代步”或“移植英诗格律”(2)的方…  相似文献   

16.
新格律诗对旧体格律诗的节奏、韵律和体式均有所继承和发展。这种向传统靠拢,力求民族化的趋向,是新诗发展的必由之路。在这条道路上,诗人万龙生从理论到实践作出了可贵的探索。  相似文献   

17.
中国新诗不发达,主要表现在基本理论的薄弱,当前更是如此。这都和对白话新诗整个发展史的认识分不开。五四运动是世界无产阶级革命条件下发生的中国启蒙运动,因此,它带有某种盲目反传统的倾向。白语新诗不是五四运动的直接产物,思想的解放不等于思想载体(诗歌形式等等)的解放,因而诗歌形式的研究成了当前最突出的问题,以倡导白话格律诗的创作作为目标是过去诗歌形式研究的误区。  相似文献   

18.
论自律诗     
该文是诗体研究。作者把新诗划分为自由诗、新体格律诗和自律诗。文章论述自律诗是半自由、半格律的新诗,对自律诗的由来和规律进行了重点探讨,认为自律诗是新诗的主流,是中国特色的新诗,它成为中国诗歌读者的最爱并不是偶然的。  相似文献   

19.
朱湘诗歌成熟期的代表作《草莽集》典型地体现了新格律诗派的流派特征,而且有自己鲜明的个性。他在中国新诗从自由体诗向新格律诗转型道路上做出了许多独特的有价值的探索,尤其对新诗的形式美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草莽集》中的诗音节和谐优美,形体圆熟美观,严谨而又富于变化。  相似文献   

20.
在20世纪50年代关于诗的形式问题的讨论中,何其芳提出了现代格律诗理论.这种现代格律诗理论的提出有着不同于闻一多的初衷.何其芳研究新格律诗有几个参照系,即古典诗歌、民歌、国外诗歌和五四以来的新诗.何其芳的诗歌理论在关于新诗的格律的探索中有着其不可或缺的价值,但运用到诗歌写作的实践中也存在局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