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杨正毛 《新闻世界》2013,(10):16-17
地方党报所掌握的经济新闻素材有限,难免会陷入无米之炊的境地。如何从有限的新闻资源中拎取出有价值的经济报道?笔者认为,只要记者用心,能够吃透政策,善于从调研中、在基层采访中发现经济热点,抓一些“活鱼”,就能写出高质量的稿件。  相似文献   

2.
3.
艺术来源于生活,但生活并不就是艺术,要把生活素材变成文艺作品,还需加工创作. 怎样把生活素材变成小小说呢?先讲一段生活中我亲身经历的一件小事.一次我进城去看望一位同事,在回学校的公共汽车上,掏钱买车票时,发现钱包里仅有四分钱(出门时换了一件衣服,有几块钱留在那件衣服的口袋里了),从几个口袋里掏来掏去也凑不够买票需用的一角一分.我急得满头大汗,从车尾挤到车头,想找一位熟人,恰恰这天在车上没见到一个熟人.快下车了,我又掏出钱包,里里外外翻了一遍,我多么希望冒出几分钱来啊!可是没有,仅有四分钱和几张八分的邮票.这时我只好央求乘务员道:“同志,我忘记带钱了,这里只有四分钱和一张八分的邮票,就请代买一张一毛一的车票吧.”女乘务员笑了笑:“我们不收邮票,你就买一张四分的车票吧.下次出门要带足钱.”我尴尬地下了车.  相似文献   

4.
消息,是新闻报道中最常用的体,它要求作以最精炼的字、最明快的语言、最快捷的速度向读传送最新的信息。为了把消息写得有鲜昧、美昧和趣味,一些经验丰富的记或通讯员总是千方百计在素材的提炼上下功夫,努力从寻常的素材中榨出“油”来。  相似文献   

5.
抒情散文中的一幅幅小景,就是一幅幅生活小画,有风光的,有高楼之下的,有马路边上的.有工地上的,有菜田里的,有小河旁的,有家庭的,有人物的,还有动物的……。这些生活小景,一旦与散文作者的情感相融合,它就富有了艺术趣味。可见生活小景在散文中是举足轻重的,有了这些小景,才有了抒情散文之情,作者才能有情可抒。读罢刘北汜《雪霁集》(宁夏人民出版社出版),掩卷回味,有一个想法久久萦绕我心头:散  相似文献   

6.
编辑后的见报稿: 毛主席视察黄楼村 1958年8月8日下午,4辆汽车驶进了位于河南商丘县道口乡黄楼村的乡委会大院里。迎接的同志还没有赶到,我们敬爱的领袖毛主席已经下车了。河南省委书记史向生、商丘地委书记任秀锋、商丘县委书记刘学勤等同志陪同毛主席走进了办公室。 休息片刻,县委刘书记问:“主席想看啥?”毛主席说:“先看农业。”于是大家陪同毛主席向农田走去。 毛主席对全国的农业生产特别关心,这次到豫东是专门来视察秋田管理的,所以对各种试验田看得非常仔细。 刚到红芋地地头,道口乡党委书记徐家麟同志走过来,经…  相似文献   

7.
乐活是一种简单的生活方式,不必大张旗鼓,要加入乐活族,就先从日常生活的实践开始!根据Lohas.com的定义.乐活有五个确切的面向:永续经济、另类医疗、健康生活、个人自我成长以及生态保育。  相似文献   

8.
县市报由于受区域的局限,新闻源头较为狭窄,记者时常为写不出读者喜闻乐见的新闻而苦恼。的确,在我们身边,不可能每天都有被称之为好新闻的事件发生,但好新闻又客观地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这也是事实。关键是记者要注意从日常生活中发现、挖掘新闻。  相似文献   

9.
今年六月份以来,我们两个财经记者,采取合作方式,先后写了八篇有关市场问题的报道,同时还组织了一些通讯员来稿。这些稿件除了刊登在新民晚报上外,新华总社也发了通稿或者专稿。从采写过程中,我们对当前如何做好财经报道和扩大报道面有一些初步的体会。我们感到,在当前的商业报道工作中,摆在记者面前的一个新的课题是:积极扩大报道面,更好更全面地  相似文献   

10.
我从1978年考入大学中文系起,就学写文章,可是连续写了五年,寄了几百次稿子,结果连一个字也未发表过。直到1983年,我在西藏山南地区工作期间,偶尔听一位学生家长说,国家运往西藏的一些名牌自行车,有不少又被人带回了内地,给国家造成很大损失。当晚,我的头脑里老是想着这事,于是在半夜里信手写了一篇短文:《希望尽快改变进藏物资倒流的状况》。一个多月以后,《人民曰报》在《读者来信》版上发表了,并被放在“紧急呼吁”栏。我似乎受了启发,不久又写了《在西藏推行太阳灶势在必行》的短文,又被《人民日报》发表在《读者来信》版。看着自己的文章竟被《人民日报》采用,就好象一个从未坐过汽车的人,一下子坐上了飞机似的,喜不自禁。我身边的藏族老师们也纷纷称赞我说出了他们的心里话。这时,我回想起自己写过的数十万字废稿,那些稿子不知花了我多少心血,而这两篇稿子连草稿也没打呀!我从中悟出,写文章必须从生活出发,做生活的有心人。否则,一味凭自己主观意念来  相似文献   

11.
新闻要真实、客观地反映这个伟大变革的时代,必须运用富有时代气息的语言。然而,在如今一些报纸上.老话、套话。甚至发了“霉”的词句充斥其间。而陈旧的言词,犹如新鲜水果装进了破旧的筐子里,首先给人不新鲜的感觉。为准确地反映多姿多彩、不断变化的客观事物.增强新闻的可读性,我们的新闻语言必须富有动感,新鲜活泼。而要提高新闻语言的鲜活度,需从以下几个方面广泛吸起语言营养。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空军报》“基层在线”专版中的《热线点击》栏目颇受基层官兵欢迎。2005年,该栏目获第十五届中国新闻奖暨全国副刊年赛栏目一等奖,该专版也获得版面二等奖。“聚焦连队话传统”系列微型调查中的《我帮厨,我快乐》一稿,在读者中产生了强烈反响。这篇稿件的编辑过程说明:只有深入部队基层生活,才能提取出深受基层官兵欢迎的新闻主题。  相似文献   

13.
我是一名长期在基层工作的业余通讯员,写稿30年,每年都有百余篇稿件被采用,不少稿件被评为优秀稿件。1990年1至10月份,我写的稿件不仅有140多篇被采用,还有8篇先后在《新华日报》、《父母必读》杂志、全国24家电台联办节目、《经济新闻报》、市电台等新闻单位举办的有奖征文活动中获奖。此外,我还发表了思想政治工作和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方面的论文和成果7篇。  相似文献   

14.
我是86年7月从萤石矿调到县广播站工作的,在这以前,从未写过新闻,因此,很长一段时间觉得没有什么可写。后来,在编辑室其他同志的帮助下,我一方面处处留心生活,观察、感觉生活中的变化,另一方面从自己的生活积累中寻找新闻的触发点,收到了一定的  相似文献   

15.
最近,本刊邀请北京几个报社的编辑记者同志,座谈了在新闻工作中如何学习运用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的问题。这里,发表了几位同志在这次座谈会上的发言。参加这次座谈会的,大多是各报的较为年轻的编辑、记者,他们分别谈了自己在新闻工作实践中,如何活学活用毛泽东思想、唯物辩证法的亲身体会和经验。这些发言各有特点:有的同志谈到如何克服新闻报道的一般化的问题,开始摸到一些新闻报道一般化与形而上学思想方法的具体联系。有的同志谈到如何学习在采访中具体分析具体事物,进一步发掘了新闻采访中一般和个别的关系问题。有的同志谈了在编辑工作中怎样分析矛盾以及怎样克服形而上学和烦琐哲学。这些发言都程度不同地涉及了新闻业务工作中的一些重要哲学问题,对我们很有启示。我们十分欢迎有更多的同志给我们写文章,谈谈自己活学活用毛泽东思想的经验和体会。通过互相交流,互相促进,以不断地提高我们新闻工作的思想理论水平。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武义电台围绕山区农民脱贫致富题材,曾先后采写播出多篇报道,在全县引起较大反响,有的报道在省、市广播电视新闻评比中获奖。关于扶贫系列报道之所以比较成功,我们的体会是:要善于感受、捕捉和体现素材所蕴含的新意。  相似文献   

17.
从审美角度谈新闻素材的选择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系陈堂发新闻作品作为反映和记录短时距的社会生活的一种手段,作为一种精神产品,需要注重外在美和内在美的和谐统一。就内在美的尺度而言,主要体现为对原始新闻素材的选择。这种美的品质力求忙中求美,杂中求美,简中求美...  相似文献   

18.
在基层从事了十几年的播音员,带着稳稳扎实的工作经历实践着三贴近,播音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如同所有的艺术门类一样,都有着浓浓的生活基础,如何在浮躁的社会中,把播音艺术的心深深埋在百姓心中,才是真正值得所有播音员思考的命题,作者结合亲历的工作实际,谈感受、谈感悟,用不同的视角放射出播音艺术的无穷魅力!  相似文献   

19.
“三贴近”原则,不仅是新时期新闻工作者必须努力遵循的报道原则,同时也是我们做好新闻评论工作必须把握的行动指南和工作方法。新闻评论作为报纸宣传的旗帜,它的取材、选题始终离不开火热的生活,离不开人民群众的实践。只有深入生活、深入群众,从人民群众改革和建设的实  相似文献   

20.
许多同行经常感慨:做了多年记者,写的稿子不少,但较高层次的获奖作品却没有。有的人甚至有过这样的遗憾:某某事当时自己也知道,但觉着没啥意思就没当回事,可某人写了却获了大奖。做记者能不能写出好新闻,其中的因素很多,全面认识自己所报道的领域,准确把握全省、全国乃至于全球的经济社会大局和发展趋势,则是其中一个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