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正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道德经》第十一章《道德经》第十一章说:"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意思是说:三十根辐条汇集到一个毂上,有了毂中间的洞孔,才有了车的作用。揉捏黏土做成器皿,有了器皿中间的虚空,才有了器皿的作用。开凿门窗建造房屋,有了门窗四壁中间的空地方,才有了房屋的作  相似文献   

2.
:“有无相生”体现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生灭不已的变化规律 ,因而必然通过人们的哲学—美学思想反映出来 ,进而影响到文艺创作和欣赏。在艺术文本中 ,“有”即直接描绘和传达之物 ,是有限的“在场”者 ;“无”指艺术的间空 ,是无言之言 ,“不在场”者 ,它隐而不显 ,却内涵“万有”,意味无穷 ;接受主体的积极参与 ,使“有”与“无”互为生发 ,相得益彰。以“有”带“无”,以“无”蕴“有”,方得艺术表现之妙  相似文献   

3.
20世纪,人类在科学技术和物质财富上虽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也造成了环境破坏、价值迷惘和心灵污染三大危机。面对这些社会危机,西方人开始从东方道学中寻求哲学智慧,以解决现实问题。美国学者迈克尔·哈特在评述老子的《道德经》时指出:"这本书虽然不到六千字,却包含着许多精神食粮。"荷兰莱顿大学教授施舟人肯定道学"对西方文化来说,是一个不可多得的,能使西方文化得以更新的动  相似文献   

4.
“文化”人之根,“法治”国之本。中国文化是典型的道文化,诸子百家都根源于道家,儒家不过是官僚士大夫阶层体道训民的产物罢了。《道德经》第一章断句的错误偷换了道学的基本范畴,实际上,道学是“通无有”之学,推崇“实践”的“人文主义”;基本价值取向是:“同”或者“求同”;基本方法论是:肯定再肯定。这都与西方“辩证”的“物文主义”方法存在差别。历史必将证明:只有中华文明与“老子”的思想被世界广泛接受、推崇的时代,才是世界文明真正复兴的时代,才是世界真正走向文明的时代。而现在,就是世界公认的文明中心向中国古典哲学与中国文化回归的时代。  相似文献   

5.
与世界上各种历史化比较,中华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具有很大的生命力。中华民族受此熏陶,表现出了勤劳、智慧、团结、勇敢的民族精神。究其原因,是因为中国历史上产生了极其古老的哲学思想——道学。道学的产生,极大地推动了中国明的发展进程。但是,在长期的君主独裁统治中,它逐渐含垢蒙尘,失去了原有的光彩,导致了中国经济化的衰败和科技的落后。  相似文献   

6.
《楚辞集注》历来存在理解上的两个误区:一是认同该书的编写表现了朱熹对当时现实斗争的积极态度,是对推行民族投降主义的主和派以及混杂在主战派阵营中的投机家的间接批判;二是认同朱熹定扬雄是屈原的罪人,将其《反离骚》作为反面教材对待。其实,《楚辞集注》是宗室与外戚斗争,道学与反道学斗争,宗室和道学遭到挫折的结果,而将扬雄作为趋奉外戚的投机家和变节者对待,是欠公允的。  相似文献   

7.
老子<道德经>中的认识论思想,分别表现为"为学"和"为道"两个方面的内容.虽然"为学"和"为道"是两种不同的认识活动,它们各有一套自己的范畴体系,但是,在它们之间又存在着不可割裂的联系,共同构成老子<道德经>中的认识论思想体系.  相似文献   

8.
为了激发学生对《信息安全导论》课程的学习兴趣、增强学习动力,本文提出了对该课程的教学进行哲学引领的新思路。同时,本文还发掘出了普适的哲学思想与该课程之间的内在联系,建立起了哲学引领的具体内容,并提供了传授方式。实践探索证明,有效的哲学引领能使学生加深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得到有益的启示,对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培养都能起到明显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9.
老子《道德经》揭示出的对立统一、发展转化的辩证法思想,对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有诸多启发。本文笔者谈谈个人看法。  相似文献   

10.
粗犷酣畅的线条将小村镇中的街巷、棚寮、纵横交错的电线等复杂纷纭的景物用画笔缩小并表现在一个画面上,进而成为优美的绘画艺术作品。画面首先考虑了包括立意、取舍、主题、亮点、留白、比例、造势、明暗等多方因素,力求做到成竹在胸、主次分明、有呼有应、虚实相生、张合有度,整体上又有一定的”规律”可循。作品经过反复推敲、精心构思,把一个秩序混杂、凌乱不堪的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体悟常道、金丹正途、应世之学等三个方面分析了近代著名道教学者黄裳所著《道德经讲义》的诠释思想。通过气的概念和玄关一窍理论,将老子之常道落实到修炼丹道,言丹道又不离治世之道,这就是黄裳诠释《老子》的内在理路。这一诠释理路,既体现了道教老学解《老》的一贯传统,同时也反映出近代道教学者在诠释《老子》过程中所作的新的理论探索。  相似文献   

12.
《道德经》美学是在以“道”为美这一思想核心之上建构起来的一个美学体系。本体层次上的道在经验现象界则表现为“无”,即无言之美,无声之美,无色之美。以主体空诸一切的“无”去认识对象道的“无”所达到的最高境界是“妙”,因而,老子的这一美学体系包含了道为美、无为美、妙为美这三重内涵。老子美学揭示了审美的本质并开辟了人本主义美学的先河,具有很强的思想意义。  相似文献   

13.
老子<道德经>以自然和谐为中心,自然和谐是老子思维的出发点和归宿点.自然和谐的本原是大道,<道德经>之"道"是确立道学文化和谐体系的内核.老子述"道"的本原和谐在<道德经>中主要有:生成和谐、品质和谐、构造和谐、内涵和谐、功能和谐等方面,是构成老子和谐理论的内在基础和宇宙生命存在的主要方式.  相似文献   

14.
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思维能力,本文探讨了如何在教学活动中,结合哲学课的教学开展培养学生创造思维能力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拜读叶秀山先生的大作《哲学作为哲学》,写下十四条札记。一方面旗帜鲜明地拒斥形而上学,一方面尝试性提出“哲学作为学”的哲学观:哲学是以经验或超验理论为根据,以本原、本体、共性等为对象,以具有特定逻辑结构的概念为基本心理工具,系统又个性化地表述一定世界观的学;是哲学家在既有文化前提下,以与科学和社会生活的互动为诱因,以基本问题为动因,运用特定思维方式创建起来,并在不断变革范式和思维方式、逻辑手段的过程中发展变化着的。  相似文献   

16.
道是《老子》本体论中的核心概念,是《老子》对天下万物进行抽象之后对宇宙做出的哲理化解释。这一抽象过程经历了从天下万物到有、从有到无、又从无到道的过程。《老子》认为道是有与无的统一体,是生化万物的终极根源,但就其实质说,道是物质与精神的混合体。道是《老子》哲学的逻辑起点和理论基石,对它的研究不仅是理解《老子》本体论的关键,也是开启《老子》哲学体系大门的一把钥匙。  相似文献   

17.
<老子>一书文采天成,意趣深远;既可作为文学作品来欣赏,亦可当做哲学著作来解读.拟通过诠释和探讨<老子>书中"有"和"无"这一对重要哲学概念,来揭示其背后蕴藏的深层哲学内涵.  相似文献   

18.
<正>提起《道德经》,大家对它的名字应该不会陌生,但若问到是否读过此书,恐怕寥寥无几。在此,笔者跟同学们简要谈谈《道德经》的内容、特点及影响。《道德经》又称《老子》,为春秋时期的老子所撰。它是中国古典思想的基本经典之一,被华夏先辈誉为万经之王。古往今来,仅国内的各种《道德经》注解就不下千种,这在我国浩如烟海的古籍中极为罕见,这从侧面说明了《道德经》对国人的巨大影响。  相似文献   

19.
本文分析研究了以下四个哲学基本问题:1、哲学作为世界现,它的“世界”不是外部物理世界,而是语言中观念中的自足独立的意义世界;哲学不是后于具体科学的元科学,而是先于科学的人学、“源学”。2、“存在论”和“语言学”两大转向构成本世纪两大哲学革命;它们与其说是标新立异,毋宁说是浪子回头,回归哲学的最古老家园;3、存在和意识即有和无的关系问题之所以是哲学基本问题,是因为它们的关系是一个永恒的悖论,是因为它们的关系是比”是──不是”(知识论)、“应该──不应该”(伦理学)这些人类基本问题更古老的“存在论”(有──无)问题。4、哲学面临的最大的亦即最后的悖论是哲学只有消灭自身才能实现自身,哲学导致自身的终结乃是哲学原则贯彻得最成功的结果。  相似文献   

20.
《孙子兵法》流传2500多年仍光芒四射,在较大程度上得益于其特有的贵“知”重“计”崇“智”尚“谋”的思维哲学,表现出较为明显的以谋制胜、斗智重于斗力的思想倾向。这一思想倾向与思维哲学并非凭空产生,而是有着丰富而坚实的根基来源,有着较为严密完整的义理架构,具有系统性、辩证性、动态性、层级性、创新性、理智性与和合性的精神特质,能为我们提供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