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我有一颗神奇的种子,它是从牛皮星球掉下来的,正好砸中我的头,种子外还包有一层纸,上面写着:种下梦想种,浇上爱心水,即可开出梦想花,结出梦想果。梦想果!难道可以实现愿望?我赶紧将种子埋入花盆,浇上水。  相似文献   

2.
种子的梦     
作者写种子的梦,其实也寄托了人的梦。全诗按生物学顺序一气呵成,在褐色的土地里,种子心里孕育着一个大大的梦想,梦想“冲破那土层的压力”而快乐地成长。你听,种子的梦想多美:“我会长出两片绿油油的叶子”,“我要开出鲜艳的花朵”,  相似文献   

3.
种子的梦     
作者写种子的梦,其实也寄托了人的梦。全诗按生物学顺序一气呵成,在褐色的土地里,种子心里孕育着一个大大梦想,梦想“冲破那土层的压力”而快乐地成长。你听,种子的梦想多美:“我会长出两片绿油油的叶子”,“我要开出鲜艳的花朵”,“风将摇落我的果实……”读着此诗,读者仿佛也走进了种子的世界,帮着同样美的梦,梦见春风的“絮语”、蜜蜂的飞舞。读着此诗,我们为种子的梦想感动,为它的自信喝彩。  相似文献   

4.
【文题】 以“播一粒温暖的种子”为题,写一篇文章。要求:①除诗歌外体裁不限。②写出真情实感。③不少于600字。  相似文献   

5.
诗歌作为一种文学体裁,是一种特殊的语言,拥有独特的文体和内容的引申意义。然而诗歌翻译界一直存在着对诗歌可译与不可译的争论。诗歌翻译的过程中存在的种种困难导致了诗歌不可译的观点。苏珊·巴斯内特在其文章《种子移植:诗歌与翻译》中阐明了诗歌可译的观点及诗歌翻译的种子移植理论。巴斯内特关于诗歌翻译的种子移植论对诗歌翻译有着重大的指导意义。通过对其《种子移植:诗歌与翻译》一文的解读认为:诗歌是可译的,诗歌翻译的过程就是移植种子的过程,即抓住诗歌原作的精神实质,充分考虑与文本相关的各种因素,找到合适的形式和风格来承载原诗的精神实质,把诗中的引中意义和文化内涵充分地展现出来。  相似文献   

6.
王光明 《红领巾》2005,(1):31-34
20世纪中国诗歌是一个重新创造作者与读者的历史过程,它在迂回探寻的实践中,不断寻求和修改着自己的现代诗歌梦想.100年来,它大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一、古典诗歌语言与体制的破坏阶段;二、现代诗歌形式和象征体系的建设阶段;三、美学分化和多元对话阶段.如今的诗歌,不再是新不新的问题,而是好不好的问题,是能否在已有实践的基础上,于分化、无序中找到规律,建构稳定而充满活力的象征体系和诗歌文类秩序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正【新题预测】美好的梦想,犹如一粒神奇的种子,能够在心灵深处绽放出绚丽的花朵,成长为参天的大树。在你成长的历程中,是否曾经播种过美丽的梦想呢?请以"播种梦想"为话题,写一篇文章。要求:标  相似文献   

8.
晚唐诗人李商隐以写情闻名于世,一千多年来,关于李商隐诗歌的接受和研究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晚唐到明末;明末到1978年;1979年至今。李商隐诗歌研究存在着六个障碍。研究李商隐贵在“原”商隐诗歌之“始”。  相似文献   

9.
陈凤婷 《文教资料》2010,(18):65-67
本文通过对穆旦40年代前半期作品中"梦想"母题的梳理,考察诗人在特殊年代的复杂精神路向。穆旦诗歌中对"梦想"的追求,历经了"异方的梦"、"人民"、"上帝"三个阶段,结合诗人生平史料和诗歌文本的细读,得出这三种梦想分别暗示了穆旦对待现实的三种不同情感态度,即对现实抱有幻想、对现实有所承担和直面苦难的现实。这三种态度之间也并不是毫无关联的,它们暗含了诗人梦想本身不断遭到现实怀疑、舍弃,自我不断分裂,并被新的梦想代替,直到诗人敢于直面现实人生的过程。通过"梦想"的不断消解,体现穆旦对现实重建的精神历程。  相似文献   

10.
语文教学中,我发现有不少同学对诗歌有浓厚的兴趣。尽管他们喜爱的程度不一,有的不但喜欢读,还喜欢写;有的刚刚试着写;有的想写又不知道如何写;还有的只是远远地对诗歌充满羡慕而不敢接近。但是,不管怎样,我敢说每一个年轻人的心中都有迷人的缪斯女神,都是充满着诗意的,他们的内心都装着一首首或美丽或忧伤的诗。因为诗歌特别钟情于富有朝气的心灵,青春真的是应该写诗的季节,世界上有多少诗人、作家都是最先带着诗歌的梦想起飞的。  相似文献   

11.
我是一滴蓝墨水瓶里的蓝色墨水。在瓶子里呆了三个多月,今天终于被主人抽到钢笔里去了。我最大的梦想就是能被吸进钢笔,然后写在白纸上,变成文字。我已经完成第一阶段的梦想了,争取完成第二阶段的梦想——被人写到纸上去!  相似文献   

12.
中古诗学分期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古是与上古、近古相对的概念。它的基本特质就在于对诗之为诗问题的探索。中古诗学围绕着诗歌应该写什么,应用什么语言风格写,诗歌有什么用的问题大致经历了这样三个阶段:1.汉末(顺、献之间)-西晋末-(永嘉年间),“诗缘情而绮靡”是这一阶段诗歌发展的基本走向;2.西晋末-东晋末,是玄言诗主导诗坛的阶段。诗体道而平淡是这一时期诗坛的基本倾向。3.刘宋-唐初贞观前后,这是中古诗学的总结时期。其基本的发展趋势是诗歌由玄言诗的“体道”转向“体物”,并向着缘情回归,从而为最终复归于“言志”作着准备;在诗歌的风格上则由平淡经由Nong艳而趋向清丽。中古诗学发展的内在动因至少有这样两条:质代变,追求陌生化的审美心理;中古诗的探索特性。  相似文献   

13.
写给海子     
正高二的暑假,我读了海子的诗——认真地读。之前也喜欢海子,但真正的热情迸发于这个夏天。现在,我要写一封信给海子,也给自己。敬爱的诗歌皇帝:您好!记得上次听到有关您的消息的时候,日历上还清晰地写着1989年,这么多年过去了,您过得好吗?请恕我冒昧地称呼您为"诗歌皇帝",因为您是配得上这个称呼的,而您也不止一次在您的诗中将梦想公布于众:做一个诗歌皇帝。正如在《诗歌皇帝》一诗中直白的表露:当众人齐集河畔放声歌唱生活,我定会孤独返回空无一人的山峦。  相似文献   

14.
张芳 《四川教育》2013,(7):70-71
《种子的梦》是我国著名女诗人柯岩于上世纪80年代所写的一篇托物言志的诗歌,通过写种子的梦,表达了诗人在“文革”中不畏艰难,追求美好未来的愿望。该诗被选入北师大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心愿”主题单元。前不久。成都市双林小学五年级语文教研组开展了一次“同课异构”活动。活动中.张芳老师和王维令老师以这首诗歌为载体,通过生动的课堂,采用不同的方法。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对诗歌文本中蕴涵的丰富意象进行了多元解读。  相似文献   

15.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诗歌是世界上最美的花朵,历来有“文学之母”“语言的钻石”之美誉。诗歌是自由的精灵——幻化成天边温暖的一缕阳光,放飞心底最纯真的一颗梦想,绽放手掌心中最真的自我。辅导学生写诗歌,滋养学生的悟性,语文老师推波助澜,让稚气的思想与文学艺术有了美好的相遇。  相似文献   

16.
网络诗歌犹如现代版文学神话,骤然改变了中国诗歌的版图。当诗人们哀叹文学死亡,诗歌的边缘化、私人化与平庸化时,网络诗歌却呈现出诗歌的世纪复兴。在虚拟世界的互联网上,数以千万计的诗歌网站、诗歌博客等色彩纷呈的诗歌圈子和QQ诗群,已构成网络诗歌的辽阔疆域。网络诗歌的发展,可以分为前后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98年至2004年"诗歌网站和诗论坛"阶段,第二阶段是2004年至2008年的"博客诗"阶段。网络诗歌在2008年汶川抗震大潮中激情登场,恢复了诗歌的神圣性和非功利性,呈现出精品化、群体化、生长型等诸多特征,但网络诗歌由于缺乏商业获利模式,其创作主流化尚需国家文化资源的扶持。  相似文献   

17.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理解诗歌中的意象。 2、过程方法:通过聆听、涵咏、点评、仿写,把握文中意象,感悟体会诗歌之美。  相似文献   

18.
3月4日 晴 达尔文曾说:“梦想犹如一颗种子,由于每个人当初选择的种子不同,那么,最后采到的果实也不同。”是啊,人们曾经给梦想很多美好的比喻:梦想是一只飞鸟,当我们去追逐它,人生就能看到灿烂的天空;梦想是一条小船,当我们乘上它,就会看见壮阔的河山……  相似文献   

19.
青春,是我们一生中最灿烂的时光,就像早上升起的朝阳,它总是饱含激情地带领我们寻找心中的无限梦想。梦想是春天的希望,只有在春天播下梦想的种子,才能够在人生的四季收获累累硕果。所罗门曾经说:"一般人在晚年所收到的美满果实,大多是由于他们在年轻时播下了种子,这个种子指的就是梦想。"是的,没有梦想的青春  相似文献   

20.
小时候,我们总是接受这样的教育:人不能没有梦想。每个人也几乎都写过这样的文章:长大后,我想成为什么样的人。当然,有人在还没有长大时就已经忘记了当年的梦想,而有的人,梦想总是不断地改变,永远也只是停留在思维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