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列斐伏尔的《空间的生产》一书是当代关于空间问题的最为重要的著作之一。他提出一种独特的社会空间理论,用社会和历史来解读空间,又用空间来解读社会和历史,并使用“空间实践——空间的表征——表征的空间”的“回溯式进步”来强调社会——历史——空间三者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这是对于西方传统认识论的反叛,又是对于马克思辩证法的空间化尝试,也是列斐伏尔自己理论发展一脉相承的产物,将自己的理论指向于“空间革命”——重建一个差异性的空间。  相似文献   

2.
列斐伏尔的空间生产理论及其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马克思主义、先锋派艺术实践与战后法国的城市化进程等因素合力作用下,列斐伏尔转向了空间研究,围绕空间的本质、空间的生产和空间的再生产等对空间生产理论展开论述。受其影响,卡斯特、索亚、哈维和佐京等从城市社会学、地理学与文化研究等学科实现了空间生产理论的再生产。  相似文献   

3.
列斐伏尔认为,伴随着资本和技术理性裹挟着消费意识形态进入日常生活实践领域,现代性的各种征兆激越地凸现出来,尤其是表征为一个"消费受控的官僚社会"、甚或一个"无意识的恐怖主义社会",结果导致主体性缺失进而被殖民化。身为西方马克思主义者的列斐伏尔坚守人道主义的救赎立场来寻求"改变世界"的可能性,通过空间和时间两个维度针砭日常生活的沦陷现状,祭出诗性化的"文化革命"和"身体反抗"两大利器来否定和超越异化,力图恢复日常生活的本真性,从而实现对"总体人"的回归与解放。  相似文献   

4.
5.
列斐伏尔的空间理论在当代学界获得高度关注,也在一些实践活动中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但是如何理解其空间理论,依然聚讼纷纭。其中,空间和语言的关系是其空间理论的关键之一。空间和语言的关系研究在语言学和语言哲学、空间哲学以及有关空间的经验科学比如建筑学中获得颇多进展。在列斐伏尔的视野中,空间和语言的关系非常紧密,语言不能离开空间,空间也不能离开语言,不能夸大语言或者夸大空间,而需要从社会生产作为空间和语言的中介,从空间、活动和语言三者互动的角度去理解空间三元辩证法,即空间实践、空间表象和表征性空间的辩证关系。  相似文献   

6.
亨利·列斐伏尔对日常生活进行性别研究,认为女性对日常生活无奈而又热爱,日常生活最沉重地压迫妇女,变革日常生活才能实现性别平等。列斐伏尔认为空间具有性别特征,女性处于空间的边缘状态,空间规划中应多考虑性别空间的差异性,让空间更加多元化和人性化。  相似文献   

7.
8.
在整合以往空间理论的基础上,列斐伏尔的“空间生产”理论将空间理解为社会关系的综合和生产活动的结果。该理论推动了学术研究的空间化转向。在城市发展史上,城市更新是一个现代事件。随着城市更新实践的不断推进,列斐伏尔“空间生产”理论的价值日益凸显。从表面上看,城市更新是物理空间的改造;但从本质上看,城市更新是一种复杂的空间生产活动。在资本增值逻辑的支配下,空间生产具有同质化、碎片化和等级化等价值危机。为了避免这种危机,其解决途径就是打破资本增值的单一逻辑,谋求空间生产的差异化。  相似文献   

9.
什么是现代性?现代性问题是什么?如何解决现代性问题?西方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列斐伏尔在其著名的《现代性导论》一书中为我们提供了以下回答:(1)“现代性不是本质,而是一种情境”。(2)“现代性起源于(马克思式的)总体性革命理想的失败”。(3)“现代性是对总体性革命的拙劣模仿与替代”。(4)总体性革命的不断失败导致了现代性不断发展与日常生活的不断危机,这反而使得总体性革命变得越来越成为迫切需要。(5)总体性革命不再可能发生于经典哲学意义上的历史必然性统一性过程中,但可以在日常生活的艺术化瞬间中成为可能。虽然列斐伏尔错误地否定了马克思现代性政治革命概念的经典意义,但对我们理解中国现代性问题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黎庶乐 《教学与研究》2022,(11):132-139
空间与资本的内在关系一直是学界探讨列斐伏尔与马克思的空间思想的重要切入点。以往的研究过分侧重于从马克思到列斐伏尔的空间思想做同质性研究,而在一定程度上遮蔽了两者之间的异质性。从异质性研究视角出发,揭示列斐伏尔与马克思的空间思想的生成逻辑,进而梳理出两者的思想脉络和理论图景,不难发现,马克思思想体系蕴藏了丰富而厚实的现代空间思想资源。然而要界定两者的同质性与异质性,就必须回到列斐伏尔空间生产理论的逻辑前提与特定内涵中,进而阐明空间生产理论与马克思空间思想的界分。由此,依据空间生产理论的特定内涵,揭示两者至少在空间的话语形态、建构形式和权力架构三个方面存在着比较明显的异质性,进而呈现一种不同于同质性研究的异质性空间话语。  相似文献   

11.
列斐伏尔的生态批判思想源于马克思“人化自然”。列斐伏尔认为,资本主义空间生产以物质为载体并通过物化的形式将自身嵌入自然界之中,人为地制造了人与自然难以愈合的尖锐矛盾。为解决资本主义空间生产带来的种种生态问题,列斐伏尔主张以总体性生态观建构一种生态化空间生产,变革非生态的空间生产方式,以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最终实现人类的永续发展。列斐伏尔空间生产理论批判了资本主义空间生产给人与自然关系造成的生态困扰,探索了空间生产的生态化发展道路。列斐伏尔的空间生产理论所彰显的生态文明意识,对当代中国建设生态化城市空间和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均具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列斐伏尔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阶级解放思想和城市理论,其城市政治思想具有三重维度:异化、意识形态、日常生活。他将城市异化的内容从马克思的生产异化扩展到消费异化和休闲异化,指出都市的拜物教是满足的和空间的双重拜物教,分析资本逻辑对后现代社会的生产与人的生活的全面入侵;从国家错觉、哲学错觉、都市错觉分析无产阶级的思想状况,揭示资产阶级对无产阶级的意识形态控制;以日常生活考察工人的现实状况,提出文化革命促进无产阶级意识的觉醒。城市工人的任务是以多种途径争取城市权利,将自身从异化的人解放为完整的人,回归到传统的、本真的、自然的生活。列斐伏尔城市政治思想体现了辩证思维和哲学关怀,是科学方法与人文视角的统一。  相似文献   

13.
《厄舍府的倒塌》是爱伦·坡最具争议的短篇小说之一。针对主人公罗德里克·厄舍的理性崩溃,多数学者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或生态批评的角度进行阐释。本文基于列斐伏尔空间理论,分析了精神空间与物理空间和社会空间之间的关系,探讨了罗德里克的理性崩溃是如何在物理空间和社会空间中折射出来的。  相似文献   

14.
吴宁 《教学与研究》2008,2(5):57-61
列斐伏尔认为马克思主义的出发点既不是精神也不是物质,而是现实的人或实践的人,人道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实质和核心,列斐伏尔强调马克思主义的开放性、多元性,扩大了马克思主义研究的视域,但也同时模糊了判断马克思主义与非马克思主义的标准,从而消解和扼杀了马克思主义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县城作为乡村与城市的过渡地带,对连接城乡起着重要的纽带作用.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重要时期,信息网络技术不断发展、居民消费水平不断提高、交通方式日益便捷,消费群体、消费行为、消费模式亦随之改变,消费空间也呈现出新的发展形势:电子商务日益普及,虚拟商店不断拓展;汽车消费大众化,二手车交易日益火爆;城乡一体化发展迅速,商贸综合体的地位日益突出.本文主要以列斐伏尔空间生产理论为基点,通过探究转型期我国县城消费空间的发展特点和范式,找出转型期各种新形势下县城消费空间的各种新的转向和视角,并以赣州市大余县为例进行实证研究.  相似文献   

16.
《宜宾学院学报》2020,(2):64-73
列斐伏尔在深入分析马克思异化理论的基础上,建构起了自己的日常生活批判理论。他认为,异化存在于经济、政治、文化等与人的社会交往活动密切相关的诸多领域之中,且会随着时代环境的发展变化而呈现出新的形式;日常生活会从带有潜在的多样性、丰富性和价值性的"剩余物"逐渐蜕变和转化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中社会化再生产的"基础";"总体性革命"强调一种尽可能地满足人们获得优质体验的生存欲望和保持与外界环境和谐共生的实践活动。因此,列斐伏尔日常生活批判理论对日常生活问题的理解和我国社会发展有一定启示。  相似文献   

17.
列斐伏尔的日常生活批判理论系统地阐述了关于日常生活的相关概念和定义,其日常生活批判思想具有开创性意义。我国当前正在进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处于现代化发展的关键阶段,对列斐伏尔的日常生活批判理论进行分析和评价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面纱》是英国作家毛姆于1925年发表的长篇小说,对人性进行了深刻的洞察和剖析。本文以列斐伏尔空间理论为视角,从物理空间、社会空间、精神空间三个方面探讨《面纱》中女主人公凯蒂自我意识的觉醒。  相似文献   

19.
谭恩美2005年力作《沉没之鱼》突破以往的写作模式,将旅行文学、幽灵叙事和乌托邦话语融入写作。本文以小说中的"无名之地"为切入点,以列斐伏尔的社会空间概念为理论框架,剖析无名之地的乌托邦色彩,通过探寻其乌托邦空间表征推出乌托邦背后的表征空间和意识形态,最后窥探小说的乌托邦主题,以及谭恩美新近带有政治色彩的写作倾向。  相似文献   

20.
在列斐伏尔的空间理论中,空间的生产始于身体的生产。作为一种肉身化的存在,现实世界中的空间生产以身体为起点和动力,但在虚拟世界中,由于虚拟现实、人工智能、元宇宙等理念与技术的发展,会对原有的空间想象、空间生产、空间权力等方面产生变革式影响,随之可能带来身体能量使用不均、身体陷入象征物的囹圄之中、虚拟现实空间的“视觉化逻辑”压制着整个身体等问题,这些潜在的危机亟需更多能够结合虚拟与实在、理论与实践的深入研究。鉴于此,本文以列斐伏尔的空间理论来阐释虚拟世界中的空间生产与身体问题,并以VR绘画作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其技术逻辑、实践方式、具身经验,考察它所呈现的媒介功能、空间产品、社会关系,并着重突出“身体”在建构虚拟空间中的作用、意义与风险,从而引出一种关于身体哲学的节奏分析法,并在这些理论、实践基础之上,探讨建设中国特色虚拟空间的可行性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