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500万年后人类将要面临一场史无前例的大危机。不是冰川期,也不 是核战争,而是一场我们自身基因的灾变,它有可能使男性消亡,使整个 人类面临灭绝。即使我们幸存下来,进化也会使人类演化  相似文献   

2.
2003年8月22日,巴西第三枚VLS—1型运载火箭在发射平台上进行最后测试时不幸爆炸。这是继今年2月1日美国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从太空返回途中解体后发生的又一次航天灾难。更令人痛心的是,又有21位航天科学家为人类科技进步献出了宝贵生命。人类探索太空是一项高风险事业,事故和挫折是难以避免的。1960年10月24日,苏联一航天中心火箭发射爆炸,造成100多人死亡;1986年1月28日,美国挑  相似文献   

3.
科学家的和平研究与核冬天理论和平研究作为一种独立的学术实体的出现,标志着反核战争和平运动的新特征。研究战争的起因与和平的条件,并对核武器、核试验和核战争的危害进行科学的估价,是和平研究的主要任务。而大批自然科学家介入和平研究则使其具备了鲜明的科学预见性。从1979年第一次核战争会议召开后,各国科学家对核战争的可能起因、过程和后果做了认真研究,其中最有名的成果就是在1983年10月“核战争以后的世界会议”上披露的“核冬天”理论。  相似文献   

4.
<正>在全球热核战争中,地球上的每个人现在都处于危险中。人类犯了大错,将亲手灭绝自己。——卡尔·萨根 "核冬天"震惊世界上一次关于核战争的气候影响的研究高潮是在20世纪80年代,当时美国和苏联这两个超级大国总共拥有超过6.5万件核武器,民众都生活在恐怖的核威慑中,如果这两个国家之间爆发核战,必然是全球性核战争,也将使全人类陷入灭顶之灾。1982年,一篇题为《核战争后的大气层:昏暗的中午》的文章引起轰动,并引起大名鼎  相似文献   

5.
在许多科幻片中,常常出现某个坏家伙威胁或者试图破坏地球的情节。在各种新闻报道或者公益宣传中,我们也总是被告知:当核战争来临,或者大气污染极其严重时……地球的末日就会降临了。其实,这些破坏只能使地球上的生物蒙受巨大灾难,而地球自身不过是遭受一点皮毛外伤而已,远谈不上被毁灭。要想真正毁灭地球,其难度比我们想象的要大得多。但是,我们的地球并非永不会面临毁灭的危险,科学家们从严谨的科学理论出发,寻找出了毁灭地球的几种闻所未闻的设想。我刊从本期开始,将分期连载介绍这几种设想中所蕴涵的科学理论。  相似文献   

6.
二次世界大战末期,德国法西斯为了挽救自己垂死的命运,向英国、比利时等国发射了4300多枚复仇2号(V-2)火箭,造成人员和财产的惨重损失 V-2火箭虽然在战争中扮演了极不光彩的角色,但它在技术上的成功却使人类向征服太空迈进了一大步,成为现代大型火箭的鼻祖,构筑  相似文献   

7.
隐身技术(Stealth Technology)是20世纪继火箭、导弹、原子弹、氢弹和中子弹之后的第三次军事科学革命。隐身从哲学的观点看不十分确切,理解为低可见性、低可探测性更科学些。现代火箭极大地扩展了人类瞬时、远距离的高速投掷手段。它首先应用于军事,导致了近程、中程、远程的地对地、地对海、地对空和舰对地、舰对舰、舰对空、潜(艇)对舰、潜对地、潜对空,以及空对空、空对地、空对海导弹的诞生。核武器的出现,不仅可能造成巨大的毁灭性破坏,大规模核战争还会给地球带来核冬天,使生命面临浩劫。但火箭和核科学一旦用于和平目的,就给社会带来了不曾预料到的深刻影响。火箭技术推动了航天技术突飞猛进,卫星通信、图像传递、全球导航、救援、气象预报、森林防火、农作物长势和病虫害预测,以及鱼群动  相似文献   

8.
从进化论的角度观察地球生命历史,会发现我们正处于风云际会的巨大变革时代。只是,这种变革对人类是福还是祸呢?互联网催生出了一种新型怪兽,它有可能彻底毁灭人类文明。  相似文献   

9.
人类探索太空的道路是一条洒满鲜血和汗水之路。14世纪末,中国明朝有一个叫万户的工匠,设计制造了一种名为“飞龙”的火箭。工匠们将一把椅子放在一个木制构架上,并在四周放了47枚火箭。万户坐在椅子上,手持两只大风筝,准  相似文献   

10.
司古 《科学大众》2013,(5):25-27
1962年,加勒比海地区发生了一场震惊世界的古巴导弹危机。这场危机差一点酿成美苏之间的核战争。在人类进入核时代以来,在美苏军备竞赛和争夺世界霸权的激烈斗争中,没有任何一次危机达到如此惊心动魄的程度。1961年,古巴领导人卡斯特罗宣布古巴  相似文献   

11.
聂继军 《百科知识》2000,(11):38-39
V-2火箭的缔造者:布劳恩 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德国法西斯为了挽救自己垂死的命运,从1944年9月6日到1945年3月27日,向英、比利时等国发射了4300多枚“复仇”2号(V-2)火箭(导弹),造成人员和财产的惨重损失。V-2火箭虽在战争中扮演了极不光彩的角色,但它在技术上的成功却使人类向征服太空迈进了一大步,成为现代大型火箭的鼻祖,构筑了航天史上重要的里程碑。  相似文献   

12.
爱尔 《知识窗》2008,(5):52-53
科学家家欲在月球打造“末日方舟” 6500万年前的一颗小行星撞地导致了恐龙的灭绝。许多科学家相信,一颗巨大的小行星撞击地球或一场失去控制的核战争,也可能足以导致人类文明的毁灭。假如人类文明在这种“末日武”灾难中被摧毁殆尽,即使地球上仍有少数幸存的人类,那么他们也将重新回到茹毛饮血的时代。  相似文献   

13.
正神舟九号载人飞船飞上太空了,你也想遨游太空吗?不过,既不是亿万富翁也不是出色航天员的我们,有可能去太空旅行吗?这是完全有可能的,因为科学家们正在开发成本越来越低的太空飞行器。1.火箭飞船行程:3小时高度:300千米实现梦想的可能时间:2030年日本火箭协会正在建造一艘有50个座位的大型火箭飞船。太空游客们不需要进行任何训练,只要像坐飞机一样坐在火箭飞船中,就可以在300千米的近地轨道上遨游3个小时。最过瘾的是,透过巨大的  相似文献   

14.
雷电新利用     
雷电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现象。雷电以其巨大的破坏力给人类社会带来惨重的灾难,如引发石油火灾,停电事故,森林大火,建筑物破坏……因此,利用高新科技进行人工监测和控制雷电,进而降服雷电造福人类,更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引雷火箭这是一种引雷电远离保护对象的全新思路。自1989年起,我国共研制出200多枚引雷火箭,已经8次获得成功将雷电引入指定地点。人工引雷的过程大致如下:当乌云翻滚、电闪雷鸣时,只见一枚火箭带着一根细如马尾的钢琴丝,从地面直飞到千米高空钻入积雨云中,于是张牙舞爪的闪电不见了,震耳欲聋的雷声消失了,那巨大的雷电…  相似文献   

15.
戈达德     
《中国青年科技》2003,(10):33-33
罗伯特·戈达德是美国最早的火箭发动机发明家,被公认为现代火箭技术之父。他从1909年开始进行火箭动力学方面的理论研究,三年后点燃了一枚放在真空玻璃容器内的固体燃料火箭,证明了火箭在真空中能够工作。他还成功发射了世界上第一枚液体火箭。  相似文献   

16.
<正>你认识火箭吗?就是那种必须要立在巨大的发射架上,像一根粗大的管子、头上尖尖的家伙。最近关于这家伙的新闻有不少,其中一条是我国首台80吨液氧甲烷发动机——"天鹊"(TQ-12)20秒试车成功。字面上看起来很复杂,但翻译成大白话就是我国研制出了更高效的火箭发动机。人类想遨游太空,发动机是最关键的,关系到航天员与货物的安全。有了安全可靠的火箭,下一个考虑的要素就是降低发射成本,让火箭发射更省钱。只有火箭发射技术的不断革新,普通人才有可能圆太空梦。  相似文献   

17.
科学家欲在月球打造"末日方舟" 6500万年前的一颗小行星撞地导致了恐龙的灭绝.许多科学家相信,一颗巨大的小行星撞击地球或一场失去控制的核战争,也可能足以导致人类文明的毁灭.假如人类文明在这种"末日式"灾难中被摧毁殆尽,即使地球上仍有少数幸存的人类,那么他们也将重新回到茹毛饮血的时代.因为人类在数千年历史中积累保存的所有文明知识都可能会在大灾难中"失传".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40年代,人们开始向原子核索取能量.这项发明有可能让人类在未来获得永不枯竭的能源.与此同时,世界也蒙上了核战争的阴影.  相似文献   

19.
正小卫星越来越受宠在航天时代初期,卫星建造得很小,那是因为发射起来很容易,它不需要大型运载火箭,也不需要耗费太多的火箭燃料。随着技术的进步,以后在卫星的建造上,都开始向大型化方向发展,20世纪90年代初期,小卫星已经绝迹了。大卫星越来越多,它们的功能也越来越多,似乎有一种竞赛,大家都要比一比,看看谁有本事造出更大的卫星。21世纪初期,这场竞赛终于走到了尽头。2002年11月26日,俄罗斯航天部门在哈萨克斯坦的拜科努尔发射场为欧洲航天局发射"阿斯特拉-1K"通信卫星。它不是一般的卫星,它是当时人类建造出来的最大的卫星,本准备用它来替代正在运行中的3枚卫星,但是它却遭到了彻底的毁灭。两周以后,这颗卫星重新返回地  相似文献   

20.
<正>我们注定要灭亡的!不管我们多么努力地使自己生存并繁衍下去,这一切都将是徒劳的。我们有能力解决气候变化问题,处置我们的核武器,防止杀人的人工智能出现,但是我们灭亡的日子最终还是会到来的。这一切都来自物理学法则。因为我们的家园——地球、太阳系以及整个宇宙——是有着有限的寿命的,所以一切都将毁灭。宇宙可能毁灭在一场巨大的爆炸之中,也有可能毁灭在一场巨大的撕裂之中。但根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