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三个故事     
《广东第二课堂》2009,(4):46-46
一个年轻人拜访一位大师,向他请教为人处世之道,大师给他讲了三个故事. 第一个故事:从前有两个强壮的青年,一拙,一巧.两人奉命在同一块地上各自挖井找水,很快两人都挖了两米深,但丝毫没有水的迹象.拙者继续在原地深挖,而巧者则换了个地方作新的尝试.终于拙者通过不懈的努力找到了汩汩的源泉,而巧者虽然不断地更换地点,终究还是一无所获.  相似文献   

2.
成功的法则     
一个年轻人去拜访一位大师,向他请教成功之道,大师给他讲了三个故事。第一个故事:从前有两个强壮的青年,一拙,一巧。两人奉命在同一块地上各自挖井找水,很快两人都挖了两米深,但丝毫没有水的迹象。拙者继续在原地深挖,而巧者则换了  相似文献   

3.
一个年轻人去拜访一位大师,向他请教为人处世之道,大师给他讲了三个故事。第一个故事:从前有两个强壮的青年,一拙,一巧。两人奉命在同一块地上各自挖井找水,很快两人都挖了两米深,但丝毫没有水的迹象。拙者继续在原地深挖,而巧者则换了个地方作新的尝试。  相似文献   

4.
拙巧之间     
<正>一个年轻人去拜访一位大师,向他请教为人处世之道,大师给他讲了三个故事。第一个故事:有两个青年,一拙,一巧,两人同时到一个水塘钓鱼。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两个人均无收获。这时拙者仍然坚守在原地,保持着原有的姿势,使用着同样的方法,而巧者则不停地变换着钓鱼的地点,不断试验新的方法,甚至更换了钓具。如此这般,一天下来,拙者收获颇丰,而巧  相似文献   

5.
人世多途     
一个年轻人去拜访一位大师,向他请教为人处世之道,大师给他讲了三个故事。第一个故事:有两个强壮的青年,一拙,一巧。两人奉命在同一块地上各自挖井找水,很快两人都挖了两米深,但丝毫没有水的迹象。拙者继续在原地深挖,而巧者则换了个地方作新的尝试。终于拙者通过不懈的努力找到了汩汩的源泉,而不断更换地点的巧者却一无所获。年轻人听罢,若有所悟地点点头:"我明白了,做人就应该持之以  相似文献   

6.
做人的方法     
一个年轻人去拜访一位大师,向他请教做人之道,大师笑了笑,给他讲了两个故事。从前有两个强壮的青年,一拙、一巧。两人奉命在同一块土地上各自挖井取水。很快两人都挖了两米多深,但丝毫没有出水的迹象。拙者继续在原地深挖,而巧者则换了个地方作新的尝试。如此这般。两人工作了很久,终于,拙者通过不懈的努力,找到了汩汩的泉源,而巧者因为盲目地不断更换地点,终究一无所获。  相似文献   

7.
垂钓与人生     
一个年轻人去拜访一位大师,向他请教为人处世之道,大师给他讲了三个故事。第一个故事:有一拙一巧两个青年,同时到水塘钓鱼。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两个人均毫无收获。这时,拙者仍然坚守在原地,保持着原有的姿势,使用着同样的方法,而巧者则不停地变换着钓鱼的地点,不断试验新的方法,甚至更换了钓具。如此这番,一天下来,拙者收获颇丰,巧者一无所获。年轻人听罢,若有所悟地点点头:“我明白了,为人处事不应该朝三暮四、蜻蜓点水,否则终将一事无成。”大师只是笑笑,讲了第二个故事:还是这两个人,巧者在经过数次尝试后,终于找到了一个最佳位置,选择…  相似文献   

8.
垂钓与人生     
一个年轻人去拜访一位大师,向他请教为人处世之道,大师给他讲了三个故事。 第一个故事:一拙一巧两个青年同时到水塘钓鱼。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两个人均无收获。这时,拙者仍然坚守在原地,保持着原有的姿势,使用同样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人生准则     
一个年轻人去拜访一位大师,向他请教为人处世之道,大师给他讲了三个故事。第一个故事:有两个强壮的年轻人,一拙一巧,奉命在同一块地上各自挖井找水,很  相似文献   

10.
成语是熟语的一种,也叫现成话,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结合得很紧的词组合成的固定短语,作用相当于一个词。 成语的来源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是从书本上传下来的。其一,古代诗文词句的节录或节缩。如“中庸之道”出自《论语·雍也》:“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风清弊绝”出自宋·周敦颐《拙赋》:“巧者言,拙者默;巧者劳,拙者逸;巧者贼,拙者德;巧者凶,拙者吉。呜呼,天下拙,刑政彻,上安下顺,风清弊绝。”其二,历史的故事。如“退避三舍”是《左传·僖公二十八年》:“退三舍避之”的故事。“破釜沉舟”是《史记·项羽本纪》记载的“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的故事。其三,寓言故事。如“滥竽充数”出自《韩非·内储说上》、“守株待兔”出自《韩非·五蠹》。另一方面是从口  相似文献   

11.
正"巧"与"拙",涉及的是审美范畴的问题。对于书法的审美,正如每个人在不同的时间、阶段、地点,对于美所持的标准会有差异一样。"巧"是相对于"拙"来讲的。看待巧的问题,应该从两个角度切入:第一,从技术层面上讲。清刘熙载在《艺概·书概》中讲道:"学书者始由不工求工,继由工求不工。不工者,工之极也。"《庄  相似文献   

12.
说话能力与民族素质王元运一个人要在社会上较好地生存,必需通过说话进行交际。说话能力体现了人才素质,而人才素质又必然影响到整个民族素质。大家可以看看《周总理巧答美国记者》和冯玉祥将军《针锋相对舌战洋人》这两则小故事(见《语文故事》一书),它有力他说明说...  相似文献   

13.
名人故事     
乌云与青蛙俄国著名寓言大师克雷洛夫身材高高胖胖,面色黝黑,外形十分引人注目。一天,两个游手好闲的人在路上遇到克雷洛夫,其中一个想挖苦克雷洛夫,便指着他对另一个人说:“你看,乌云来了。”克雷洛夫听了,幽默地接道:“怪不得青蛙开始叫了。”名人故事$靖江市一中初二(6)班@苏铮  相似文献   

14.
人世多途     
云弓 《课外阅读》2009,(23):23-23
一个年轻人去拜访一位大师,向他请教为人处世之道,大师给他讲了三个故事。  相似文献   

15.
人生准则     
云弓 《广西教育》2007,(10C):19-19
一个年轻人去拜访一位大师,向他请教为人处世之描.大师给他讲了三个故事。  相似文献   

16.
《家教世界》2013,(11):48
"打破沙锅问到底"语出宋代黄庭坚《拙轩颂》:"觅巧了不可得,拙从何来?打破沙盆一问,狂子因此眼开,弄巧成拙,为蛇画足,何况头上安头,屋下安屋。毕竟巧者有余,拙者不足。"其原意本来是"打破沙锅璺到底","璺"就是沙锅上的裂纹,沙锅即泥烧制成的锅,多为人们用作熬制中药或冬季煲汤的器具,这种锅稍不小心极易破碎,而且一碎就会一裂到底。  相似文献   

17.
幼女词     
幼女才六岁,未知巧与拙②向③夜在堂④前学人拜新月。●●●诗情回味这首诗的巧妙之处在于,诗人通过小女孩儿学人拜月这一生活中的典型细节、精彩画面,惟妙惟肖地刻画了一个天真幼稚的“小大人”形象,让人忍俊不禁。读完诗,我们仿佛目睹了那位年仅6岁的小女孩儿模仿大姐姐们拜月乞巧的动人场面。●为你解疑①犤施肩吾犦中唐诗人。字希圣,号东斋,今浙江桐庐西北人。《全唐诗》存有他的诗一卷。②这句是说,还不懂得什么是“巧”(灵巧)、什么是“拙”(笨,不灵巧)。③犤向犦将近,接近。④犤堂犦正屋。●●相关知识这首诗涉及我国…  相似文献   

18.
一般说来,教学语言有四个境界。即基本界、成熟界、自然界和自由界。语言表达主要有四个层次:拙、通、巧和朴。就目前的中学语文教学而言,中学生的书面语能力主要是在拙与通的层次,少数达到巧的层次。素质教育,培养创新精神关键是教师要有高素质和创新精神,要学生写作由拙到通,由通到巧。语文学科的特殊性就在于它的实践性和包容性,因此语文教学语言要十分丰富和个性化。  相似文献   

19.
教育的底线     
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位精通禅学和武学的大师隐于山林,一群人千里迢迢去寻他,想求得点化。他们到达深山的时候发现大师正在挑水,而且两只桶里的水都没有装满。大家为此疑惑不解——大师很有武术修为,为什么不将桶里的水盛满呢?大师微微一笑,语带禅机地说:"挑水之道并不在于挑得多,而在于挑得够用就好。  相似文献   

20.
艺术创作需要借鉴需要触发,然而借鉴有借鉴的艺术,艺术的借鉴不是抄袭不是翻版不是打乱再编,而应该是同工而异曲,相反而相成,应该是另辟蹊径柳暗花明又一村,歌词创作亦然。现今词坛的借鉴,巧拙均有。巧借可嘉,拙借就让人倒胃了。梁国华《走不出这片土地》是乡土题材的上乘之作,在《词刊》91年2期发表后,谱曲者甚众,仅发表的就不下四首”词为:“曾想走出这片土地/是那弯弯的乡路拴住了你/那火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