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切入点就是教师引领学生学习一篇课文的着眼点和突破点。教师可以从课文题目切入,从文本情感切入,从文章线索切入,结合学生特点选择出最佳切入点,进而激活整个语文课堂。  相似文献   

2.
一、“刺激”引期待,切入找文本在阅读教学中,当学生感到有了某种学习需要时,它就会成为一种刺激或驱动,进而引发相应的阅读期待,促使其努力地接近文本,探究文本,进行有关的学习活动。如《惊弓之鸟》是一篇蕴藏着深刻逻辑推理内涵的课文。教学时一位教师在学生通读课文后,要求学生当小警察,做小福尔摩斯去破一个案:更赢为什么只拉了一下弓,不用箭就能射下大雁?破案当警察既  相似文献   

3.
徐元 《考试周刊》2012,(6):57-58
苏教版主编张庆先生说:“教师只是学生与文本之间的红娘。”学生是解读文本的主体,而自读课文顾名思义就是让学生自读,因此这类课文更应放手让学生读。仔细阅读推敲这些文章,内容丰富,体裁多样,可以从中看到一道道十分亮丽的风景,它有一个很重要的特点:课后没有设计习题。这样的设计有助于减轻学生的阅读负担。也可能是编者故意留下的“空白”。这空白恰恰给语文教学中作业设计留下了更加广阔的天地,特别是对阅读基础较好的学生来说其起到的作用更加突出。如在阅读自读课文《一路花香》后,我让学生尝试着为课文设计课后习题,可设计两类:一类是设计给伙伴做。一类是设计给自己做。学生根据个人的爱好设计了以下习题。  相似文献   

4.
教学《蓝树叶》一课,可紧紧抓住体现训练目标的课后习题,导读课文。一、以题率文课后习题的三个问题可帮助学生掌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因此可抓住此题从整体入手组织教学。在学生初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让学生讨论这几个问题,从书上找答案。结合第1小题。李丽为什么要向林园园借铅笔?”学习第1节的内容:李丽画好了房子、山,要画树,可绿铅笔找不到了。结合第2  相似文献   

5.
<正>“双减”政策明确指出:在减轻学生课后学业负担的同时,要优化教学方式,提升学生课堂学习效率,提升课堂教学的质量。一篇课文教什么,王荣生教授说:“从文本角度来说,就是要教学生去理解和感受这篇课文最要紧的地方。”因此,在低年级语文教学中,教师除了要扎实做好识字、写字教学外,也要根据文本特点,正确解读文本,找准课文中的要紧处、关键处,  相似文献   

6.
找准文本的切入点,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深入文本,自主探究,陶冶情操,让语文课堂魅力四射,反之则会使语文课堂枯燥无味,让学生厌恶阅读,甚至讨厌语文课,那么,如何选择合适的切入点,激发学生自主阅读文本的兴趣,文本的切入途径有很多,可以根据不同的课文选择不同的切入点。  相似文献   

7.
语文教师在每教一篇课文之前都要思考这样几个问题:课文写什么、怎么写,我教什么、怎么教,学生学什么、怎么学。这就要求每一位教师都要认真恰当地去解读文本。解读文本,是教学的前期工作。教师能想多远,学生就能走多远;教师把文本解读到什么程度,才有可能引导学生理解到什么程度。  相似文献   

8.
<正>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注重教学方法的优化,让课堂教学灵活生动,生机勃勃。其中采用适当的切入方法,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的思维更活跃,有效提高教学效率。在课堂切入中,抓住课文题目进行切入是把握文本内容、进行深度阅读的有效途径。标题就是文本的眼睛,抓住了标题,可以有效抓住文本的主要内容及情感,打开语文教学的窗户,演绎出语文教学的精彩华章。一、巧妙质疑,整体感知  相似文献   

9.
正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若要让教学变得更加完善,那么就要找好课文的"支点",巧妙地切入文本。若找对了"支点"的位置,便能起到纲举目张的效果,学生的学习便能事半功倍;学生能更好地把握住文章的内涵,和作者形成深度共鸣。一、结合点,融入生活经验当下语文课本中有不少内容和学生的生活有较大的距离,这给学生的理解产生了一定的难度。教师首先应该找到文本内容和学生生活经验之间的结合点,这样才能唤醒学生的体验,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文本的内容。  相似文献   

10.
教学如何切入,各有各的招。如何让教学出奇、出新,还真得讲究一点切入招式。一、从课文标题切入。标题是课文的眼睛,选入教材的篇目在标题上是很值得玩味的。从标题中可以看出文本的内容,也可以看出文本的结构,  相似文献   

11.
董海 《广西教育》2010,(19):23-23
人教版语文课本中有不少课文都安排了"资料袋"这一内容,它与文本、课后习题、插图一起构成了一组完整的语文材料。编者把"资料袋"安排在教材中,“目的在于引导学生了解与课文有关的信息,拓展学生的视野,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同时也增强学习的趣味性,丰富学生的知识”。因此,教师在设计教学时,应将资料袋的使用与学生的学习结合起来,引导学生用好资料袋,真正做到“料”尽其用。  相似文献   

12.
对话是阅读课堂重要的学习方式,它是学生与教师、教材、文本编写者进行"对话"的重要体现,这是践行新课标的重要方式,也是培养学生阅读思维的重要方式。高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语言基础和阅读能力,教师根据学生的思维水平搭建对话平台能够引导学生更好地学习文本。本文从抓住文本解读引导对话,实现对课文的深度解读;设立阅读问题引导对话,实现对课文的深度解读;搭建交流平台引导对话,实现对课文的深度解读三个方面阐述。  相似文献   

13.
《学周刊C版》2017,(13):10-11
高职院校的英语课程教学中存在着诸如文本解读单一化、文本解读错位、混乱和缺乏层次性的教学问题,对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有负面影响,并限制了学生用英语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中采用师生文本互动、适当回归文本和文本解读层次化的教学设计,可以有效解决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14.
阅读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点,从何种角度切入解读文本是阅读教学的难点。笔者认为从文本背景和思想感情两个角度切入进行文本解读,可以帮助解决阅读教学中遇到的困难。从文本背景切入包括预习检测、导入呈现和课中穿插三种方法。从人的感情切入包括剖析作者情感和剖析人物情感两种方法。  相似文献   

15.
谢安仙 《学子》2012,(12):88-89
一、钻研课后题,能帮助教师解读文本有效备课,第一步当然要正确解读文本。教师拿到一篇文章,可以教的可以悟的点很多,哪些可以确定为教学内容,哪些是学生学习的盲点,哪些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都需要教师对教材内容做出分析、研究,确立教学目标,选择教学方法,设计教学过程,进行教学内容的重构。而课后题就为教师正确、快速地解读文本起到...  相似文献   

16.
抒情小说是中学语文教材中一种重要的文本形式,通过课文的学习引导学生掌握抒情小说的解读方法是教学的重要内容。本文以《哦,香雪》的解读为例,概括总结了抒情小说解读的一般规律:以体解文,精准把握内容;抓住道具,理清脉络布局;品读技法,感悟浓郁情韵。通过这三种方法,可以指导学生熟练掌握抒情小说的解读技能。  相似文献   

17.
所有语文老师在教学时会面临一个共同问题:带有复杂时代背景的课文如何以一种鲜活生动的面孔出现在学生面前。常规的做法是:介绍时代背景,解读文本主题。可这样的教学总让学生感觉隔了一层,不能发现文本的现实价值及实用意义,因而也难以激发学习热情和出现课堂热点高潮。  相似文献   

18.
阅读教学通常指语文教科书的课文教学,其目的是建立学生与文本的链接。文本是资本,是财富,是教师的抓手。课文不仅是学习材料,而且是学习对象。学生所面临的学习任务是理解、感受这一特定文本所传递的作者的认知情感,是理解、感受这一特定文本中与独特认知情感融会一体的语句章法、语文知识。语文教师是学生与课文的中  相似文献   

19.
阅读教学中的文本解读要关注文本意义的整体性.文本意义的整体性体现于文本情境中,文本情境可以从文化情境、时代情境、个人情境及场景情境四个层面分析.阅读教学中要打破对文本的选择性解读,走向对文本的整体意义解读.指向文本意义整体性的阅读教学的问题切入设计有以下几个角度:从文本的信息切入、从文本的情感切入、从文本的观点切入、从...  相似文献   

20.
课文是特殊的文本,课文的教学内容包括两部分文本与课后习题,应该说课后习题既在课文之中,又在课文之外。朱家珑说:“课后习题点明了应掌握的基础,或提示了教学的重点、难点,或提示了理解课文的思路,或体现了教学训练的重点,或渗透了教法和学法。”编者在选文时已经先对课文的文本作了研究,他们的研究侧重于文本的教和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