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珍惜易失的     
“世界上最可贵的是‘今’,最容易失去的也是‘今’。”这是李大钊先生的名言,也是我最喜欢的格言。  相似文献   

2.
到底是谁在问?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这里是谁在发问?教材认为是桃花源中人,因为课后“研讨与练习”第三题的第2小题是这样说的:“这句话中没有交代渔人的答语,试说说渔人是怎样回答的。”《教师教学用书》也持这一观点,其“练习说明”中的答案是:“村人问‘今是何世’,渔人当答以‘今是晋’;村人会接着问‘秦之后即晋乎’,渔人再答曰:‘否,秦之后尚有汉魏,魏之后方为晋。’”  相似文献   

3.
古、今汉语人称代词中区别最大的是他称词,即第三人称代词。“严格说,文言没有第三指称词;‘之’‘其’‘彼’三字都是从指示词转变过来的。这本是很合理的,可是这三个字设有一个是发育完全的,合起来仍然抵不了白话里一个‘他’字,虽然另有胜过‘他’字的地方。”(吕叔湘《中国文法要略》154页)如果称呼他人,或者直呼其名,或者于脆省去;另一种方式是用“之”“其”“彼”等词,但却受到相当的限制。“之”是最常见的他称词。其主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论语·季氏将伐颛臾》:“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教参译作;“现在那颛臾,城廓完固,而又离费很近”,其中“今”被译为“现在”,“夫”被译为“那”,这是完全错误的。尹君《文言虚词通释》释“今”时说:“语气助词。用在句首或篇首,和‘夫’的作用差不多,表示下面要提出问题或设想一种情况来予以议论。‘今夫’连用,作用相同。”《汉语大字典》(第一卷)释“今夫”时说:“发语词。《礼记·中庸》:‘今夫天,斯昭昭之多,及其无穷也……今夫地,一撮土之多,及其广厚。’俞樾《古书疑义举例·古书发端之词例》:《礼记·中庸篇》‘今夫  相似文献   

5.
┌──┬─────────┬────────────┐│部汀│部首所表 │例词 ││ │示的意义 │ │├──┼─────────┼────────────┤│,今│原是’乙侧认 │驹(少壮(/J‘今) ││了nd│的象形,月氛。 │骏、骥、烧(好‘吞) ││ │从马的‘子,’’- │骆驼、·驴(力畜) ││ │般与马及‘!J │骑(骑‘寿)驱(士J“今 ││ │ 一类的力畜 │前进)驭(控制’手) ││ │有关。 │骇(’寿受惊)腾(’今 ││ │ │跳跃) │├──┼─────────┼────────────┤│牛 │“牛”作偏旁 │忙、枯(…  相似文献   

6.
在教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一文的过程中,我在范读第一段时,有意识地将“褒禅山亦谓之华山”中的“华”读作“huà,然后向同学们提出疑问:“在这一段中,我有没有明确读错的字音?”很快,就有两个同学提出了反对意见:甲:“我认为这里的‘华’应读‘huá’。”乙:“我认为在这句里应读‘huā,”于是,我要求他们陈述自己的理由。乙:“这个字读‘huà’的时候,只有两种情况:一是指五岳中的山名‘华山’。五岳中的‘华山’在今陕西省境内,课文中的‘华山’在今安微省境内。像五岳中的‘华山’这样重要的地理概念怎么会出现字形与读音都完全相同的…  相似文献   

7.
《诗经·魏风·伐檀》中有“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亿兮?”“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囷兮?”今部编中学课本对“三百廛”的注释是:“许多捆。三百,表示数量多,不一定是实数。廛,同‘缠’,束(量词)。下文‘三百亿’的‘亿’同‘繶’,‘三百囷’的‘囷’同‘捆’,都是‘束’的意思。”同样,现今其他一些中学教学参考材料也均依此说,如杭州大学编的《高中古诗文助读》等。我们认为,中学课本将“三百”看作是“表示数量多,不一定是实数”,这一意见还是  相似文献   

8.
该文提出三个问题与张立文先生商榷。1、宋陆九渊知荆门军事的荆门军即今湖北荆门市,不是“今湖北当阳”;2、藉以指控“陆九渊终于赋予‘心’以能作为、能生万物的特性”的引文是经过加工改造的,不是事实,不足以为据;3‘所谓“‘此心澄苦中立’的理想境界”是为批判陆九渊的“唯心主义认识路纷’而“造成”的,与陆九渊无关。  相似文献   

9.
“‘孤苦’和‘孤单’是沙,‘孤独’是米,也许米中有沙,但二者难以混同。”守住孤独,静心享受,方得其中三昧。“借用孤独的光景,你正好可以审视自己的昨与今。”“借用孤独的时刻,你正好可以判别自己的心与形。”  相似文献   

10.
<正>李大钊的《今》是一篇篇幅短小、意味隽永的议论文,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作者开门见山地提出了这篇文章的论点:"我以为世间最可宝贵的就是‘今’,最易  相似文献   

11.
“殴”可以通“驱”唐遇春“今殴民而归之农”(贾谊《论积贮疏》中学课本注:殴,当作殴,通“驱”。陈向华先生对此提出异议,认为课本注释应改为:殴,通“驱”。并以为,“辞书找不到‘殴’与‘驱’相通的例子,有的注者把‘殴’作为‘驱’的假借字来解释,也是缺乏根...  相似文献   

12.
《读书杂志·卷五·汉书第九》“请问”条:“‘高祖独心不乐,悲歌,群臣不知上所以然。尧进请问’,景祜本‘间,作‘问’,宋祁曰:‘问’疑当作‘间’。汪本以宋改。念孙案:原本作‘请问’,义自可通,不当辄以意改也。《史记》亦作‘请问’。” 笔者按:考诸史籍,王说殊误,宋祁所疑甚是,汪文盛本从宋校改极为有见.今《史记》作“请问”者,正当据此校改作“请问”,王念孙反欲据《史记》误本校改《汉书》,未免本末倒置。为论说方便,今将《汉书》有关语句移录于下:  相似文献   

13.
自我感觉     
一天动物们聚在一起,谈论人类对它们的看法。老虎:“我们在人们心目中最美——‘虎头虎脑’。”狮子:“我们说话最有权威性——‘狮子大开口’。”野牛:“他们认为我们最懂音乐——‘对牛弹琴’。”野狗:“他们对我们持仰视态度——‘狗眼看人低’。”蜜蜂:“他们最羡慕我们的家庭和睦——‘一窝蜂’。”大雁:“他们对我们的爱戴到了一种虚幻状态——‘鸿雁传情’。”野猪:“人类对我们最尊敬,把猪蹄称‘猪手’。”蚊子:“谁说我们的名声最臭?他们一见我们就喊‘蚊香’、‘蚊香’!”这时,山鸡开口了:“要说香,还是我第一,人类——‘闻鸡’就…  相似文献   

14.
邢雯芝 《现代语文》2006,(11):111-111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中有这样一段话:“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丈犹可识,日‘花山’。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相似文献   

15.
“而”字     
有一次,一位教书先生给学生们讲解说:“这个‘而’字,是一个最常用的虚词,可以作‘但是’、‘和’、‘然而’、‘却’、‘反而’、‘如果’等使用。”  相似文献   

16.
把握今天     
小花 《广西教育》2007,(11C):14-14
李大钊同志曾经说过“我以为世界上最宝贵的就是‘今',最容易丧失的也是‘今'。因为它最容易丧失,所以更觉得它宝贵。”这句名言是为了提醒大家“今天”的宝贵,所以我们一定要好好把握今天。  相似文献   

17.
《庄子·养生主》:“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於硎。”“刀刃”句,传统的解释是“刀刃象刚从磨刀石上磨出来一样”。谢质彬先生《“新发於硎”解》一文(载《中国语文》1987年第3期)认为这个解释不妥,理由是“‘发’字并无‘磨好’之训,也不能解为‘拿起来’或‘磨  相似文献   

18.
《孔雀东南飞》中有“十七遣汝嫁,谓言无誓违。汝今何罪过,不迎而自归”之句。高中语文课本注释为:“誓,似应作‘諐’。諐,古‘愆’字。諐违,过失”。究查课本注释的依据,不外如下:纪荣舒《玉台新咏考异》:“誓违二字,不可通,疑諐违之讹。諐尤‘愆’字”。闻一多《诗选与校笺》:“纪说是也,今握正。”余冠英《乐府诗选》、“誓或疑是‘諐,字之误,是古‘愆,字,过失也。‘违’也是过失。”林庚、冯沅君主编《中国历代诗歌选》上编(一):“‘誓’可能是‘諐’的误字。‘諐,音同qian,同‘愆’。‘愆违’,过失。”朱东润主编《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上编也认为  相似文献   

19.
《荆轲刺秦王》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中的一篇文章,其中有这样一句话:“轲日:‘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何如?"’人教版教师用书对此句翻译为:“荆轲说:‘现在有一个建议,可以用来解除燕国的忧患,报将军的深仇大恨,怎么样?’’’  相似文献   

20.
中华全国总工会今年评出的“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中有4名私营企业负责人,这是私营企业主首次获得这个奖项。为此,盛大林先生在4月22日的《中国青年报》上的“青年话题”版著文认为“这个突破为‘劳动者’正了名”,他的理由是:“‘劳动者’就是以劳动为社会创造价值的人。是否为‘劳动者’,本来与劳动岗位和单位的性质没有什么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