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谚语概论     
一、谚语值得学习和研究毛主席说:“语言这东西,不是随便可以学好的,非下苦功不可。第一,要向人民群众学习语言。人民的语汇是很丰富的,生动活泼的,表现实际生活的。”在表现实际生活的人民语汇中,有着极其丰富的、凝聚了千百万年群众智慧的、活泼生动的谚语。学习谚语是向人民群众学习语言的一个不可忽视的方面。毛主席和鲁迅先生都曾大量地、恰到好处地使用过民间谚语和俗语。只要我们回想一下读过的毛主席著作,就会记起一连串有形象、有理趣  相似文献   

2.
马烽是在全国有影响的一位作家。他的作品朴实无华、平易亲切,特别是在那字里行间跳跃着的充满农民情趣和乐观向上精神的幽默,使他的作品具有一种特殊的艺术魅力。可以说,幽默是马烽小说艺术风格的重要内容。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善于运用极度夸张  相似文献   

3.
著名当代文学作家马烽曾经这样说过:“我们不仅要学习鲁迅的作品,而更重要地是通过这些作品,学习鲁迅先生那种爱憎分明,‘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坚定立场;学习他敢于冲破旧世界,敢于向黑暗势力进攻的英勇气魄;学习他光明磊落.严于‘解剖’自己,不断自我改造的精神;学习他辛勤写作,严肃认真的创新态度……总之,鲁迅先生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太多了。他留给了我们一笔宝贵的精神遗产!这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相似文献   

4.
汉语俗语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沉淀,是人民群众的智慧在语言中的凝练。作为体现民族风貌的语言单位,俗语一方面有力地激发了留学生学习汉语的兴趣,一方面也对中高级阶段的汉语学习造成了极大的困难。但是,当下对外汉语教材的编写普遍对俗语重视不够,大部分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对于俗语持回避或忽略态度,学习者自身也缺乏相应的学习策略。基于此,从教学层面对俗语进行研究很有必要。  相似文献   

5.
当今,关于俗语、成语、惯用语的定义仍颇为分歧,划界问题尚未解决;众多定型性的具体语句何所归属,往往莫衷一是;名实之间,又多扞格。这给语言运用、教学研究和词典的编纂等带来了不少麻烦。本文试图对这些术语的定义做些取舍与修正,从而明确它们的界限,划定它们的范围,以利研究与应用。一先说俗语。《新华词典》解释为:“群众中广泛流行的通俗而定型的语句”,这很  相似文献   

6.
毛泽东同志不仅是伟大的革命家、政治家、思想家,而且是杰出的文章家.他的文章融政论性和艺术性于一体,是现代文章的典范.毛泽东文章的成就是多方面的,在这里,我仅就其文章艺术特色的一个方面——语言,作一粗浅的探讨.一、优美的大众化语言大众化语言就是为广大人氏群众所习见习用、所接受的语言.大众化的语言虽秉自然之质,但并非所有的大众化语言都是美的,只有那些生动活泼、充满活力的大众化语言才是美的语言.毛泽东在革命斗争年代一直没有脱离人民群众,他善于学习并创造性地运用群众语言.他的文章语言下里巴人与阳春白雪共谐.既是大众化的,同时也是美的.他在论述研究带全局性的战争指导规律的重要性时,用一句俗语来帮助论证,“‘一着不慎,满盘皆输,……下棋如此.战争也是如此.”他在论述帮助犯错误的同志要采取治病救人的态度时这么说:“一个人发了阑尾炎,医生把阑尾割了,这个人就救出来了.任何犯错误的人,只要他不讳疾忌医,不固执错误.以至于达到不可救药的地步,而是老老实实,真正愿意医治、愿意改正,我们就要欢迎他,把他的毛病治好,使他变为一个好同  相似文献   

7.
毛泽东曾说过:“要向人民群众学习语言,”“要从外国语言中吸收我们需要的成分,”“还要学习古人语言中有生命的东西。”他的这些主张,除了体现在他的政论文章之中,也体现在他的诗词创作中。他运用现代语,创造新词语,改造旧词语,形成了自己的语言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8.
<正>俗话说:"书籍是人类知识的宝库"。对幼儿来说,书籍更是学习语言的重要载体。在幼儿教育中,幼儿的阅读活动是进行语言教育的最好方法。因为阅读可以帮助幼儿认识周围的很多事物,可以培养幼儿对儿童文学作品的兴趣和爱好。通  相似文献   

9.
民间文学的语言,是历代人民群众,在语言的长河中,精心淘洗出来的金子与珍珠,是历代劳动人民的思想和智慧的结晶。高尔基对于民间文学的语言,曾经给予高度的评价。他说:“语言艺术的开始在民间创作。”“您会在这些作品中看到惊人的丰富的想象、精确的比喻、朴素得迷人和优美得惊人的形容语。”  相似文献   

10.
马烽同志的《我的第一个上级》,是一篇脍炙人口的作品,不少学校都把它选入了补充教材或课外阅读文选。最近我们接到一些读者的来信,希望能了解这篇作品的写作经过。本刊特请马烽同志撰文谈谈有关写作这篇小说的情况,现全文刊载如下,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1.
<正>俗语是中华民族语言宝库中的璀灿明珠。它们来自劳动,源于生活,流行于民间。它们朴实又不失优美,生动又不失庄重,通俗又不失寓理.俗语是认识人生、求索世界的一部百科全书。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让俗语走进课堂,发挥俗语在课堂导学中的导趣、导疑、导思、导创作用,可以起到引趣、明理、增智、乐学的效果。  相似文献   

12.
汉字王国     
《小学语文》2010,(10):56-56,59
“吹牛皮”的来历俗语是由人民群众创造并在人民群众中广泛流行的定型的语句。俗语简练、通俗,形象、活泼,反映了人民群众的生活经验和愿望,在日常口语表达中,常能增强表达的效果。比如,“吹牛皮”,是我们经常听到、说到的一旬俗语,你知道它的来历吗?  相似文献   

13.
王媛 《考试周刊》2011,(40):76-77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浸润着某一文化背景下的人文传统色彩,同时也折射出特定文化背景下人们的思想价值观。语言学习和文化研究是相辅相成的,研究文化尤其需要研究该文化的语言和语言现象;学习语言,尤其深入学习研究语言就需要了解和研究该语言所植根的文化。俗语是语言当中出现的较为生动、通俗、形象的语言现象,英语和汉语当中的俗语可谓俯拾皆是。本文从分析英语俗语文化渊源来解析西方文化的一些基本内涵,同时也比较了英汉俗语所体现的中西文化差异,从一个微观的视角去领悟和分析语言的学习。  相似文献   

14.
莫言的作品立足故乡,其丰富的中国色彩,对于外国读者来说具有独特的异域风情。而承载这一切的中国符号由于其与西方文化的巨大差异性给译者带来一定的困难,特别是源语言中大量的俗语,如何在另一种语言中使其再生,成为译者及读者关注的焦点及难点。释意派理论强调以意义为中心,翻译活动为剥离语言物质外壳的能动活动。这一理论将俗语意义的传递变为可能。以释意派理论为指导,以《丰乳肥臀》法译本中俗语意义传递的过程及结果为切入点,探究翻译过程中对中国俗语处理的策略及得失。  相似文献   

15.
马烽是当代著名的优秀作家,也是当代著名的文艺活动家。他以小说和电影文学的创作,贡献于伟大的时代,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尊敬和热爱。同时,他又以讲话、谈创作体会以及为他人的作品作序等,发表了一系列卓有见地的文学主张,培养了一批年轻作家。最近,山西省希望出版社出版了他的文艺理论集《致初学写作者》,选编了他的三十四篇有关文学创作的论文。这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它不仅使初学写作的年轻朋友以及广大文艺工作者从中受到启迪和教益,而且对于整个社会主义文学的发展,也将产生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郭小川是我国当代优秀诗人。由于“四人帮”的迫害,正值盛年他便离开了人间,但是他所留下的诗作却丰富了我国当代文学宝库。袁枚在《随园诗话》中说:“诗有干无叶,是枯木也;有肉无骨是夏虫也,这里“干”“骨”指的是诗的思想内容,“叶”“肉”指的是诗的形式,也就是形象性、艺术性。这是一对矛盾,这对矛盾必须在作品  相似文献   

17.
高尔基在《和青年作家谈话》中指出:文学的第一个要素是语言。如果说,奇妙的情节是引导读者进入一部作品的手段,那么,准确、生动、优美的语言则是表达主题思想的媒介。人们在评价一个作家的才能时,又往往首先是针对他调遣和提炼语言的能力而言。可见,语言在文学中所占的显著地位。 曹禺先生为我国的戏剧文学宝库储存了一颗颗璀璨的珍珠,而他那精彩纷披的语言,更加不同凡响。现在,我想谈谈曹禺先生在使用语言方面的技巧,请同行们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18.
学习《海燕》,要着重理解以下两点。 (一)明确作品中各种事物的象征意义。高尔基说:“在象征下面,可以巧妙地把讽刺和大胆的语言掩盖起来,在象征中可以注入很大的思想内容。”《海燕》正体现了作者这意图。在作品中,海燕象征英勇无畏的无产阶级革命先驱者;海鸥、海鸭、企鹅象征俄国那些形形色色的不革命、假革命而惧怕革命的人们;壮阔无边的大海象征俄国广大的人民群众;乌云、雷电、狂风象征反动势力;  相似文献   

19.
诗歌,是文学的精灵,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最闪亮的一颗钻石,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绝大多数中国人(包括海外华人)真正的语言学习,除了喊"爸爸""妈妈"外,就是从读背古代诗歌开始的.像<静夜思>、<悯农>等诗歌,真正是二三岁小儿在刚学会说话时就都能背诵的作品.  相似文献   

20.
元曲是汉民族文化宝库中的瑰宝之一。选择适合儿童诵读、学习的元曲作品,架构生动有趣的元曲微课程,采用丰富多样的实施策略,让学生认识、了解和吸收祖国的元曲文化,培养他们对优秀元曲作品的亲切感、认同感,丰富语言感受力,促进语言发展,提升思维,涵养精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