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华人在美国电影中的形象套话,主要体现为暴徒和效忠者。这两种套话的时间分别为20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初期,新中国成立后至20世纪90年代;20世纪30年代到40年代末,从80年代末至今。  相似文献   

2.
一、引言 一直以来,语言迁移都是应用语言学、二语习得和语言教学的重要问题.在过去的半个世纪里,研究者们对语言迁移尤其是母语迁移在第二语言学习中的作用所持态度几经反复.此方面的研究经历了从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前期的兴盛到60年代后期和70年代的衰落、直到80年代中后期的再次崛起这样一个曲折反复的过程.而近年来,语言迁移在二语习得中的重要性已经在英语教学领域得到普遍认可,关于语言迁移的研究也日益多了起来.  相似文献   

3.
合作学习(cooperative learning)是20世纪70年代兴起于美国,并在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取得实质性进展的一种教学理论与策略,是目前在世界范围内被广泛应用于课堂教学中的教学组织形式。自80年代末、90年代初,我国也开始出现了合作学习的实验与研究。在教学中组织有效的合作学习,有利于实现师生间、学生间的情感沟通和信息交流,  相似文献   

4.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和七十年代,在居延地区先后发掘出3万余枚汉简,这些汉简记录了汉代在居延的屯戍情况,弥补了史书的缺载,显现出居延塞在汉代西北防务中的重要地位。现结合居延汉简、文献资料和考古发现,对居延塞在抵御匈奴中的作用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5.
20世纪30年代小品文论争围绕"闲适话语"展开。对于与鲁迅论争的问题,以往的研究中大多做出了这样的结论:鲁迅的观点是正确的,30年代的小品文论争也大抵如此。文章就论争的焦点"闲适"话语进行客观地呈现,以期指出30年代的小品文论争中的"闲适话语"在中国现代文学建构中的地位和影响。  相似文献   

6.
20世纪30年代小品文论争围绕"闲适话语"展开。对于与鲁迅论争的问题,以往的研究中大多做出了这样的结论:鲁迅的观点是正确的,30年代的小品文论争也大抵如此。文章就论争的焦点"闲适"话语进行客观地呈现,以期指出30年代的小品文论争中的"闲适话语"在中国现代文学建构中的地位和影响。  相似文献   

7.
萨特是存在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存在主义教育思想是现代西方教育流派中的一个比较有影响的派别,它形成于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60年代时在美国、德国、日本等国家广泛流行起来,70年代以后逐渐走向衰落。存在主义教  相似文献   

8.
王昭晖 《贺州学院学报》2012,28(2):39-40,60
在报告文学发展历程中,中国的报告文学发展迅速,出现了两次高潮期,分别为20世纪30年代和80年代。从文化生态的角度梳理报告文学的发展轨迹,可以进一步提高对80年代的报告文学承继与超越的认识。20世纪80年代报告文学继承了30年代报告文学积极介入现实生活的基本精神,又渗入多元化表达方式和探索多种写法,适当地表现了社会生活中的各种现象。  相似文献   

9.
徐仲佳的新著《性爱问题:1920年代中国小说的现代性阐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7月)试图从性爱问题这一视角对1920年代中国小说的现代性做一深入的探讨。本书首先把1920年代中国文化中的性爱问题视为一个重要的现代现象。在钩沉了1920年代性爱问题的基本线索之后,他认为,在整个1920年代,性爱问题既体现了现代性追求的主要内涵:个体主体性的自我确证、反对以旧性道德为标志的旧道统;也反映着1920年代中国这个独特的现代性语境的特殊性:启蒙理性在现实生活和文本中的伦理困境。由此,现代性爱的这一现代性内涵赋予了1920年代小说崭新的现…  相似文献   

10.
《围城》中的方鸿渐和《废都》中的庄之蝶,分别生活在上世纪30、40年代和80、90年代,二人在性格弱点、自我迷失、精神苦闷等方面存在惊人的相似,反映出不同时代知识分子难逃的相同宿命。同时,这种宿命带给我们深刻的启示。  相似文献   

11.
以深圳卫视"年代秀"节目的热播为切入点,对近年来在图书、影视等方面出现的"年代热"现象进行了梳理和归纳,对不同年代生人在此次文化热潮中的表现进行了比较分析,运用大众文化分析的有关方法对此次"年代热"的成因进行了剖析,并对这一文化现象给出了价值评析和展望。  相似文献   

12.
从19世纪70年代起,晚清重要洋务企业家与早期维新理论家郑观应,开始关注西方近代重要通信工具——电报的社会价值及其在中国的应用前景.并自80年代后广泛参与了晚清的电报建设。考察郑观应在晚清电报发展过程中的基本活动的同时。探讨其在此过程中的主要影响。可从这一个案领域揭出晚清社会在向近代转型中的某些重要特征。  相似文献   

13.
文章通过分析铁凝的作品《棉花垛》中的三个女性形象,展示了在男权统治下女性不管在和平年代还是战争年代都是一样的悲剧命运,从而反映了铁凝对人性的探索。  相似文献   

14.
超越误会境遇黄宾虹绝不是一个不冒革新风险的延续型画家。他的审美意识的超前几乎比其所处的中国山水画界早了半个世纪。他40年代后期和50年代早期的作品,中国山水画界要到80年代和90年代才能接受和理解,他不仅超越了那些仍然沉浸在明清传统中的保守型山水画家,甚至超越了50年代李可染、张仃开其先河的写生派山水  相似文献   

15.
本文探讨了中美关系正常化中的台湾问题 ,指出 2 0世纪 6 0年代末、 70年代初 ,中美基于共同的战略利益 ,在台湾问题上达成了妥协和谅解 ,实现了关系正常化。  相似文献   

16.
马慧敏 《师道》2009,(11):37-38
现今,中国学校的教育对象多数已是"90后"(上世纪90年代出生的孩子)了,学校的教育工作者分别是生长在"激情燃烧岁月"的"50后"、文化大革命中的"60后"、"短缺经济"中的"70后"和"温饱年代"的"80后"。  相似文献   

17.
中学排球垫球技术教法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奥运会在大力裁减运动项目的今天,为排球运动仍然设有4枚金牌,可见它的价值和在三大球中的分量之大。20世纪50年代初期,由于发球力量增大,接发球用双手捧球技术。50年代中期出现了虎口垫球、抱拳垫球和翘腕垫球。20世纪60年代初期,由于飘球技术普及,为  相似文献   

18.
中学语文学科中的文学教育,近五十年来走过了一条否定之否定的道路:20世纪50年代肯定,实行汉语和文学分科教学;60年代至70年代否定,立下“不要把语文课教成文学课”的戒律;80年代至90年代又肯定,教学大纲规定要培养文学鉴赏能力。第8次课程改革以来,《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目  相似文献   

19.
评论界对第三代诗人作品中的“世俗生活”场景有很多论述,但少有评论家对此有一个细致的分析与描述。本文以于坚诗中的“世俗生活”场景为分析对象,从80年代到90年代于坚诗歌写作方式的变化,指出正是诗人原有美学经验的失效导致了90年代诗歌的转向。  相似文献   

20.
<正> “全盘西化论”,最初得名于30年代中西文化论战中。50年代大规模批判胡适后,它与胡适如影随形,成为胡适若干条罪状中的一条。在80年代“文化热”中,由于方励之,刘晓波与《河殇》作者的“旧话重提”,以及以柏杨,李敖、孙隆基为代表的台港和海外学者的大力宣传,它又一次成为文化学和胡适学中的热门话题及研究课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