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鹿樵纪闻》是研究明末清初历史常常要用到的一部重要的野史。这部野史的作者,长期以来,普遍都认为是吴伟业。因为其序言末尾署名为“娄东梅村野史”,娄东是太仓州的别称,梅村是吴伟业的号,那么,太仓州之梅村者,不会是别人,当然是吴伟业了。再有,书名也透露出这一点。据《镇洋县志》记载,吴伟业在太仓有一别墅,名曰  相似文献   

2.
康熙九年(1670),计东两次写信给吴伟业,先对吴氏《复社纪事》一文提出严厉批评,认为该文为小人提供了“坐复社诸公以党人亡国之罪”的借口,再对《梅村集》的编排体例表示不同看法。从该信涉及的有关史实来看,吴伟业对复社地位、价值、历史影响的认识。远远超过了计东。但计东对《梅村集》编排体例的批评,则被吴伟业虚心接受。  相似文献   

3.
梅村体     
<正>"梅村体"是明末清初的著名诗人吴伟业(号梅村)极富个性的七言歌行体诗歌的名称。"梅村体"来源于六朝时形成的七言歌行体,初唐时它的题材范围有所扩大,表现形式有所发展,形成了新的特点。清初时吴伟业在学习白居易长篇歌行的基础上,又发展了此体,且形成了自己的特点:结构跌宕,多用典,讲声律,辞藻缤纷,色彩鲜艳。吴伟业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他一生沉吟不断,今存诗作一千余首。吴伟业早年春风得意,故多风华绮  相似文献   

4.
本文对吴伟业入清以前的两种旧说进行考辨。根据现有材料的综合考察辨析出前人对伟业行实的两个误解,并为重新理解吴伟业及其时代提供了另一种分析的视点。  相似文献   

5.
读了刘世南同志的《吴伟业论》(载《江西师大学报》一九八五年第三期)一文以后,受教良多,但对文中的有些观点却不敢苟同。因此,撰成此文,既同刘世南同志商榷,也向专家学者请教。笔者认为,刘世南同志对吴伟业的评价未免过于苛刻,对吴伟业诗歌的成就缺乏客观的分析、公允的评价,往往因人废言,否定太多。以下分三点来论述。  相似文献   

6.
吴伟业是明末清初的著名诗人,与钱谦益、龚鼎孳并称江左三大家.吴伟业是一个多产的诗人,他的诗流传至今的有一千多首.在这些诗作中,以时事为题材的诗篇历来最为人所称道,有史诗之称.吴伟业的同乡晚辈徐元润在为顾师轼编写的《梅村年谱》所作的序中说:“吾乡梅村先生之诗,亦世之所谓诗史也.”意思是说,吴伟业的诗被誉为史诗,不是他一个人的看法,而是得到社会普遍承认的.徐元润的说法并非谀词,而是符合实际情况的.有清一代,不少  相似文献   

7.
吴伟业是明清之际重要的一代文人,其独特的人生履历和诗词成就一直受到广大学者的关注,尤其是他的诗,详细地、有特点地描述了那个朝代变换、风云突变的时期,具有补足正史的作用,故有“诗史”之称,但是吴伟业的词却没有受到相应的重视,本文以《全清词·顺康卷》为蓝本,简析吴伟业的词,从前后分期和题材划分的角度来探讨吴伟业在词上去的的成就,希望引起学术上的重视。  相似文献   

8.
吴伟业的一生作品颇丰,在当时独步文坛.但其仅有的三年的"仕清"行为却是他一生最大的痛.本文拟从吴伟业隐居梅村别业近十年所做的部分作品中找寻他痛之所在,根源在于有负崇祯帝的一番栽培.  相似文献   

9.
明清易代之际的诗人吴伟业在学术界一直备受争议。他是懦弱的文人,也是政治的失败者和牺牲者。特殊的时代背景、困顿的家庭生活以及自身性情的影响使他一度产生隐逸思想。拟从其隐逸思想在诗歌中的表现入手,在对他不同时期隐逸思想分析的基础上全面阐述了吴伟业隐逸思想产生的原因,以期世人对吴伟业有个更深入的了解。  相似文献   

10.
吴伟业的一生可谓憾恨繁多,其历经宦海沉浮、国破家亡、仕清失节等痛苦。面对痛苦,吴伟业采取诗书遣愁、戏曲遣闷、逃禅清悟、翠微忘忧等方式进行解脱。可是他无法超越自己所看重的价值尺度,最终仍是抱愧而终。  相似文献   

11.
对联是中国文化里灿烂的艺术之花,数字联则是其中的一株奇葩.它构思精巧,别有情趣.请看:▲据说清初诗人吴伟业少年时乘船去太仓应试,因路途耽误,晚到了一天,考官不准其考试.经他一再恳求,考官便道:“如果你能用‘一’至‘十’这十个数字出个上联,并且说明你迟到的原因,那我就准你补试.”吴伟业年龄虽小,但学识渊博,聪明过人,见考官只有这一要求,自然满心欢喜,出口成章,当即便出了上联:一叶孤舟,坐了二三个骚客,启用四桨五帆,经过六滩七湾,历经八颠九簸,可叹十分来迟.考官见吴伟业如此聪慧,非常高兴,便道:“你如果还能用‘十’至‘一’这十个…  相似文献   

12.
据说清初诗人吴伟业少时乘船去太仓应试,因路上耽误,晚到了一天,故考官不准其考试。经他一再恳求,考官便道,你如果能用“一”至“十”这10个数字来出个上联,并且说明你迟到的原因,那我就准你补试。吴伟业年龄虽小,但学识渊博,出口成章,见考官只有这一要求,自然满心欢喜,所以当即便出了上联:一叶孤舟,坐了二三个骚客,启用四桨五帆,经过六滩七湾,历经八颠九簸,可叹十分来迟;考官见吴伟业如此聪慧,非常高兴,便道:“你如果还能用‘十’至‘一’这10个数字做下联,并且诉说一下你应试的愿望,如果下联对得好,我就录取…  相似文献   

13.
今人所论“梅村体”已不在少数,但多仅偏重某一方面。通过较为全面地论述吴伟业七言歌行对唐人歌行的继承、创新与发展,以突出“梅村体”的特色及其杰出贡献,并进而说明吴伟业在清代诗坛的特殊地位。  相似文献   

14.
吴伟业的一生可谓憾恨繁多,其历经宦海沉浮、国破家亡、仕清失节等痛苦。面对痛苦,吴伟业采取诗书遣愁、戏曲遣闷、逃禅清悟、翠微忘忧等方式进行解脱。可是他无法超越自己所看重的价值尺度,最终仍是抱愧而终。  相似文献   

15.
陈霞 《语文知识》2006,(11):40-41
《追悼》是明末清初诗人吴伟业为悼念亡妻而作,《哭聪娘》是清代中期诗人袁枚悼念其妾新亡而作。这两首诗虽然都是悼亡诗,却因诗人文学主张不同而各具特色:吴伟业创建“梅村体”,他的诗情藏于景.景因情活,无一句直抒胸臆,却处处流露真情:  相似文献   

16.
吴伟业是清初文坛的一位重要作家,善以诗词言史,故昔人誉之为"诗史"、"词史".近世辄好谈"诗史",而多略其"词史"之心、"词史"之作.本文结合明清之际广阔的社会背景,探讨吴伟业的核心词学意识--"词史"观之生成、发展过程,以及对词创作的影响.词心与史思的结合贯穿于吴伟业词史创作的始终,具体表现为以词纪史,情余于事;以词论史,幽微要眇;词笔与史笔浑然一体等特征.这使得其"词史"之作独具特色,既不同于"诗史"之作,也不同于史乘.  相似文献   

17.
中国是一个自然灾害频繁的国家,很多文史著作都有对重大自然灾害的记录,无数诗人以诗歌的形式记叙了灾害的发生时间、过程及后果.清代大诗人吴伟业有14首以自然灾害为题材的诗歌.其灾害诗可分为两大类:水灾和雪灾.吴伟业灾害诗根植于现实,情感真挚,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和史料价值.  相似文献   

18.
吴兆骞继承并发展了吴伟业长篇叙事诗,陈维崧则继承并发展了吴伟业另一种七言歌行。吴伟业的七古有两种,一种是长篇叙事诗,“用元、白叙事之体,拟王、骆用事之法,调既流转,语复奇丽”;或称为“以《琵琶》、《长恨》之体裁,兼温、李之词藻风韵,故述词比事,浓艳哀婉,沁入心脾。”另一种是“气格恢宏,开合变化,大约本盛唐王、高、岑、李诸家,而稍异其篇幅,时出入于李、杜”。吴兆骞继承并发展的是前一种,陈维崧继承而加以变化的是后一种。 (一)生平经历陈维崧(1625,明天启五年——1682,清康熙二十一年),字其年,号迦陵,江苏宜兴(古称阳羡)人。父陈贞慧,与冒襄、侯方域、吴应箕(或言方以智)并称明末“四公子”,文采甚著,与阉党阮大铖斗,被捕几死。明亡后,埋身土室,坚守遗民气节。维崧自幼受此熏陶,亦重气谊而富文采。由于天才早熟,前辈多与为忘年交。与彭师度、吴兆骞同被吴伟业誉为“江左三  相似文献   

19.
吴伟业传奇、杂剧撰年考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伟业是清初著名曲家之一 ,其剧作继承传统诗歌的比兴精神 ,婉曲表现了作者于国变后的复杂境遇和内心隐秘 ,故考明其撰年以求知人论世殊为重要。本文认为 ,吴氏所撰传奇、杂剧均完成于出仕清廷以前 ,且集中在顺治九、十年间。这对今后深入研究吴伟业的戏剧创作、澄清学术界的某些错误观点 ,都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20.
吴伟业经历明清之际朝代更替的变故,在仕隐的选择中艰难徘徊,终因性格软弱等原因而出仕新朝.成为一生悔恨痛苦的根源。《过淮阴有感》(其一)传达了个体没落心灵难以言传的痛楚,具有一种摄人魂魄的情感力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