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初中数学新课标指出:要使学生逐步形成数学创新意识;创新意识主要是指对自然界和社会中的现象具有好奇心,不断追求新知,独立思考.会从数学的角度发现和提出问题,并用数学方法加以探索、研究和解决.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旨在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创新过程,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求知欲,通过独立思考,不断追求新知,发现、提出、分析并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教学中要通过学生的探究活动,引导学生将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于实际,并对日常生活、生产和其他学科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研究,或者对某些数学问题进行深入探讨,由此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性和合作精神,形成获取、发展新知识,运用新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2.
初中数学要培养的创新意识主要是指:“对自然界和社会中的现象具有好奇心,不断追求新知、独立思考,会从数学的角度发现和提出问题,并用数学方法加以探索、研究和解决.”就是要在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通过独立思考、不断追求新知、发现、提出、分析并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使数学学习成为再发现、  相似文献   

3.
廖仕国  中慧 《理科爱好者》2003,(24):35-35,55
数学新教材、新大纲,将“形成数学创新意识”作为高中数学教学的目的之一.要培养学生具有创新精神,首先教师应有创新的观念、创新的意识.“新大纲”在“教学目的”中提出,要“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创新意识”就是使学生对自然界和社会中的数学现象具有好奇心,不断追求新知,独立思考,会从数学的角度发现和提出问题,进行探索和研究。  相似文献   

4.
<正>在中学数学新课程标准中明确表明:数学创新意识主要是指对自然界和社会中的数学现象具有好奇心,不断追求新知、独立思考,从数学的角度发现和提出问题,并用数学方法加以探索、研究和解决.对于学生来说,数学创新更多的是指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探索精神,即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掌握数学思想方法的强烈愿望以及运用所学知  相似文献   

5.
陈宝香 《四川教育》2000,(10):33-33
重视“问题解决”,是80年代以来国际上数学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在研究和实践的过程中,笔者认为:“问题解决”是创造性地运用数学知识去解决问题的探究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因此,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是“问题解决”的一项重要任务。一、在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我们知道,提出问题、回答问题都是重要的思维活动。爱因斯坦曾经指出:“提出一个问题要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难。”这说明提问是一种重要的思维活动和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一个完整、独立的思维活动应当包括提出问题和回答问题两部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就是要培养他们独立地提出问题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数学教学中,如果总是由教师提出问题,而让学生循教师的思路回答问题,那么不仅整个思维活动不是学生独立完  相似文献   

6.
只有发现问题,才能想方设法解决问题.发现的意识越强烈,思维就越活跃,越深刻.因此,培养学生的发现意识,对于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和数学学习效果,尤其对于提高学生的数学抽象思维能力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7.
<正>《新课程标准(修改稿)》强调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进行思考,增强发现和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出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问题意识是思维的动力,是创新精神的基石,是学生探求问题并解决问题的保证。有学者指出:"美国的课堂是引导学生发现问题,中国的课堂是着力于帮助孩子寻找问题的答案;前者越教孩子的问题越多,后者越教孩子的问题越少。孩子的问题越多,创造的欲望就越强烈;反之,问题越少,创造的动力就越  相似文献   

8.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立体几何无疑又成为数学学科高考命题改革的“突破口”与“试验田”,有时还成为“风向标”,这些改革尝试的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独立思考,从数学的角度去发现和提出问题,并加以探索和研究,这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从近几年来,特别是200  相似文献   

9.
“问题意识是创新精神的摇篮”,问题意识不仅体现了学生思维品质的活跃和深刻,也反映了思维的独立和创造。强烈的问题意识,作为思维的动力,促使人们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直至进行新的发现---创新。新课程改革最重要的是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在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中促进创新意识的形成。  相似文献   

10.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应成为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在教学中要不断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引导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使数学教学成为再发现、再创造的教学.近几年数学试题中出现的探索性命题,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创造了一个机会.  相似文献   

11.
一、“提出问题”对学习数学的意义新的高中数学教学大纲明确提出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要成为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和一条基本原则。在教学中要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好奇心 ,不断追求新知 ,要启发学生能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善于独立思考 ,要学会分析问题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使数学教学成为再创造、再发现的教学。”学会“提出问题” ,对培养创新能力的意义和作用 ,或者说它的教育价值 ,正愈来愈引起广大师生和专家的重视。首先“提出问题”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前提。其次 ,“提出问题”是培养学生观察力、好奇心 …  相似文献   

12.
孙立勇 《成才之路》2010,(22):49-49
所谓创新意识就是指对自然界和社会中的数学现象具有好奇心,不断追求新知,独立思考,会从数学的角度发现和提出问题,进行探索和研究。通过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积极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从数学角度对某些日常生活、生产和其他学科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研究,或者对某些数学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并在其中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性和合作精神,形成获取、发展新知识,运用新知识解决问题,以及用数学语言进行交流的能力。  相似文献   

13.
跨入新世纪,就是进入了日新月异的信息时代,“创新”是社会进步和发展的动力.在新中学数学教学大纲中指出:“创新意识主要指:对自然界和社会中的数学现象具有好奇心,不断追求新知识,独立思考,会从数学的角度发现和提出问题,进行探索和研究。”创新意识的确定,关键是培养创新思维.数学的内容特点决定了它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4.
江泽民同志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育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新教育大纲也特别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要成为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目的和一条基本原则。”同时指出“在教学中要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好奇心,不断追求新知.要启发学生能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善于独立思考,要学会分析问题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使数学教学成为再创造、再发现的教学”。  相似文献   

15.
苏正武 《教师》2011,(32):79-79
数学新大纲提出,“创新意识是对自然界和社会中的数学现象具有好奇心,不断追求新知识,独立思考,会从数学的角度发现和提出问题,进行探索和研究”。本文从经验积累、发展智力、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等几方面论述在数学教学中创新意识的培养策略。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通过分析新课程标准下数学课堂新的教学形势,提出学生应在“动手操作”“合作交流”“认知冲突”“梳理总结”中初步学会从情境中提出数学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创新意识以及进行质疑和独立思考的习惯。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引导学生有效思考,使学生获得正确的数学概念和规律性知识,从而实现学习的自主、高效。  相似文献   

17.
数学问题情境设计有助于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提高,有利于学生借助于情境中的各种资料去发现问题、形成问题、解决问题。问题情境的创设就是把从情境中探索和提出数学问题作为教学的出发点,以“问题”为“红线”组织教学,在解决问题和数学应用的过程中又会引发出新的情境,从而又产生出深层次的数学问题,不断深化问题情境,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不断得到提高。  相似文献   

18.
李冬旭 《考试周刊》2013,(89):58-59
创新意识主要是指:对自然界和社会中的数学现象具有好奇心.不断追求新知.独立思考,会从数学的角度发现和提出问题,进行探索和研究。通过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积极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从数学角度对某些日常生活、生产和其他学科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研究,或者对某些数学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并在其中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性和合作精神.形成获取、发展新知识,运用新知识解决问题,以及用数学语言进行交流的能力。  相似文献   

19.
赵立红 《成才之路》2009,(34):58-58
创新意识主要是指对自然界和社会中的数学现象具有好奇心,不断追求新知,独立思考,会从数学的角度发现和提出问题,进行探索和研究。通过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积极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从数学角度对某些日常生活、生产和其他学科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研究,或者对某些数学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并在其中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性和合作精神,形成获取、发展新知识,运用新知识解决问题,以及用数学语言进行交流的能力。  相似文献   

20.
探究学习是提高小学生数学能力的有效方式.在数学教学中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探索过程,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他们在数学知识的探索过程中养成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创新意识,有利于学生终身学习.作为教师,要使学生真正实现从“听数学”“练数学”到“做数学”的转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