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徐建新 《快乐阅读》2011,(16):121-122
一、教材分析对于教材,前面已经研究了汽化和液化、熔解和凝固,学习升华和凝华后,对物态变化知识才有较为全面的了解。因此,这一节教材是物态变化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教学的重点:对升华和凝华现象的认识,对规律的理解和应用,与  相似文献   

2.
随着新课程的进一步实施,校本教材的构建引起了教育工作者的热切关注、本刊特约浙江省宁波效实中学姜水根、杨榕楠、陈青华、杨继林四位老师,结合他们研究的"在高中进行文理贯通教育的校本选修课"课题,介绍该校文理贯通校本教材的构建,从本期起,本刊将在"校本教研"栏分专题相继刊出.欢迎广大读者、作者支持、参与这个栏目.  相似文献   

3.
校本教研从学校的实际出发,依托学校自身的资源优势和特色进行教育教学研究.校本教研促进了师生共同发展,但在校本教研中还存在"教学反思被动应付""同伴互助有形无实""专家引领令人尴尬"等问题.因此,在校本教研中应运用信息技术,构建新的网络教研模式;倡导开放研讨,构建新的校园研讨文化体系来解决校本教研中的问题,真正发挥校本教研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正为增强学科教研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深入开展学科教学常态研究,充分发挥教研员对教学工作的"研究、指导、引领、服务"作用,促进教师及教研员自身的专业成长,黑河市教育研究院从2013年3月末组织开展了教研员"跟踪式听评课"活动。2013年10月24日,我们听了黑河市第四中学刘海波老师执教的《温度》一课,此课为新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三章《物态变化》中的第一节。由于刘老师的精心  相似文献   

5.
为了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在市、区教研室的领导下,我校围绕构建“高效课堂”,积极开展校本教研,形成了以构建友善用脑情境下“三主六步531”课堂教学模式为中心的校本教研机制,并取得初步成效.现与大家共同分享、共同切磋、共同提高.  相似文献   

6.
学术的生命在于百家争鸣。我国教育界对校本教研与培训的相关探讨已经持续多年,置身当下的我们应当如何进一步推进这种探讨?汇集在这里的四篇笔谈文章,从理论辨析和个案分析结合的角度提供了一种新的尝试。《后现代主义和校本教研》从校本教研的实践反思中引出了对校本教研理论基础的思考,提出了值得研究的理论构建问题。《学校教学业务工作的反思与重构》进一步澄清了人们的思想认识,对校本教研的组织结构及其智能进行了新的审视和重构。《创新教育协作机制,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和《校本教研走向何方》则分别从教育行政和基层学校的角度对各自校本教研工作进行了深度思考和总结。我们把笔谈的四篇短文连同后面的三篇文章组成了一个专题,希望借此能引发教育界同人对校本教研与培训发展问题的更深入的思考。今后,本刊将继续关注这个问题的研究,欢迎来稿。  相似文献   

7.
随着课程改革的持续推进,校本教研受到教育领域的广泛关注。校本教研是为了学校的教育、教师的专业发展,促进师生共同进步而兴起。近几年在中小学中不断地走向常态化,学校知识管理构建要素之一是教师知识共享,建立平等交流合作机制,开展同伴互助下的有效知识共享,促使教研活动成为教师发展的内需。然而在校本教研的开展过程中教师"知识共享"方面存在着一些弊端,教师的知识共享动机弱、彼此信任度低、知识共享的方式单一,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校本教研的初衷。  相似文献   

8.
学术的生命在于百家争鸣。我国教育界对校本教研与培训的相关探讨已经持续多年,置身当下的我们应当如何进一步推进这种探讨?汇集在这里的四篇笔谈章,从理论辨析和个案分析结合的角度提供了一种新的尝试。《后现代主义和校本教研》从校本教研的实践反思中引出了对校本教研理论基础的思考,提出了值得研究的理论构建问题。《学校教学业务工作的反思与重构》进一步澄清了人们的思想认识,对校本教研的组织结构及其智能进行了新的审视和重构。《创新教育协作机制,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和《校本教研走向何方》则分别从教育行政和基层学校的角度对各自校本教研工作进行了深度思考和总结。我们把笔谈的四篇短连同后面的三篇章组成了一个专题,希望借此能引发教育界同人对校本教研与培训发展问题的更深入的思考。今后,本刊将继续关注这个问题的研究,欢迎来稿。[编按]  相似文献   

9.
正"熔化和凝固"作为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物态变化》一章的内容,一直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研究发现,系统清晰地阐明熔化和凝固的教学设计为数不多。有鉴于此,我们对这一节的教学设计进行了深入研究。一、当前教材存在问题分析通过对当前人教版、北师大版、苏科版、沪科版四种版本教材进行比较后发现,各个版本教材编写的教学思路大致相同。以人教版为例,首先引入  相似文献   

10.
<正>近年来,我们立足学校实际,坚持以人为本,创造性地开展教研工作,提出了"构建高效课堂"这一教研课题,使我区的课堂教学效果有了很大提高.结合本人的教研实践,浅谈一下如何进一步构建高效课堂的看法和认识.一、突出"五字",构建高效课堂1.课堂追求高效,教师备课必须突出"透"要想上好课,备课是关键,备课时教师必须吃透教材,吃透学情,在此基础上选择恰当的教法.吃透教材包括根据课程标准确定本节课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教材的重  相似文献   

11.
一、人人参与,共同确定研讨内容 本次校本教研充分地发挥个人主观能动性,备课组全体成员根据个人对教材的理解,共同讨论并确定了对数函数的概念教学的几个必须解决的问题和教材处理方式的话题,如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什么?本节课问题情境怎样创设?  相似文献   

12.
初步尝试,构建集体备课有效模式集体备课是校本教研的天窗.集体备课是校本教研中同伴互助的一种重要形式,它为教师提供了一个互相学习、分享经验的平台.课改伊始,我校遵循新课程的基本理念,针对校本教研散、乱、浮以及备课、上课两张皮的现状,确立了"改进集体备课方法,有效开展校本教研"的基本思路,反复实践,构建出了"钻研教材、个体初备,中心发言、集思广益,形成预案、二次备课,教后反思、理论提升"集体备课模式,从而有效促进了我校教科研工作向纵深发展.  相似文献   

13.
宋跃庆 《教师》2008,(4):65-66
教师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是校本教研的三个核心要素。网络环境下校本教研的模式构建以校本教研的三个核心要素为支架.利用远程学习环境的优势,构建新的校本教研模式,学校可以利用网络丰富的教育教学资源,打破时空限制,构建个体自主发展、群体共同发展、专家引领发展等模式,充分地进行网络交流和学习活动,为校本教研开辟新的舞台,促进自身专业更快发展。  相似文献   

14.
刘良文 《教师》2010,(3):119-119
根据新《课程标准》关于课程建设的指导思想和理念,语文学科的教材建设应该由国家统编教材、地区教材和校本教材共同构成,其中校本教材的开发建设是由各个学校的教师根据本校语文教学实际和学生的知识构成特点而编写。校本教材一方面与国家新一轮课改必修是有机统一的,它能够让学生学习更贴近实际的知识,开阔学生的视野,  相似文献   

15.
<正>"密度与社会生活"一课,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六章《质量和密度》第四节内容,本节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质量和密度的基础知识以后,进一步探讨密度与社会生活的联系,是前三节内容的延伸和拓展。学生在地理课程中关于季风的章节已经知道暖空气轻,冷空气重,并且通过《物态变化》一章中"常见温度计测温原理"的学习,对物体热胀冷缩的性质有了一定的认识,为本节的学习奠定了知识基础。但是大部分学生对密度没有丰富的  相似文献   

16.
福建省中小学名师名校长工作室专项课题《探索校本教研和"小片区管理"教研新模式》的课题组成员凝心聚力深入教学教研一线,先后指导并形成不同课型的上百个典型的教学案例。数学课题组认真贯彻《福建省初中数学教学与考试指导意见》,团结协作,经过反复实践论证,初步从学生"学"等方面的大视角提出了关注"六度"视角的数学教学设计方法及其评价要求,并初步形成对应校本教研的方式方法,力求构建数学不同课型的有效教学新模式、新方法,进一步构建数学的高效课堂。  相似文献   

17.
本期"本刊特稿"及封三,我们隆重推出浙江省海盐县"一体二翼"校本教研共同体的构建与实践专栏。几年来,浙江省海盐县教育局致力于校本教研、区域教研、网络教研三大共同体的构建,逐步建立起以校本教研为主体,以区域教研和网络教研为两翼的教研体系,有效促进了校本教研质量的提升。我们相信,浙江省海盐县教育局精心构建的这样一个富有激情、充满理想、凝聚智慧、放射活力、敞开胸怀的教研环境和教研机制,一定会对各地校本教研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从2005学年第一学期起,笔者所在学校发动全校语文教师开展“一课四练”特色教研活动,确立“一练教材、二练教法、三练学法、四练和谐”的校本教研模式。笔者在第一轮的教研过程中,四次执教义教版二年级下册《我们成功了》一课。在与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到了教材、教法、学法三者间的交叉与融合,尤其对语文教学内容有了更多的思考。  相似文献   

19.
教材按"双线并进"的形式编排:一条是宽泛的人文主线,一条是语文要素主线.教材将各种语文要素分成若干个"点",由浅入深、由易及难,分布在各单元的课文引导和习题中.不久前,笔者有幸参加了一次市级语文教研活动,研讨内容是六上第八单元的《少年闰土》 《好的故事》,四位教师呈现了四节精彩的课例.  相似文献   

20.
在苏科版教材8年级上册的第二章《物态变化》第二节《液化与汽化》中设计了一个很好的实验活动:模拟大自然中“雨”的形成。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