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哈利·波特》作为文坛的一本畅销书,风靡全世界,反映了现代多元社会的一种文化现象,代表了后现代文学的一种潮流。本文从文学批评、文化人类学、创作原型和人的“异化”几个层面对近十年《哈利·波特》研究做出评述,探讨了《哈利·波特》的文体界定、叙事艺术和文化“寻根”等问题。  相似文献   

2.
《哈利·波特》与《西游记》是在不同时代、不同地区产生的不同的经典,但我们仔细思考这两个作品,会发现它们之中有着一致的共性,那就是游戏精神。这两个作品都是成功的幻想小说,两部作品所体现出的是读者真实的内心需求。都走进了儿童独特的生命的空间,切中表现了他们的欲望、愿望、渴望。相较而言,《哈利·波特》是专门为儿童而创作,而且是为当下的儿童,因此,比并非有意为儿童而写的《西游记》游戏精神更集中,更亲切,更浓烈,更迎合儿童的情趣爱好,这也是它为全世界读者倾倒的魅力所在。  相似文献   

3.
《哈利·波特》系列小说以儿童的思维方式建构了一个奇幻的魔法世界,并以细腻的文字、独特的构思演绎了一批优秀的小魔法师们在魔法学校生活、学习,直至最后成长为成熟魔法师的故事。J.K.罗琳通过小说主人公哈利·波特顽强生存、迎战各种未知、战胜心魔、坚持正义来展现他的勇敢品质,揭示了哈利·波特正是坚持追求人性的真、善、美,执着地走自己的道路,敢于直面生存与死亡等重大问题,才最终扫除了自己内心世界的魔性,完成了自己肩负的重大使命,成为真正的勇者。  相似文献   

4.
《哈利·波特》系列小说是近年来风靡全球的一部神魔幻想小说。作者以为《哈利·波特》这部作品的成功得力于哥特式手法的成功运用。虽然这不是一部哥特式小说,罗琳却巧妙地借助哥特手法来服务于她的创作。从《哈利·波特》的哥特式场景、哥特式情节和主题出发,透析哥特手法在《哈利·波特》中展现出的无穷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5.
《广东第二课堂》2008,(3):13-13
还有4天,哈利就要迎来自己17岁的生日,成为一名真正的魔法师。然而,他不得不提前离开女贞路4号,永远离开这个他曾经生活过16年的地方。  相似文献   

6.
雷宇 《文教资料》2011,(31):25-26
英国女作家J.K.罗琳所写的《哈利·波特》系列一经出版就在全世界掀起了一股魔法风潮。主人公哈利·波特作为魔法世界的拯救者。被命运推动着完成惩治邪恶.保护弱小的神圣任务。这与神话原型批评代表之一C.G.荣格所总结的英雄原型不谋而合。而乔瑟夫·坎伯的《千面英雄》对英雄历险的模式进行了进一步细化,反映在《哈利·波特》主人公的创作中,符合了人类的英雄崇拜心理和对英雄历险的期待和预设,使主人公形象得到升华.赢得各阶层读者的青睐。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叙事结构、叙事时空、叙事意象三个维度,深入分析并研究了《哈利·波特》的魔幻叙事特点。以期能够更加全面地了解《哈利·波特》系列小说的特色与独特魅力,进一步探索其巨大的文学价值和叙事内涵。  相似文献   

8.
充满魔幻色彩的《哈利.波特》系列无疑是当代文坛的神话,其影响远远超越了儿童文学的范畴,形成了旷日持久的"哈利.波特热"和令人瞩目的"哈利.波特现象"。它寄寓着现代人的集体记忆和阅读期待,诠释着当今社会的生活理想和娱乐心态,娱乐与游戏承载了人类永远的生命享受;偶像崇拜与英雄的平民回归凸现了草根文化的崛起;以荒诞对抗荒诞,以孤独对抗孤独彰显了失落焦灼的现代人格。  相似文献   

9.
《哈利·波特》系列小说创造了一种文学接受"现象",在探讨受众疯狂原因、还原作品文学本质的同时,研究该文学作品主人公哈利·波特的成长环境,分析作者有意或无意间透露出的对个人按照某种方式成长的渴望,以及对某种教育理念或方式的推崇,可以解读这种思想所体现出的历史底蕴和人文关怀,由此探讨适合当代教育的理念和模式,对当代教育提出些许建议。  相似文献   

10.
在《哈利·波特》系列小说中,蛇的形象被作者一再强调,并不断地以各种形式出现,而且在故事的情节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借助原型批评理论来分析《哈利·波特》,可以发现蛇的形象的不断出现和作者对这一形象的描述并不是偶然的,而是西方传统文化的显现,其中的形象设置具有其深刻的人文意义。  相似文献   

11.
《哈利·波特》系列小说在20世纪末出版,风靡全球。作者对传统魔幻小说的创新不仅仅不在于题材和语言革新,更多的是在于对真实情感的回归,对文学多元性的吸收和应用。读者能够深刻地感觉到《哈利·波特》既亲切又新奇,有怀旧味道的同时又不乏时代的气息。总之,《哈利·波特》受到市场与学术界的热切关注,本文从哈利·波特系列作品的特点入手,全面分析哈利·波特作品背后的文化现象及其深刻内涵。  相似文献   

12.
Harry Potter series books are not only the children’s books that show clear good and evil forces and heroism,but also carrying strong postmodern features.This paper is to analyze the feature of post-modernism in Harry Potter series in terms of magical realism,postmodern feminism and pluralism and so on for the purpose of offering a different perspective of studying the books.  相似文献   

13.
哈利·波特系列小说及电影作品中涉及到很多象征符号,可以根据希腊神话和西方文化背景对其进行解析。作者J·K罗琳女士在其作品当中多次使用了具有象征意味的符号,而理解这些符号正是深刻理解作者意图和作品内容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论《哈利·波特》的叙事结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叙事结构指的是从纷繁复杂的故事中抽象出来的深层结构。《哈利·波特》“大故事”的叙事结构是“社会契约 .....................+违背+奋斗×n+(社会契约的重建)”,单本《哈利·波特》都是按“βγδεηθABC↑DEHF Rs↓”这一模式而展开、衍生和变化,是埋藏在故事下面的那个最终的故事。“大故事”在单本故事的基本叙事结构不断重复中螺旋式上升发展,这种叙事结构富有层次感、节奏感和艺术韵味,使青少年儿童读者比较容易把握故事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李颖 《海外英语》2012,(17):148-150
It is focused on the translation of neologism with a case study of the translation of spells in the Harry Potter series.The formation of spells are first analyzed.After a close analysis of the examples,the major methods of translating spells from English to Chinese is summarized as follows:transliteration,transliteration plus meaning,and form plus meaning,of which the last one is mostly used.In the end,two prominent factors that influence the translators’choice of translating spells are discussed,one of which is culture,and the other audience.  相似文献   

16.
俗话说文如其人,一部优秀的小说蕴含着作者的价值观念,同时还在一定程度上折射了社会的价值取向。风靡全球的哈利波特系列小说亦是如此。本文拟从宿命论、叛逆主义和现实主义角度来探究哈利波特系列小说中体现的价值观念,以及促使其产生的时代背景和文化背景。  相似文献   

17.
J.K.罗林的《哈利·波特》系列小说是新世纪奇幻小说最为成功的代表作,体现了奇幻小说发展的新趋势。这一系列小说产生于英国后工业社会背景下消费文化语境中,得益于英国创意文化产业的发展,因此在作品中处处呈现消费社会的典型形态。消费逻辑导致罗林的奇幻小说违背了传统奇幻小说的美学原则,呈现出幻想世界与现实世界整体趋同的特征,这种特征也反映在了文本的具体情节形象当中。  相似文献   

18.
形式对等和动态对等是奈达提出的翻译中的两种基本导向。这两种导向,尤其是动态对等打破了传统的字字翻译,并且为评判翻译水平的高低提供了一种新的标准。在对《哈利波特》的翻译中,这两种方法都得到了很好的应用,并且使中译本在中国的图书市场中取得了一定成功。  相似文献   

19.
The Harry Potter series focuses upon the toilet as a site for heroic action and a threshold between worlds as well as a more traditional place for boys to be bullied and girls to weep. This article offers a Kristevan reading of the toilets as abject in Harry Potter, and shows how this concept helps us make sense of wider issues within the series, especially Harry’s uneasy relation to the maternal. Alice Mills is associate professor of literature and children’s literature at the University of Ballarat. She has edited two collections of scholarly essays, on the grotesque and the unspeakable, and a number of anthologies of children’s literature. Her research interests lie mainly in the psychoanalytic and Jungian interpretation of fantasy and the picture story book. Briggs, Fungus the Bogeyman Holzwarth and Erlbruch, The story of the little mole who knew it was none of his business Griffiths, The Day My Bum Went Psycho Griffiths, Zombie Bums of Uranu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