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不灵不钝     
张炎冰 《钓鱼》2009,(11):9-9
“台钓”把浮标调得高称为灵,调得低称为钝,又参照调目把钓目比调目高称为钝,比调目低称为灵。灵和钝,调和钓正好相反。20年前,“台钓”渡海而来就是这么解释的,虽然后来有人想把它简单易懂一点,可是约定俗成了改不过来。  相似文献   

2.
张铨 《钓鱼》2003,(10)
《钓鱼周刊》2002年48期上有篇文章《调4钓2与钓2调4》,文中说:“在钩饵比重比水大的前提下,钓目只能小于、等于调目,永远不会大于调目”“一些钓友……最后闹出了钓目可以多于调目的笑话。”还说:“这些钓友不知道随着钩饵、铅坠落底,调目也在发生变化。‘调4钓5’实际上是‘调5钓5’;‘调4钓6’实际上就是‘调6钓6’;‘调4钓浮标躺下’实际上就是‘调浮标躺下钓浮标躺下’。”就以上观点我谈一点不同的看法,供广大钓友参考。什么是调目?调目是指钓系在半水中平衡时标尖露出水面的目数。“半水是个模糊概念”,随着水线长度的改变,会改变水…  相似文献   

3.
台钓的调漂理论由“调”和“钓”两部分组成,概括为“调灵敏,调迟钝;钓灵敏,钓迟钝”。其中,“调”是“钓”的基础,是关键所在。“灵敏”与“迟钝”是描述灵敏度的简单术语,“灵敏”是灵敏度高的意思,“迟钝”则是灵敏度低。毫无疑义,调漂的核心是灵敏度问题。注意到“调”的实施对象是钓组,而“钓”是挂饵的钓组,二者的物质基础不同,但都打上了“灵敏”与“迟钝”的印记。由此产生的问题是,不同的物质基础能有相同的“灵敏”与“迟钝”吗?还有,“灵敏”的上限是什么/迟钝”的下眼是什么?都应该界定。否则,“灵敏”与“迟…  相似文献   

4.
读了《钓目多于调目并非笑话》(见《钓鱼》半月刊第10期,以下简称《钓》文)一文,有几点不同看法想商榷一下。关于调目的定义《钓》文对调目这样定义:“什么是调目?调目是指钓系在半水平衡时漂尖露出水面的目数”,我认为这样定义调目不正确。钓系在半水中的平衡是暂时的,只要水线的长度不确定,钓系在“半水中的平衡”就会因钓线长度的改变而被打破。就是说,在同样条件下,只要钓系在“半水”中的位置不同,标尖显示的目数就不同。这样的“调目”有什么用?在自然水域里垂钓时,钓友们用的主线常常较粗,只要漂尖稍细,水线长度对钓系平衡的影响是明…  相似文献   

5.
姜鑫坤 《垂钓》2014,(4):13-15
一次在水库钓鱼,我旁边的钓位来了一个小伙子,通过他带的那些简单的行头可以看出:这是一只标准莱鸟。他刚坐上钓位就念念有词:“调4钓2、调4钓2啊……”然后插上浮标,把标座调至铅皮座附近,笨拙地一荡,钓组落水,嘴里嘀咕着浮标露出的目数:“1、2、3……不对……”之后特别认真地修剪铅皮……整个过程中,他一直念叨着“调4钓2“,生怕自己忘了,那样子让人忍俊不禁。  相似文献   

6.
何蔚蓝 《钓鱼》2012,(20):10-11
悬浮的调钓结合 调出浮漂的中心调目与钓目调4钓2是萧春平、廖心阳先生在推广“台钓”时调漂的一个入门方法。有些人就把调4钓2沿用至今。通过多年的发展,大陆也好,台湾也好,大家都在进步。  相似文献   

7.
李致奎 《钓鱼》2009,(18):20-21
坐在同一个塘边,三五把长竿扇形摆开,三五个浮标赫赫醒目耀眼,却似冻在水中一般不见动静。旁边短竿、细线、小标,逍遥自在,却是连连提鱼不断,谁看了不眼红。于是从事土钓、笨钓的人开始学习,向提鱼不断的人学,买钓鱼的书籍学,结果得到要“调四钓二”、“调七钓三”、“调平水钓一日”等等。为什么这么调?这么钓呢?  相似文献   

8.
华朝熙 《钓鱼》2009,(22):24-25
我们使用的钓鱼术语,有时会发生演变,往深层次发展,使之更加丰富生动,“找底”一词便是。最早先说的“找底”是指调漂时,为使调目钓目更加准确,而指钓者必须找到钓点真实的塘底。后来发现事情并非那么简单,所钓之塘的底部,往往有着一层沉积多年的泥浆。“台钓”之精准又是这样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9.
《钓鱼》2007,(11)
一、调、钓目数不同,钓组的灵敏度就不同吗?悬坠钓法调漂理论里的有一条重要内容:“调的目数越多越灵敏,钓的目数越多越迟钝。”在水库钓鱼的实践中,这  相似文献   

10.
衣善新 《垂钓》2002,2(9):66-67
钓组入水后,漂在空钩时露出水面的目数为调目;当钩上有饵时漂露出水面的目数就是钓目。现在很多人都在谈调四钓五,可这样的话不就是等于说1加1小于1的式子成立吗?那些能够“调四钓五”、“调四钓六”的调漂方法到底错在哪里?  相似文献   

11.
张炎冰 《钓鱼》2006,(4):18-19
有人质疑调4钓2,说它是骗局。想2了,但钓来钓去总是被一种习惯势力想也是,调5钓1、调3钓3,乃至调10拉回到老路上来。这倒不是说其它调标钓5不是都钓上鱼来了吗!干嘛非要调方法不好,钓不上鱼,相反却是尝试一4钓2呢?然而,浮标怎么调总得有个基种新的调标格式后会拿它同调4钓2本指导法则,如果推翻调4钓2,就该另作一番对比。比如池塘中小鲫大鲫杂处给一个法则,遗憾的是质疑者只管破,而欲钓大鲫鱼时一般都会钓得钝一点,不管立,所以许多人还是循着调4钓2,然而盯住了一支浮标的调整是有限的,理由很简单,容易掌握。从调4钓2开始钓3、钓4,钓到5目、6…  相似文献   

12.
“调的目数越多越灵敏,调的目数越少越迟钝”这一命题作为台钓的调漂原理已被广大钓友接受,很少有人怀疑它的正确性。以此原理为前提推出的“调灵钓灵”、“调灵钓钝”、“调钝钓灵”、“调钝钓钝”四种组合方式(简称四组合)被一些人抬到“只有台钓高手才能掌握”的高度,给人以高深莫测之感。 《中国钓鱼》总第105期发表了王佩珩先生的《台钓调漂新说》,揭开了人们重新审视这一原理的序幕。《新说》直言不讳地指  相似文献   

13.
调标心得     
怎样钓,就怎样调钓鱼高手告诫说“:调无定法”。从正面理解,这句话的意思是调标方法很多,不可拘泥于一种调法,故步自封,使认识止步不前。从另一面理解,这也是一种无奈,是认识还不成熟的表现,把握不住调标的命脉。前者是正确的。后者表明,在调标问题上还有许多值得研究的问题,感性认识的调标法有待于升华为理性认识。调标的说法很多。诸如:调灵敏、钓灵敏或钓迟钝,调迟钝、钓迟钝或灵敏;调高目、钓低目或高目,调低目、钓低目或高目;数字罗列的调6目、钓2目或3目等。这些脱离具体条件的泛泛而论,人人一种云里雾里的感觉,难识调标真面目。解决…  相似文献   

14.
李祥 《钓鱼》2006,(13):19-19
近几年,无论到那里比赛,总能听到关于“调塘”的种种论谈,似乎“调塘”和比赛已经成为不可分割的内容了。一场比赛结束,甲没有钓好说乙“调塘”了,乙没有钓好说丙“调塘”了,总之,结论是每场比赛基本都“调塘”了。有没有不“调”的比赛塘呢?应该有。2006年5月18日至21日的三场  相似文献   

15.
吴芜 《钓鱼》2009,(8):8-9
钓鱼要与时俱进,从“台钓”到悬坠钓法,技术进步了,可是囿于搓饵、调4钓2的第一代垂钓大师大多落伍了。面对拉饵、打水皮、钓过程、果冻钓法等新钓法的出现,他们不适应了,钓快鱼更加力不从心。另一种人机缘凑巧,4场鱼抓3个大边,或见钓位前有个增氧机,灵机一动钓半水,是机遇成就了冠军。钓鱼技术说白了就是基本操作规则加变招,例如上饵抛钩、调标扬竿、控鱼遛鱼,是必须掌握的,无此不成其为钓鱼;但要钓得好就不能不强调雾化诱鱼、搓拉结合、调灵钓钝等等,针对具体情况采取相应措施。  相似文献   

16.
笋子  张铨 《钓鱼》2006,(17):14-14
双调目调钓法(见《钓鱼》2006年2期),在使用过程中,逐步显露其优点和缺点。曾经介绍过的使用“有钩饵调目”和“无钩饵调目”两种调目。主要优点是钓目、子线钩饵状态、钓组灵钝状态相关性很强.钓目能够比较精确反映水下子线、钩饵状态。换句话说.看到钓目就能够知道水下子线、钩饵状态。这对于精确调钓和理论探讨。很有好处;主要缺点是操作比较麻烦,要把双子线、双钩饵挂上、取下。不符合平常的操作习惯。平常保存线组时。子线和主线、连接环是连接好了的。  相似文献   

17.
衣善新 《钓鱼》2007,(6S):24-25
一、调、钓目数不同,钓组的灵敏度就不同吗? 悬坠钓法调漂理论里的有一条重要内容:“调的目数越多越灵敏,钓的目数越多越迟钝。”在水库钓鱼的实践中,这种说法有没有道理?如何理解?  相似文献   

18.
程宁 《中国钓鱼》2001,(4):21-23
钓界多年争论不休的几大焦点之一就是:何为调灵,何为调钝,这个问题不搞清楚,学钓鱼只能是越学越糊涂,最后只能是“钓”进了八卦迷魂阵.最终被“调”趴下为止。  相似文献   

19.
调漂,是学习台钓中看似简单实则很有学问的环节。可以说,一支漂子调整得灵敏与否,直接影响着上鱼的速度。 一支漂子,到底怎样调整才算是灵敏和精确呢?它在调整过程中会受到哪些外界因素的影响,又该怎样去克服这些影响呢?我们还是听听高手们是怎么说的吧。 “大家都知道‘调四目钓二目’是台钓中最常用的调漂方法。但事实上,由于水质,鱼饵、渔线及浮漂本身质地等多种因素都对钓组的灵敏度有所影响,因此上,一味机械地运用‘调四目钓二目’,是不容易使浮漂正确且灵敏地反映吃鱼吃饵动态的,这势必将影响上鱼的速度。“广州的著名钓手吕宏一开口就把问题引向了  相似文献   

20.
张炎冰 《钓鱼》2004,(14):32-32
“调4钓2与调5钓2,都是钓2目,是浮标确定了调目,还是根据鱼情设计调目和钓目7”有此疑惑的钓手不在少数。我注意到您在第七届“钓王杯”和第四、第五两届“海狮杯”比赛中钓底用的都是13目长标尖浮标,调4钓2。虽然您的成绩很有说服力,可总是避免不了空竿。请问,空竿率与浮标的调目和钓目是什么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