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文学教育(上)》2010,(9):158-158
继7年前《借我一生》之后,余秋雨又一部记忆随笔《我等不到了》于近日在全国书博会上首发。“七年前,我写了记忆文学《借我一生》。没想到,这本书出版后在很多长辈、亲友、同事、邻居间引发了一场回忆热潮。他们不断向我指出需要补充和更正的地方。连一些以前并不认识的读者,也转弯抹角地为我提供各种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2.
休谟的自传《我的一生》是关于公共德性教育的文学尝试,考察休谟是如何在虚荣心的驱动下借助一系列德性,如勤勉、节制、温和、友善等,在财富和名声上获得巨大成功的。可以把《我的一生》视为正在兴起的商业共和国的人民而作的一面镜子,它刻画了一个人人可以效仿的在道德和世俗上成功的范例。  相似文献   

3.
钱能 《新读写》2012,(6):31-31
《一生》在莫泊桑的作品中并不算最起眼的一篇。提起莫泊桑的长篇小说,人们最先想到的恐怕是用语诙谐鲜丽的《漂亮朋友》。《一生》的语言相比之下要平实得多,却是以同样饱满的笔触勾勒出了19世纪法国社会的多姿多态。或许在读完《一生》之后,那些不由自主发出的慨叹会更多,因为每个人都会同情雅娜的一生。  相似文献   

4.
在中国的古语里,没有比“知其不可为而为之”更动人、更悲壮的了。但如果没有前人的“知其不可而为之”.就没有后人的为而使之可,就没有历史的前进与科学的进步.就没有人类文明的积累与辉煌,就没有可歌可泣的历史、今天与未来。  相似文献   

5.
两篇小说在题材上具有相同的人物主题、故事结构及情节因素,表现出作家在思想认识上的一致以及彻底的反封建精神。在艺术上《一生》注重事件外部事实的描绘,作品呈现出自然、客观、平实的特点;《祝福》重在对人物精神世界、心理事实的挖掘与开拓,作品呈现出含蓄、细腻、深刻的特征  相似文献   

6.
余秋雨先生将昆剧称作是一种"文化现象",一种为一个"民族"(更确切地说是"共同体")沉溺良久的文化。只有为大众所好的戏剧作品才具有更高的地位。一部能够成为"文化"的昆剧作品,应该是兼有曲艺与剧本之长的。作为一种学术层面的考察,要评判出一出成功的、好的昆剧,我们必须有更为实际的标准,而语境是戏剧作品的重要评价标准。  相似文献   

7.
<正>在余秋雨先生的笔下,西风古道上行走过商王朝的君臣,这是盘庚率领的一支浩浩荡荡的队伍;行走过骑着青牛的老子,白发黄袍,渐渐消失在黄尘滚滚的大漠荒烟中;行走过孔子和他的弟子,这是历时很长、很艰难的行走,似乎没有结  相似文献   

8.
赵奢者,赵之田部吏也,收租税而平原君家不肯出租,奢以法治之,杀平原君用事者九人。平原君怒,将杀奢。  相似文献   

9.
《文化苦旅》主调是凭借山水风物以寻求文化灵魂和人生真谛,探索中国文化的历史命运和中国文人的人格构成。其语言具有华美、豪放的风格特征。这与余秋雨大量的辞格,比喻、排比、拟人、拟物、反问、对比、反复、夸张、通感等表现力较强的修辞手段的广泛运用是密不可分的。纵观此书,我们发现,余秋雨善用排比辞格,而且形势多样,紧扣主题,使文章文气贯通,语义连绵。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两部散文集<我赶上了峥嵘岁月>和<乡村风景>的比较和分析,认为它们具有民间史诗的风格和价值.  相似文献   

11.
颜之推《观我生赋》具有鲜明的夷夏之辨,反映出南北朝后期民族间政治与文化的碰撞。贬夷表现为对北朝鲜卑族文化落后、人心狭隘的不满,尊夏表现为对南朝故国、文化的无比留恋。作品表达亡国之辱,抒情低回、吞咽而重节制;抒发人生困顿则委婉、深沉、坦诚。  相似文献   

12.
作为一种特殊的翻译现象,“豪杰译”是晚清小说翻译研究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本文旨在阐释“豪杰译”的定义,进而在格莱斯(Grice)合作原则(Cooperative Principle)的理论框架下探讨“豪杰译”的特殊性,最后分析其形成的种种原因。  相似文献   

13.
《论语笔解》虽然是韩愈和李翱合著,但是其内容主要反映了韩愈的学术思想,韩愈著此书的目的是为了建立儒家道统。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采取了"己意解经"的解经方式。这种解经方式为韩愈表达自己的学术思想提供了很多方便,但是却存在着较大的弊端。韩愈过多地修改经文,过度地神化孔子及其弟子等做法,导致其观点不能赢得后人的广泛认同,致使后世很少有人去认真研究《论语笔解》的学术思想。作为一家之言,《论语笔解》具有相当重要的学术价值,而且它是儒学发展的一个里程碑,是儒学对日趋兴盛的佛学的最后一次正面对抗。虽然这次对抗失败了,却并没有导致儒学的衰败,相反,从此以后,儒学和佛学走上了一条相互融合发展的道路,从而开辟了宋明理学的新时代。  相似文献   

14.
《中原音韵》"入派三声"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静 《黄山学院学报》2005,7(2):118-120
从诸宫调的用韵、元代北方方言区作家的用韵比较、元代时人的论述、元本中的异体字、与同期韵书的不同等几个方面力证《中原音韵》“入派三声”是通语的实际反映。其中,元代笔记中的某些论述是笔者新发现的材料,可补前人论述。  相似文献   

15.
孔子“游于艺”思想阐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游于艺”是孔子政治失意后所采取的一种生活和心灵安顿方式,也是后世失意者医治心灵痛苦的屡试不爽的良药和文化艺术得以产生、兴盛的动力之一。孔子的“游艺”是朝着超越世俗、恢复自我的天性发展,庄子的“游心”则进一步要求摆脱一切世俗的、功利的、工具的羁绊,完全返回到人的本性,使心灵有着更为开放,更为广阔,更为纯净,更适合想象的自由驰骋和人格的自我张扬。因而,庄子的“游心”是对孔子“游艺”的逻辑展开,庄与孔在很大程度上可以互相兼容,共同对后世艺术家、文学家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6.
郭店楚简《太一生水》原型新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荣格分析心理学的“原型理论”,结合神话传说、田野调查和历史文献等各种资料,对“太一”的原型进行多重“考古”。研究发现,中华民族集体潜意识中以石壁岩穴为其象征的“大母神”(石母神),是楚人的至上神“东皇太一”和先秦哲学中的宇宙本体“太一”的原型。“太一生水”源自中华上古先民心灵中的“石母生水”的“原始意象”和祈水巫术仪典。“太一”与“水”是“母”与“子”、“道”与“德”、“形而上”与“形而下”的关系。因此,郭店楚简《太一生水》说的宇宙生成论,并非“水生成论”,而是“太一生成论”。就“太一”的原型而言,便是“石母生成论”。就这个原型的象征符号而言,则是“石生成论”。  相似文献   

17.
易中天、于丹现象作为一种流行文化,它的出现紧扣了文化商品化,娱乐化的时代特征;作为一起文化事件,它极大的契合了社会急功近利,消解意义颠覆崇高,追求即时享受的文化心理;它是中国社会转型期出现的特殊文化现象。虽然它的出现引发了学界的激烈的批判、恐慌,但在批判之余更应该引起人文学者对自身立场及对人文学科尴尬处境的深层反思。  相似文献   

18.
《国语》这部著作中使用了大量的介词"以"字,也出现了大量由介词"以"构成的"以"字结构。通过对"以"字结构的考察,对"以"字结构的用法作了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19.
《语助》是我国第一部研究文言虚词的专著,它突破了前人随经释义的传统,对虚词的语法、语义功能都作出了比较系统的研究,该书内容的编排也颇有特色。截至目前,研究者对作者卢以纬的所属时代、成书期、书名的变更和现行版本多有争议。  相似文献   

20.
嘉靖二十二年至二十六年间(1543-1547),苏志皋任口北道右参议,他“畅晓夷情,谙练戎务”,将所见所闻及文献记载汇编成《译语》一书。《译语》是明朝现存第一部全面记载蒙古情况的笔记体史书,作者虽未对搜集到的材料进行分门别类整理,但因“经历其地而备尝其事”,史料价值极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