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本文从词汇意义、结构及意义、历史来源、语境制约意义四个方面来研究徐州方言中的泛义动词“玩”。“玩”作为泛义动词可以代替许多具体动词 ,其词义和用法都相当丰富 ,但它并不是万能动词 ;它可以连带宾语、补语 ,“玩”和它的连带成分可以构成短语或动词在句中作谓语成分 ,“玩”可以带“着”“了”“过” ;徐州方言“玩”的泛义性质也可以在历代作品中找到它引申的痕迹 ;词汇成分、语句、结构对“玩”的具体意义都会起到制约作用。  相似文献   

2.
金鹏 《华章》2013,(31)
东北方言以其独特的发音形式,生动形象的词汇,变化多端的句法,深受人们的喜爱,很多方言词汇正朝着普通话的方向发展。泛义动词“整”可以带各类宾语和补语,表达多种意义,本文搜罗了“整”在东北方言中的近几年常用义项,对“整”的语义进行新的探索,用例证说明泛义动词“整”的义项之宽泛。  相似文献   

3.
带光杆动词的”被”字句在主语和“被”字之间几乎都带有附加成分“C”。有的“C”所表示和强调的不是动作行为的完成和实现,使得表示完成和结果义的连带成分失去了其原有的必要地位。有的“C”则相当于位置前移的连带成分,协助动词表示完成和实现义。同时,经常在这类”被”字句中出现的动词也有其自身特点。  相似文献   

4.
"抬"字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无论在共同语中还是在内蒙古方言中,动词"抬"都是一个使用频率较高的词。笔者从语用语义的角度,着重探究了动词"抬"在汉语共同语中的使用情况,词汇意义及"括"在内蒙古方言中的特殊情况,从而概括出"抬"的泛义性、多样性、意义弱化、口语色彩浓重力图寻求内蒙古方言中的"抬"与共同语之间的关系及互相之间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东北方言一直以来都以丰富的表现力,灵活多变的表达方式和幽默风趣的表达色彩著称.“整”作为东北方言中常见的泛义动词,体现出了东北方言的特色.本文拟从结构和语义两个方面对“整”进行分析和探讨,同时对“整X”结构进行分析,以便对东北方言中的泛义动词有更深层次的认识.  相似文献   

6.
东北方言一直以来都以丰富的表现力,灵活多变的表达方式和幽默风趣的表达色彩著称。“整”作为东北方言中常见的泛义动词,体现出了东北方言的特色。本文拟从结构和语义两个方面对“整”进行分析和探讨,同时对“整x”结构进行分析,以便对东北方言中的泛义动词有更深层次的认识。  相似文献   

7.
论动词重叠的语法意义及其表达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体”和“式”之间关系的角度出发 ,在 6 0余万字的语言材料的基础上 ,具体分析探讨了动词重叠的语法意义及其在不同语境中的表达功能。指出动词重叠的语法意义应同动词本身的词汇义及具体语境中与动词重叠形式相关的连带成分表现出来的意义严格区分开来。语法分析不同于语义分析 ,语义分析不能代替语法分析 ,这一原则在分析动词重叠语法意义时同样也是不能忽视的  相似文献   

8.
"弄"字作为一个动词,是现代汉语中的一个泛义动词。在河南周口方言中,动词"弄"的使用尤其频繁。从句法结构上讲,它与其他语法结构的组合能力比较强,可以带各种形式的词组作宾语和补语。并且,它在语义上可以表示很多种不同的意义,既可以代替意义具体的动词,也可以代替意义抽象的动词。"弄"字在方言中的广泛使用,体现了口语化及语言使用的经济原则。  相似文献   

9.
以概念域理论为指导,以安康汉滨区方言“知悉”义、“喜爱”义、“羡慕”义、“思念”义、“期盼”义、“猜度”义、“惧怕”义七类心理动词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安康汉滨区方言心理动词与普通话心理动词的对比研究,总结出安康汉滨区方言心理动词的词汇主要分为两类,即“普通话词汇”和“本土词汇”.同时,通过对语言使用群体的调查,发现在两类词汇的使用上存在着较为明显的老、中、青三派的差异.  相似文献   

10.
在各地方言中,存在许多极有特色的泛义动词,它们发挥了重要的语言功用。如宁海、象山方言中的泛义动词"装",使用灵活,语意宽泛,搭配性极强。各地方言中的泛义动词虽然在具体用法上有所不同,但在语义虚化、功能语法化和语义边界化等方面是相同的。要准确理解泛义动词的产生和发展,必须理解方言和口语的语境场。泛义动词正是借助语境场的优势,通过语境场来提示、生成动词的实际意义,实现其灵活方便的语言交际功能。同时,由于语境场的影响,方言中的泛义动词仍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11.
荔浦方言的"着"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荔浦方言中,“着”的语义和用法都具有相当的复杂性。它主要用作完成体标记,位于动词或形容词后,表示动作行为、状态的完成或实现。同时,“着”又可表“经历”义。在同一个上下语境中,“着”的语法意义有时难以分清,可以作多种不同的理解。  相似文献   

12.
在东北方言中,"整"和"造"是两个使用频率相当高的泛义动词,可称得上是东北方言中的两个"万能动词"。本文对这两个动词在东北方言中的意义与功能进行了描述,并初步从史的角度进行了解释,列表分析了两个泛义"万能动词"的异同,进而凸显出东北地域这两个方言动词的语法特色,为泛义动词类型比较提供个案研究参照。  相似文献   

13.
忠县地属重庆地区的东部,其语言中有许多方言特征词语。“嘴”的别体有九个,它在普通话中具有八个义项,在忠县话中,其意义与普通话稍有不同;“嘴”在普通话中可以作名词、动词、量词,在忠县话中也能如此。但是,忠县方言量词“嘴”却与普通话量词“嘴”具有不同的语法意义。  相似文献   

14.
邵阳方言“把”是一个词汇意义和语法意义都非常丰富的高频词,集“给予”、“被动”和“处置”于一身,在具体的语言使用中,颇具特色。  相似文献   

15.
"更"移入带"得"动补结构的语法条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汉语八百词》讲程度副词“更”修饰动词短语时指出:“动词后用‘得’引进补语时,‘更’可以移到补语里去。”本文认为;并不是在任何情况下,“更”都可以移到补语里去,而是要受到补语意义、补语结构以及程度副词“更”的语义和语法功能的制约。  相似文献   

16.
“整”在东北方言中,尤其在沈阳话中是一个使用频率极高、意义范畴极宽泛、句法功能极强且极富特色的泛义动词。因而有必要从语义、语法、语用三方面对动词“整”进行分析,对“整”的用法进一步加以认识。  相似文献   

17.
明清白话小说里,介词结构“在这里/那里”在动词性成分的后面主要表示“动作行为实现后状态的持续或存在”。本文着重探讨了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通过与“着”的比较,分析“在这里/那里”的语法特征;二是“在这里/那里”的语法化过程;三是它与吴方言中表持续义结构形式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涟源方言中,动词“拿”与处置标记、被动标记同形。做动词时,如果后接名词宾语,它会同时具备“给予”和“拿取”两个义项。做介词时,“拿(得)”所表示的处置式与“拿”的“拿取”义的关系密切,“拿□[s(31]”所表示的被动式与“拿”的“给予”义关系密切。研究发现,动词“拿”有两个相反的义项可以视为“同形反义词”,表处置的“拿得”由“拿”的“拿取”义虚化而来,表被动的“拿□[s(31]”由“拿”的“给予”义虚化而来,这种虚化有它的语义基础和句法环境,并且有其它方言和同类词语语法化的佐证。  相似文献   

19.
邵阳话中,反素词“来回”除了可以用作动词、名词、情状副词外,还具有情态义和篇章义,这在汉语方言中较有特色。其表示情态意义的语气副词用法的形成,与普通话和汉语方言中其他反素副词具有共同的认知语义基础,但不一定经历了一个词汇化和语法化的过程,而可能是通过隐喻途径直接产生的词义引申现象。“来回”在语气副词用法形成后发生了语法化,还产生了话语标记等用法。由反义对立式动词性语素组合起来表达情态义,具有一定的类型学意义。  相似文献   

20.
最迟在晚唐时期,述宾短语“依旧”发生了词汇化,固化为动词,意义是“跟原来一样”。“依旧”词汇化的动因是韵律制约、“组块”心理、高频使用等。动词“依旧”在连动结构“依旧VP”中又发生了语法化。在“依旧VP”中“依旧”动作义弱化,[+不变性]语义特征凸显,语义重心后移,连动关系重新分析为状中关系,逐渐演变为一个表时间义副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