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以下简称“两变”),是毛泽东同志在《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一文中提出的一个认识论命题。近年来,哲学界对这个命题有过一些讨论,其中有的文章认为“两变”不是一个科学的命题。我们认为,对“两变”命题的看法直接关系到对毛泽东同志的哲学认识论的评价,也直接影响着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因此,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有必要进一步讨论和澄清。  相似文献   

2.
“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个中国梦,都在自己的位置上为之努力,我选择的方式是研究量子物理。”潘建伟说。 对这位44岁的中科院院士、甲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来说,“量子梦”始于二十多年前。1992年,中科大近代物理系本科生潘建伟在毕业论文中,不乏莽撞地向量子力学理论提出质疑。 从普通人的眼光来看,徽观世界的理论“充满悖论”。“比方说日常生活中有只猫,它要么处于活的状态,要么处于死的状态。但在微观量子世界里,这只猫会同时处于生和死两个状态的叠加。”潘建伟说,自己试图在论文中找个例证,来否认这个理论。  相似文献   

3.
“中国梦”有色彩吗? 当习近平总书记做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这一时代解读时,“中国梦”以其宏大的构想、深邃的内涵、斑斓的色彩,令世界瞩目,令13亿中国人振奋.放眼望去,一个多彩而厚重、斑斓而和谐的华美“中国梦”,正在向我们每一个人招手. “中国梦”是多彩的,绚烂多姿.  相似文献   

4.
习近平同志提出的“中国梦”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的最高梦想,中国共产党是我国坚强有力的领导核心,与“中国梦”的联系深厚紧密。本文从中国共产党成为“中国梦”的引航人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要求实现每一个人的“中国梦”,中国共产党人为实现“中国梦”的奋斗历程和弘扬新时代民族精神这四个方面来探讨中国共产党与“中国梦”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西柏坡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在艰苦卓绝的解放战争中孕育发展形成的。发扬“两个敢于”的革命进取精神和善于建设新世界的科学精神,有助于激励全国各族人民开拓进取,为实现“中国梦”奠定雄厚的物质和精神基础;发扬“两个坚持”的民主精神,有助于增强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为实现“中国梦”奠定坚实的组织基础和群众基础;发扬“两个务必”的继续创业精神,有助于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为实现“中国梦”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撑。  相似文献   

6.
我们的教科书或其它一些论著、文章,在对物质论的研究中,都一般地使用“世界的本原”和“世界的本原是什么”这样的概念或问题,并将其作为“物质和意识何者为第一性”问题的同义语,从而得出了“世界的本原是物质”这样的结论。我们在过去教学中,深感“世界的本原是什么”与“物质和意识何者第一性”这是两个不同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相对于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生产活动这一外宇宙而言,文艺审美创造活动便成了探寻人类生命意义的内宇宙。内宇宙为人类自己创造一个理想世界,其根本意义就在于对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这一要求最充分的满足和实现,它是对外宇宙的超越。内宇宙对人类活动起着范导和平衡作用;内宇宙揭示的不仅仅是一定的社会历史内容,更重要的是人的广阔的内心世界和人的生命意识的深层结构;内宇宙成为人类心灵游憩的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8.
《新作文》2006,(1)
有人说:“这是一个热闹的孤独世界。”我非常赞同这个观点。社会的发展巨大地丰富了我们的物质世界,但与此同时,我们的精神世界却在被掠夺、腐蚀。特别是在“金钱至上,物欲横流”的今天,原本就单纯而脆弱的感情世界,也就尤其显得不堪一击。这个世界很近,却也很远。说它很近,是因为高度发达的物质载体极大地  相似文献   

9.
《现代汉语词典》是这样解释这两个词的,“你们”——称不止一个人的对方或包括对方在内的若干人。“我们”——称包括自己在内的若干人。当我们用“你们”时,就把自己与别人区分开来,自然形成了两个相对的范围,而用“我们”时,就只有一个大家同属的范围。“你们”与“我们”只一字之差,却有天壤之别。  相似文献   

10.
艺审美创造活动不是对外的物质征服,而是对内、对心灵的精神弘扬,内宇宙为类自己创造一个理想世界,其根本意义就在于对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这一要求给予最充分的满足和实现,它是对外宇宙的超越。内宇宙对人类活动起着范导和平衡作用;内宇宙揭示的不仅仅是一定的社会历史内容,更重要的是人的广阔的内心世界和人的生命意识的深层结构;内宇宙成为人类心灵游憩的精神家园和无限广阔的空间。  相似文献   

11.
一个人不能没有梦想,一个国家更不能没有梦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我们最伟大的梦想。要实现中国梦,要求我们不仅在物质上强大起来,还要在精神上强大起来。没有梦想就没有动力,没有梦想生活就会无滋无味,一个有梦想的人,他所表现出来的精神面貌也会熠熠生辉。学校是培养人的地方,是有计划、有组织  相似文献   

12.
"世界之轴"是原始初民设想的一种宇宙秩序。近代的文学批评家和宗教学家对这个概念多有阐发。20世纪符号学的兴起,为这一概念的阐释提供了一个新视角。通过揭示"世界之轴"的符号本质,可以更清楚地认识一个群落的宇宙建构。本文从"世界之轴"的空间分层和时间分节两个方面,论述其时空二维的符号意义,尤其是"世界之轴"与通过礼仪的关系。"世界之轴"反映了一种认知思维模式,这种认知模式具有重要的认识论意义,即为世界建构秩序,确立"我"的位置——以"我"为认识基点。  相似文献   

13.
“平行宇宙”(Parallel universe)也称为“平行世界”(Parallel world),这是一种在物理学里尚未被证实的理论。该理论说是在我们的宇宙之外,很可能还存在着其他的宇宙,  相似文献   

14.
如果说“元宇宙”是在现实宇宙之外制造一个虚拟宇宙,那么文学艺术就是“元宇宙”的一个重要版本。而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可以看作是主角进入“元宇宙”的故事:堂吉诃德在虚拟的骑士世界中努力向人生理想迈进。首先,堂吉诃德确定了骑士形象为自己的追求目标;其次,他将文学世界当作了现实世界而浸入其中;最后,他通过模仿虚拟的文学世界而在现实世界中走向自己的理想。在虚拟的“元宇宙”中,堂吉诃德是否实现了自己的理想,这一问题的思考之于当下的“元宇宙”热具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5.
闲暇教育在和谐社会中的作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一、和谐社会的涵义十六大提出要建立和谐社会,怎样理解和谐呢?在中国思想史上,和谐思想早就有之。“和谐包含中和、协调、中庸、适中、平衡、秩序与完美之意。”“毕达哥拉斯学派有句著名的格言:‘什么是最美的——和谐。’把和谐看作是宇宙和人生的最高境界。”可见和谐是对人而言的,也是人力可为的。和谐社会首先意味着和谐的自我,即人不仅是物质的,更是精神的。其次,和谐社会意味和谐生活。人是生活的人,要生活,就必须通过劳动获得必要的物质,这使得我们的生活首先是工作。但是人还要有精神的追求,所以我们的生活又不能仅仅是工作,还应…  相似文献   

16.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对小学科学课程知识部分内容做了具体的描述,包括“生命世界、物质世界、地球与宇宙”三大领域。在“地球与宇宙”单元中指出,要“为学生揭开星空神秘的面纱”。可是翻开现行科学教材,涉及星空宇宙的内容只有四五节课,这与学生们的需求产生了很大的差距。  相似文献   

17.
“生活世界”的教育与“科学世界”的教育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一、现代人的两个生长家园 杜威说:“教育即生长”。①生长,要有生长的家园。现代人拥有两个生长家园:“生活世界”和“科学世界”。 生活世界是我们在自然的生活态度中所能直接感知的世界,它是个人和群体生活于其中的现实而又具体的环境。正如胡塞尔所言,对我们每个人来说,“生活世界是一个始终在先被给予的、始终在先存在着的有效世界。”②科学理论所描述的逻辑上客观有效的科学世界是人在生活世界的活动衍生出来的一个特殊的理性视城,因此,科学世界是生活世界的理性沉积物。人为了进一步把握生活世界诸般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理…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关于“感性世界”的实践论诠释,对于我们理解马克思哲学的本体论内涵具有十分重要、十分独特的意义.而在马克思之前,康德和费希特分别对感性世界作出了各具特色的理论阐释.费希特从纯粹自我的纯粹活动出发,把感性世界理解为由“自我”设定的“非我”的世界,由此确认人的存在的二重性,并认为人的存在必然面遇世界的二重化,即作为经验世界的感性世界和作为道德秩序而存在的“超感性世界”.但他认为,人作为理性的能动的“自我”是可以把这两个世界结合起来的,即通过自我的实践活动,可以把作为超感性世界的道德秩序建构到感性世界中.马克思则从人的能动的感性活动出发,以人的存在和人的活动的对象性为依据,对费希特哲学作出了深刻的批判和改造,把感性世界理解为以人的感性活动为基础的世界.  相似文献   

19.
美国,可能是我们最熟悉的一个“外国”。可不,好莱坞大片、美剧、LadyGaGa,还有各种各样的“听说”……要是问这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是个什么样的地方,估计谁都能说出点什么——虽然,我们绝大多数人并没有亲自去“视察”过。  相似文献   

20.
一、基于英汉思维模式差异上的“中式英语” 不同的民族,不仅有着彼此不同的民族文化,而且有着各自不同的思维方式、思维特征和思维风格,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思维差异.中国古代哲学“天人合一”观,习惯于从总体方面认识事物,把世界看成本质上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体,并用这种观点去解释一切事物和现象。西方人把宇宙分成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天人相分,二者对立,人处在支配和改造自然的位置,力主斗争,不断征服,是一种天人相分的宇宙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