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侯少隽 《现代语文》2006,8(9):74-75
境界说是《人间词话》的核心,与意境论密切相关,王国维还提出了诗人修养论。在王国维《人间词话》的《代序》中有这样一段字:“他认为伟大的诗人必然有高尚的人格,人格卑下不可能创作出伟大的学作品。”俞平伯在《作诗的一点经验》(《新青年》8卷4号)声称;“至于怎样才能解放做诗底动机?这关于人格底修养,是另外一个问题。”康白情的《新诗底我见》:“要预备新诗的工具,根本上就要创造新诗人;瘫就是要作新诗人底修养。”吕进先生提出“抒情诗人应该有两方面的基本修养:一个是人格精神,一个是艺术功力……诗人的人格精神的核心,一是他作为诗人在诗中的状态,二是他作为诗人对自己使命的把握。  相似文献   

2.
关于西晋太康时代“三张二陆两潘一左”之人品与文品,历来褒贬纷纭,令人莫衷一是。为避免偏执一端而不及其余,我们广泛清理原始文献,将“潘陆张左”以及傅玄、张华、挚虞等作为一个较大的文人群落加以综合研究,同时从政治斗争、文化思潮、士人交游等多方面作立体考察,于复杂的社会背景与人际关系中认识一个作家的人生,并评价其人格。遵循这一思路,本文专论张载。  相似文献   

3.
盛唐诗人以高人自我的行为准则来规范人格设计行为,这是真正的以人为中心而以适意为旨归的生存方式。他们在吸取了魏晋名士萧散放达成分的基础上,克服了执“有”执“无”的偏见,消解了内心愤世嫉俗的激烈,避免了生命和心灵受到侵害和纷扰,从人物品藻出发而走向了自然品藻,形成了与魏晋人格形似而实异的盛唐风范。与魏晋风流比,虽然都是“放达”的形态,最本质的区别就是盛唐人骨子里的自信,魏晋人灵魂深处的自卑。盛唐诗人的这种特定化生态中解放出来的生命豪情,表现出人的真正意义上的觉醒,生成了一种崭新的人生价值取向,出落成从世俗自我走向高人自我的潇洒风神,进而将这种崭新的士人人格境界转化为山水诗的意境。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对“摩罗诗人”人格特质的揭示,阐明了鲁迅早期的理想人格形象,意在找出鲁迅日后著名的“国民性批判”的价值基准星。  相似文献   

5.
陶渊明被誉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钱钟书《谈艺录》中讲:"渊明文名,至宋而极",但实际上,其仁爱亲民、热爱自然、不媚流俗、率直求真、通透澄明等人格与唐代士人文化心态相契合,已内化于唐人心中并转化为精神力量,成为其心灵慰藉与灵魂归宿.  相似文献   

6.
林林 《现代语文》2006,(9):99-100
顾城曾经说过“诗歌是理想之树上,闪耀的雨滴”,作为文学殿堂中的桂冠,诗歌对其创作者本身的素养也有很高的要求。人们在探讨诗歌的时候,都喜欢从诗歌的文本本身出发。其实判断一首诗歌是否优秀,除了诗歌文本以外,我们更应该探究诗歌创作者本身的品格修为,因为一个品行低下且毫无创作功底的人绝对不可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优秀诗人。真正的诗人“首先要具备的条件是灵魂,一个永远醒着微笑而痛苦的灵魂,一个注视着酒杯、万物的反光和自身的灵魂,一个在河岸上注视着血液、思想、情感的灵魂,一片为爱驱动、光的灵魂在一层又一层物象的幻影中前进一一他无所知又全知,他无所求又尽求,他全知所以微笑,他尽求所以痛苦。”从顾城的这段话看来,他对诗人个人素质的要求是非常高的。其实对一个诗人来说,良好的自身素质是非常重要的,他应该是“人与才的交响”,一个杰出的诗人应该具备两个方面的基本素质——人格精神和艺术功力。而这两个方面的素质中,诗人的人格精神往往被人们忽略,其实在诗人创作过程中它是尤其重要的。  相似文献   

7.
在当今社会转型期、人也在转型、其基本特征是人格的分离和价值观的 困窘,人成为“无所遵循”的人。为此,必须实现人的转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的发展,要求参与市场活动的人应具备一个具有时代特质的理想人格。我们认为,新时期的理想人格应是:“自我实现”型人格。  相似文献   

8.
游兰亭     
暑假,我们一家来到了书法圣地——兰亭。一进大院,迎接我们的是竹子的清香,我和爸爸、妈妈都陶醉其中。院里的竹子整整齐齐地排在一起,像一个个穿着军装的哨兵。一条小溪慢慢地流着,溪水清澈见底,岸边百花盛开,耳边不时传来清脆的鸟呜声。真是个好地方!  相似文献   

9.
10.
诗与诗人的关系历来有人论述,人们尤其强调诗人的人格建构问题,这些都有利于中国新诗的健康发展.但我以为在强调诗人人格的同时也不应忽视诗人的道德建构问题,甚至道德比人格更重要.人格道德,人之魂魄.因此,把道德精神纳入诗人的人格建设之中就有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人格的形成有遗传的因素,但主要取决于后天环境的影响。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人格的含义也在不断地变化和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培养社会主义的人格,充分发挥人格力量的作用,对于搞好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有着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兰亭十三跋》又称《定武兰亭跋》,是赵孟頫跋在定武本兰亭拓片之后的十三段跋文。该文包括了赵孟对《定武兰亭贴》的真伪审定、鉴赏感悟、研习体会,及由此而生发出的书学理论,为后世学者考证《定武兰亭帖》,研究赵孟頫的书学思想及元人的书法审美观都提供了重要的佐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将《兰亭十三跋》的内容加以梳理,大致综合为以下几个方面:宋元人对《定武兰亭帖》的高度重视;赵孟頫对《兰亭帖》拓本的审定;除却对真赝的辨别、对拓本的审定,《兰亭十三跋》中最有价值的内容是赵孟頫提出了“用笔千古不易》等重要书学理论。  相似文献   

13.
14.
彭易纪 《湘南学院学报》2001,22(4):98-99,102
人格的形成有遗传的因素,但主要取决于后天环境的影响。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人格的含义也在不断地变化和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培养社会主义的人格,充分发挥人格力量的作用,对于搞好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有着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林则徐诗以道光十八年(1838)赴广东禁烟为界,分前后二期。林则徐学诗,不主一家,早期有不少反映民生疾苦及表现自己胸怀的作品,艺术上已有较高造诣。后期所作,充溢爱国激情,多郁勃苍凉之气,所作非寻常诗人所能及。林则徐兼工诸体,而以七律为优。林则徐亦工词,为嘉庆、道光间一大家。林则徐不愧是近代最重要的爱国主义诗人之一。  相似文献   

16.
嵇康人格分而视之可谓理想人格和现实人格,理想人格中有高扬在外的道家的自然,恬淡与无为,无有蕴藉于内的儒家的执著,慎独和责任,现实人格中有道家出世的超然,也有儒家入世的刚肠疾恶,由于主客观原因,嵇康的理想人格与现实人格发生断裂,不断地冲突,从而酿成他的人格悲剧。  相似文献   

17.
中国传统人格是中华民族数千年创造的文明结晶,包含着人类发展不可或缺的精神因素。生死焦虑的死亡意识、才性相异的人生追求、入世避世的行为选择、狂慎一体的伦理规范构成了中国传统人格的内在冲突。它对现代理想人格的塑造有积极的借鉴意义:应秉持"个我"和"类我"相结合的生存状态,自我设计时应关注个体认知与社会职业的匹配,行为选择时应考虑社会责任并保持顺逆境下的平静心态,人格建构时应注意保护和张扬培养创新型人才所需的个性。  相似文献   

18.
知识分子的独立人格主要表现为淡化政治“情结”,追求独立意志、思想自由、以及不依傍其他阶层而生活等,而这种独立性的发展受到社会政治的、经济的和自身化知识等条件的制约。当前,知识分子独立人格的磨砺,就是要关注社会改革的现实,坚持批判性的职责,适应市场经济的管理体制的改革。  相似文献   

19.
中晚唐绍兴诗人群体在唐代诗坛上有一定地位,对当时乃至后世的诗歌创作、文化传统产生了深远影响。本文以中晚唐绍兴诗人群体为研究对象,对这一群体代表作品的创作内容、风格、审美特征等方面作出分析,旨在呈现中晚唐绍兴诗人群体在中晚唐诗坛的独特风貌。  相似文献   

20.
马少侨是当代杰出的湖湘诗人,他一生创作的2000多首诗词,充分反映了中国从抗战到改革开放近70年的社会变革.此文一方面论述了其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同时也是为湖湘文化特别是湘西南文史研究者提供一份研究资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