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也谈意识流     
近几年来,我国小说中出现了一些用意识流表现手法的作品,同时,文艺批评中在如何借鉴国外意识流的问题上,也颇有争议。笔者认为要搞清楚这个问题,不能不涉及到它的特征、理论来源及其发展的历史,只有这样,才能搞清。本文就从这个角度谈谈自己的——些看法。一、作为表现方法的意识流意识流作为一种艺术方法,主要体现在西方现代派的小说创作上。一般认为,西方意识流小说形成于二十世纪初,而流行于三、四十年代。这种小说反映生活的方法,重点集中在人物的意  相似文献   

2.
意识流是最先走进中国新时期文坛的西方现代派表现手法,它主要有心理结构、内心独白、自由联想、感觉印象等艺术要素。自由联想是曲折地或放射式地对没有直接必然联系的事物的想象。它有相当大的随意性和跳跃性,强调表现人物意识流动中的各种感受,是一种杂乱的心灵真实。中国新时期作家在运用自由联想时更加理性化,同时呈片断式样式,范围相对固定,内容也相对单薄;1980年代中期以后则更加细致和丰富,已触及人的非理性意识的自然流露。这是一个从较强的主观性变异到客观性演绎的过程,与西方意识流小说的探索路径相似。1980年代小说正是通过"化"用自由联想等西方意识流表现手法,对人物心理进行有目的的分析和阐释,从而使得意识流小说在中国新时期园地里落地、发芽,以至于开花、结果。  相似文献   

3.
在品味意识流作品时可以体会到作者挖掘出的创新理论、作品所表达出的绵长的哲学韵味以及颠覆性的审美趣味。打破介绍人物、情节安排而直接表达人物的意识流动过程是意识流小说最大的艺术特色。本文主要阐述意识流小说内心独白、主客观结合产生的自由想象(多角度)、象征等表现手法及表达的审美意蕴。  相似文献   

4.
意识流小说是现代世界文学史上最具创造性的文学体裁之一。意识流叙述将过去、现在和将来相互交叉穿插,颠来倒去。伍尔夫的短篇小说《墙上的斑点》以其采用的意识流技巧而闻名。本文介绍了意识流的基本特点并分析了该小说采用的意识流表现手法。  相似文献   

5.
陈子娟 《考试周刊》2011,(28):33-34
象似性理论是当今认知语言学研究的一个热门话题,它是指语言符号的能指和所指之间的一种自然的联系.其研究对了解语言和认知之间的关系有重要意义。本文在分析当代认知语言学对象似性研究的基础上.将象似性理论运用到意识流小说的研究中,初步探索象似性在意识流小说中的文体效应.  相似文献   

6.
"文革"结束后,对中国文学现代化的期盼和呼唤,一方面促成了中国文学力图迅速回到真正现实主义文学创作的轨道,一方面也促成了对现实主义文学的反抗。意识流小说创作提供了迥然不同于传统现实主义文学的另一种可能性的想象。虽然总体上,"文革"后中国文坛的意识流小说创作只是昙花一现,但对内心独白、自由联想、潜意识描绘等表现手法的运用,仍给同时期及其后的中国文学提供了相当重要的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7.
意识流文学是现代文学中成就较高的一个文学流派,詹姆斯·乔伊斯的长篇小说《尤利西斯》当之无愧为意识流小说的经典之作。乔伊斯以反传统的叙事方式,直入人物内心,解构现代人的精神状态,揭示现代西方社会中普通人的心理问题和精神状态。笔者以《尤利西斯》为例,探究乔伊斯意识流小说表现手法的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8.
论柏格森的“心理时间”对意识流小说的关键性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詹姆斯的心理学和柏格森的生命哲学是公认的意识流小说的三大理论来源。在具体分析这些理论与意识流小说的联系时,人们一般多侧重强调弗洛伊德和詹姆斯的影响。但是,弗洛伊德的学说和詹姆斯的心理学只是影响了意识流小说的内容和技巧,而柏格森的“心理时间”不仅影响意识流小说的内容和技巧,还从哲学意义上为作家把握和表现主观生命提供了基本方式,影响了意识流小说的普遍叙述模式。因此,它对意识流小说的影响是全面的、关键性的。  相似文献   

9.
本通过对《喧哗与骚动》意识流手法、总体布局的分析,论述福克纳小说艺术表现手法的独创性和多样性。  相似文献   

10.
王蒙小说<春之声>引进意识流表现手法,采撷特定时段的人文景观,语言结构独特,意象鲜明,反映主人公为祖国命运忧喜悲欢,渴望祖国人民走进温暖春天的美好愿望.这是作家内心爱国深情的真实写照,体现一种抒情散文的情韵.  相似文献   

11.
意识流手法是鲁迅小说中又一种技巧,鲁迅运用的这种技巧来源于俄国现实主义,而非传统意义上的西欧的意识流.鲁迅小说中的意识流很有自己的特色,它跟中国传统现实主义写作手法很好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了独具持色的"鲁迅式的意识流".  相似文献   

12.
从《广岛之恋》题材的现代性、主题的多义性、表现手法的反传统性等方面,分析了影片所蕴涵的现代主义特点,从而阐释了它作为一部现代主义电影的经典之作在反映人“在世”的进退两难、人的情感的细腻丰富以及意识流叙事结构等方面的独特风格和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意大利遗事》是司汤达的一部短篇小说集,司汤达采用了无意识和意识流的表现手法,展示了人的行为动机和人格结构,在心理描写和分析上取得了相当高的成就。本试图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来阐释其心理描写和分析的现代性,并指出欲望和本能才是所谓“意大利激情”和“力量”的核心。  相似文献   

14.
西方意识流小说是西方现代派文学中最有影响的派别之一,它的产生基于对人的心灵世界的挖掘,承载着对人的本真思想的探讨、对意识深层的揭示以及对个体生命的理解和感知。它以特有的艺术形式实践着文学是人学的命题。中国新时期作家对意识流小说的接受同样基于对人的认识、对特定时期人的观念不断提升的前提。新时期意识流小说相对西方意识流文学而言是一种时空上的错位与审美观念上的应合。自此,当代文学的叙事艺术发生了重大变化,其核心是从对外部事物的描写转向内部世界的探讨;当代文学的创作视点也从此真正走进“人”这一文学创作主体。  相似文献   

15.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新时期中国文学兴起了一波对意识流的接受热潮。在理论和实践上,中国作家都对意识流这个"舶来品"进行了广泛的讨论和接受。很多具有不同创作思想的作家都开始尝试用意识流手法进行写作。值得关注的是,中国作家对意识流的接受并不是全盘的"拿来主义",而是与中国自身的传统文化相融合,并运用意识流这一新颖的写作技巧来进行自我的"文化寻根"。  相似文献   

16.
意识流文学的生成远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形成之前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对意识流文学的生成具有决定性的意义”的说法是常识性错误。意识流文学和精神分析有本质的区别。西方意识流小说理论家认为意识流文学的本质是心理真实 ,西方意识流小说的代表人物拒绝将意识流纳入精神分析轨道 ,乔伊斯和精神分析派在学理上两不相容。因此 ,把“性本能”作为意识流文学前提的“意识流文学性本能规定”说是一个无视事实、违背学理的虚假命题。“意识流”在上世纪 2 0年代和 80年代两次涌入中国 ,“性本能”论或谈性色变都是错误的。正确认识意识流文学的本质在我国有着现实和长久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尽管意识流小说是不确定性的文本,但这并不意味着它是无逻辑的,它看似"浪荡失态"、"横流不羁"甚或杂乱无章,但却是在一种内在逻辑方向不动声色的"引导"下进行的。这种内在逻辑方向也如同潜意识一样隐蔽得很深,是一种不自觉的逻辑方向、非显在的逻辑"路线图",就像一种无声的音乐,优美在内在感觉中,而不在实在的听觉中。它对于意识流小说来说就是一种听不见而又最好的音乐。  相似文献   

18.
文章通过对心理学、哲学、文学、美术学等姊妹学科领域内有关意识流的思想理论与学说宣言的阐述,及音乐中意识流理论和技巧的借鉴与运用,提出象征主义文学及此后的意识流小说是音乐中意识流现象产生的主要来源.  相似文献   

19.
西方现代文学对于习惯于追求情节与典型人物的中国人来说,很难阅读,而高中生就更难阅读了。《墙上的斑点》作为一篇纯正的意识流代表作享誉中外文坛。它以一种全新的面貌出现,随即征服了读者,征服了世界。《墙上的斑点》一文的教学关键我认为主要是让学生了解意识流这种文学流派的特点,挖掘作者所赋予的深层意蕴,不必过分纠缠于表面显得零散、杂糅的文字语句。一、颠覆传统、标新立异的意识流流派意识流文学产生于20世纪20年代,持续到40年代初,流行于英、法、美等国,直接接受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学、伯格森“心理时间”理论的影响,强调直接展…  相似文献   

20.
论“意识流”的特征及其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年来,“意识流”引起人们很大的兴趣;但“意识流”的特征到底是什么?说法却很多,其间也不乏种种误解。最常见的一种误解,便是望文生义,以为“意识”者,乃心理、精神、灵魂之意,于是或把“意识流”同心理描写等同起来,或把它看作是表现人们精神世界的唯一方法,甚至于把它当成塑造人的灵魂不可或缺的东西,由此得出要搞创作不用“意识流”不行的结论。我以为这种结论不符合“意识流”的实际,若不加以澄清,必然会给文学批评、文学研究造成混乱。下面,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