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国际数学教育委员会曾指明,"在数学课堂里更多地进行没有固定答案的问题研讨,也许将会使更多的学生体验到科学赋予该学科的美感。"其中"没有固定答案的问题"即是数学教学中通常提及的开放题。日本学者泽田利夫说过,一道具有多种答案或者不确定答案的开放题型重点不是让学生寻求最终的答案,而是要让学生培养出寻找答案的创造性思维和态度。  相似文献   

2.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问题是数学的灵魂,问题是学生思维的中心,因此,在数学教学过程中为学生设置充满了探索与挑战性的问题,让学生能够在问题中进行观察、推断,继而进行模拟实践,这样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产生对数学的兴趣,还可以让学生在问题中实现独立思考,与学生展开讨论的同时形成自己的见解,从而培养学生学会质疑与探索,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3.
伍蜀雄 《学子》2013,(12):49
兴趣是学生数学学习的动力,这是大多数教师都认可的事实,但是要真正落实到学生身上,总是觉得千难万难,教师觉得苦恼,学生困惑。尤其是在农村中学或偏远地方的中学,教师在面对数学底子薄的学生,不知该如何教学,若继续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以教师主讲为主,学生听和思考为辅,那么学生会听的昏昏欲睡,就算是能跟上教师讲解的学生,只不过多一个教师的模仿者,没有自己的思路,对于大多数学生就会产生上课能听懂,下课不会做题,没有自己的解题思路,而少部分学生会放弃对数学的学习。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问题?究其原因是违背了新课标的精神,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不够,引导学生主动性学习不强,没有让学生参与课堂教学,乏缺学生团结协作和动手能力的培养,不注重学生每个个体培养,只偏重数学基础好的学生培养。要关注每一个学生学习  相似文献   

4.
正由于偏重知识传授,在数学常态课堂上教与学的互动表现为"单车道"——只注重教而不注重学生的学。具体表现为教师在数学课堂上图省力,没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去思考讨论、动手操作、合作探究,就匆匆给出数学答案,或让少数脑筋转的快的学生回答;这样大部分学生的思维是被老师和那一小部分学生牵着走,答案往往唯一,大部分学生没有自己的思考过程,课堂也就显得呆板。在这样的课堂下,学生学的只是表面知识,无法扎实掌握,更重要的是学生没有参与体验过,不能形成自己的数学思路;教师自己也不可能改变、丰  相似文献   

5.
科学探究就是一种在老师的诱导下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疑问的学习方法,它必然会引起学生渴求知识答案的迫切心情和继续学习的动机,所以我们在探究教学当中也应当提出一些没有标准答案的问题,而有些答案可能需要学生用一生去寻索,以激发他们的探究欲望.下面是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善于发现并提出科学问题进行科学探究的几点做法和体会.  相似文献   

6.
课堂教学作为师生活动的中心环节和基本的组织形式,是学生获取知识、锻炼能力和提高各种技能的主要途径。那么,掌握构建优质高效课堂的方法是每位数学教师理应思考、探索的主要课题,在具体教学中,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办法既没有现成的答案,也没有固定的模式。总的来说,首先要找准问题的症结所在,这样才能做到有的放矢,这是实现高效课堂的前提。1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数学因其本身的特殊性,让不少学生觉得它抽象难懂。要使学生产生学习动力,  相似文献   

7.
<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既是现代教育的出发点及归宿,又是小学数学教学改革的方向。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努力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积极营造一个主动发展、主动探究的氛围,实现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目标。一、创新的重要作用创新是民族进步的阶梯,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动力所在。创造性思维是创造的核心动力,它指人们在实践学习生活中,根据自己的目的表现出来的积极主动的、独自创造的、具有新的特点的思维方式,它开拓人类认识的新阶段,形成新的思维活动。在数学教育中,老师不但要让学生知道问题的答案,而且要让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形成进行创造性思维的能力。二、通过提出启发性的问题,在无形中对小学生进行创造  相似文献   

8.
在初中数学课堂中应用探究性学习形式,是创新教学方式的巨大进步。探究性学习是通过老师的引导,让学生自己找寻问题、探究问题、寻找答案,更看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主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这是提高初中数学教学质量的一种重要方式。  相似文献   

9.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学生质疑问难,从有疑到无疑,再产生新疑,是不断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发展学生主动学习能力,培养创新意识的有效方法。可见,在数学活动中,教师以问题为中心来组织和展开教学,引导学生提问题,并让他们自己学着解决问题,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小学教育是为了让学生茁壮成长,在小学数学课堂上,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是重中之重。小学科目以语、数、英三门为主科,在数学学习中,需要格外注意学生的学习情绪。除去课堂上的知识积累,在课下也应当注意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家长和老师应该多让学生独立完成任务,让学生主动去学习。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老师应当为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而努力,针对数学教学中的个别问题进行了简单总结。  相似文献   

11.
探究是数学的生命线,没有探究,便没有数学的发展。数学新课程改革积极倡导探究,让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理解数学的本质,进而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但是在教学中,教师往往习惯于自己"唱独角戏",很少有学生参与教学的过程。贯彻新课改理念,就要真正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合作、探究、交流等多种方式,给传统的教学注入创新的元素,点燃学生的激情,培养学生们的兴趣,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让学生在尝试中感悟,在体验中收获,以发展数学思维和能力。一、问题引领,在探索研究中激发兴趣。数学家乔治·多利亚说:"问题是数学的  相似文献   

12.
案例中,张老师为了使这个学生的自尊心不受到伤害,自己造出了一个公式,硬是让那个答案成为合理的,这种对学生怪异思维的迎合行为恐怕有点过头。不论小A的答案究竟是胡乱说的还是通过某些方法得到的,教师都应该给他一定的空间自己去探索,对这个答案给出合理的解释。即使给不出解释,那么这个探索的过程对学生而言也是会有所收获的。假如  相似文献   

13.
顾惠娟 《中国教师》2008,(22):38-39
<正>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好多学生在碰到问题时会产生无从着手的困境,他们经常要么瞎蒙,要么胡乱写一个答案等待老师订正。事实上老师也明白,自己一讲学生就会懂,这只是学生能够解决问题  相似文献   

14.
数学老师在重视学生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培养的同时,自己还要充分研析教材,优化教学方法,才能获得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小学数学学习过程,是老师和学生互动的过程。小学数学的学习过程中,是纯粹授给学生单一的的知识,还是把学生放到一定的情景状态当中,让学生有机会自己  相似文献   

15.
正进入高三,英语习题量日益加大,老师与学生大量的时间花费在讲与做练习题上。有些老师逐题仔细地讲解,采用注入式教学方法,满堂灌。有些老师认为习题课没有上课文和语法课那么重要,于是蜻蜓点水式地对一下答案,或将答案写在黑板上,让学生自己核对……我认为高三习题课应设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尽力增大课堂容量,让学生在用中学,在学中用。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养成自觉学习的良好习惯。  相似文献   

16.
初中数学作为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数学兴趣的一门课程,在初中数学的教学过程中开展探究性的学习对于学生而言能够养成良好的数学素养,同时还能够让学生能够不断地提升对于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积极性.初中数学的探究性的学习就是指,学生在数学这个学科领域当中通过自己的现实生活情景中选取某一个角度来进行数学式的思维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通过发现问题、质疑问题、调查研究以及和同学、老师之间的分析探讨,来解决数学学习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这样的话就能够让学生掌握住数学知识,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掌握更好的数学学习的路径.  相似文献   

17.
当前,很多老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发现教学效率低,这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老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忽视了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怎样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能力,让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是当前老师们必须探讨的一个问题。基于此,本文结合自己的实际经验,简要叙述了小学数学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几种方法。  相似文献   

18.
许多课堂上的实例都可以反映出学生的前概念在科学课教学中的作用。例如一位老师上公开课,没有提前与学生见面,认为凭借自己多年教学经验,只要提前几分钟与学生见面,就能与学生建立起有效的沟通,有能力把握住课堂上的节奏。在上课时,这位老师无论提出什么问题,学生都能很快回答出答案;让学生对某探究问题进行预测时,学生都能十分准确地预测正确的答案,老师在课堂上始终无法有效引导学生探究。  相似文献   

19.
长期以来,教师形成教一门专一门的单科定势,问题由老师提出,过程由老师代替,答案有老师做出.学生只能被动地读别人编好的书,学别人总结好的经验,模仿别人设计好的逻辑.致使学生学地乏味,没有兴趣,没有自己的体验,没有自己构造的逻辑.教师把自己当成三尺讲台的“霸主”,有着不可动摇的“知识权威”,这种专制思想极大打击和压制了学生的个性和情感.如果少一些不准,多一些允许,让学生自由地呼吸,让他们敢于质疑,敢于提出不同的意见和想法,  相似文献   

20.
在阅读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是也容易出现差生难跟上,难后续等问题。因此,笔者对此进行了探索,总结出培养学生学习习惯的五个问题。一、边读边查的习惯为了让学生养成这个习惯,要求学生在查工具书理解词义时要说出理解的过程;学生阅读时遇到疑难问题,教师也不应立即告诉学生答案,而是启发学生自己查阅有关的读物,思考答案。学生通过自己积极的努力,一旦找到答案,就会品尝到学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