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托尼·莫里森的系列长篇小说以丰富的洞察力刻画了非裔美国人近三百年的生活和心理状态。同时,自我追寻是莫里森小说的一个重要主题。通过分析莫里森的系列长篇小说,分析美国黑人在奴役和自由的两极之间挣扎徘徊的过程中由自我迷失到极端抗争再到肯定自我的心理变化,即非裔美国人整体民族心理自由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2.
《简.爱》中蕴涵着家园追寻的母题。面对身体和精神的一次次放逐,简.爱并没有退缩,没有屈服,而是勇敢执着地踏上寻找家园的旅程。与双目失明的罗切斯特结合后,简.爱终于在芬丁庄园构筑起身体的家园,又用罗切斯特的爱情营造起精神的家园。  相似文献   

3.
《莆田学院学报》2016,(3):86-89
运用福柯的话语权理论,分析托尼·莫里森《天堂》小说中隐藏的宗教话语权。同时指出压抑性和生产性是共生的,即在这压抑下又蕴藏着无限的生产性,从而揭示黑人在重建自己家园时,所采用宗教话语的实质,并探究新的生活模式。  相似文献   

4.
电影《阿凡达》中描绘的纳威人的世界是一个诗意的世界,而诗意的世界最终还需回归到人的身上,才能变成理想的家园。主人公杰克的身份认同和英雄历程始于身体,途经心灵,又止于身体,无疑是一次家园的追寻和回归。  相似文献   

5.
循着赫斯顿与沃克主要作品的脉络,梳理这两位美国非裔女性文学里程碑式的代表作家的创作主旨和文学诉求,可勾勒出美国非裔女性文学传统的轮廓:崇尚黑人性,弘扬黑人传统文化;正视种族和阶级歧视,塑造真实黑人新形象;解构性别主义,诉求黑人妇女解放以及寄情姐妹情谊,期盼大同社会。简言之,反性别主义、反种族主义、非洲中心主义和人道主义,就是美国非裔女性文学传统的精髓和标识。  相似文献   

6.
福克纳的小说《熊》中的荒野与莫言的小说《红高粱家族》中的高粱地都因为时代与环境的变化而改变,在社会转型期的人们感到迷惘和焦虑。在寻找失去的家园的同时,作家通过艺术与行动赋予荒野与高粱地新的意象。荒野是意志和力量的结合,是智慧与野蛮的统一。高粱地则构建起一个以生命意志和酒神精神所组成的生气勃勃的民间世界。  相似文献   

7.
故多在远方张抗抗我总觉得自己是一个流浪者。几十年来,我漂泊不定、浪迹天涯。我走过田野、穿过城市,我到过许多许多地方。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研究"自由黑人"的身份追寻、"重新记忆"的身份认同以及自我和民族的身份建构,剖析了美国非裔女性在追寻自我认同过程中的身份建构,解读了《已知的世界》作品内在的深层含义。  相似文献   

9.
《故乡在远方》是一篇写故乡的散文,但与一般写思念故乡的抒情散文不同,张抗抗的文章借助自己对几个故乡情感的体悟,表达了自己对于“故乡”的一种理解,一种更深意义上的探求。  相似文献   

10.
艾丽斯.沃克关注的焦点是性别问题,同时她也是一位有着强烈生态意识的女作家。作为一个非裔美国人,她看待问题的视角又有别于美国白人。从以非洲为中心的生态女性主义的角度去解读沃克的代表作《紫颜色》,有利于充分理解沃克和她的生态女性主义思想。  相似文献   

11.
2002年美国华裔剧作家黄哲伦重新诠释经典作品《花鼓歌》。新剧在百老汇上演后,获得了各界一致的赞扬。纵观《花鼓歌》不同的版本,华裔美国人的身份认同以及他们对待传统文化的理解经历了曲折的变化和发展之路。在新剧中,不论是人物还是剧作家,他们的身份认同均反映出:构建两种文化融合的混合身份认同;对族裔文化的态度由疏远走向亲近;对待华裔美国身份的理解,呈现出了辩证发展、离散的内涵。  相似文献   

12.
建立美丽的家园——《紫颜色》的生态女性主义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艾丽丝·沃克是美国当代最有影响的作家之一.她的经典力作<紫颜色>是美国黑人文学的里程碑.作者从生态女性主义视角解读<紫颜色>,通过对小说女性与自然的不可分割的关系表达了解放女性和自然,发展女性自我意识,建立一个两性平等、美丽家园的理想.  相似文献   

13.
本文结合列维纳斯的"面容"概念、范农的"白面具"概念以及布鲁斯"重复与修正"特征概念,提出黑人身份认知过程中"黑面具"概念及分析框架,并选择美国非裔短篇小说《特尔玛·戈登》为蓝本,聚焦文中"黑面具"的表现特征、内涵和意义。作者认为,小说女主人公戈登带有一副必然的"黑面具",它呈现出布鲁斯变奏的特征,表明黑人身份认知和建构过程是一个无穷演变的动态过程。  相似文献   

14.
《岛》的家园意识贯穿全文,不仅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而且使小说的叙事结构完整统一。其家园意识着重体现在女儿对母亲家族的寻根,寻求解决婚恋问题的精神力量;母亲索菲娅从厌家、离家到归家的心理历程;更体现在麻风病隔离区的人们从最初对岛的逃避,对岛外生活的热爱、向往,到后来对岛内生活的适应和喜爱、有条不紊地和睦相处,最终将隔离区变成他们理想的家园。  相似文献   

15.
美国学者斯文·贝克特的历史学著作《棉花帝国》在资本主义全球史的脉络中描绘了棉花帝国的兴衰史,为我们探究美国非裔文学中的棉花书写提供了一个全球视角及所需的历史知识。本文以贝克特书中资本主义不同发展阶段的棉花帝国及其造成的“破坏”为参照,梳理和分析了美国非裔文学中的相关棉花书写,挖掘美国非裔棉花书写中蕴含的历史意义,彰显棉花资本主义全球史框架下其不亚于美国地方史的认知价值。  相似文献   

16.
论《土生子》在美国非裔文学和美国文化中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非裔作家赖特的代表作《土生子》,标志着1940年代20世纪美国非裔文学的第二次高潮的到来,标志着“哈莱姆文艺复兴”之后的美国非裔文学向反抗白人压迫寻求平等身份的转向。赖特以其小说《土生子》猛烈抨击美国社会存在的种族压迫种族歧视,并通过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以北方大城市的种族压迫种族歧视破除了“北方正义”的“国家神话”,以托马斯对种族压迫种族歧视的反抗破除了的“殉道者汤姆”的“黑人神话”,使美国社会从政治思想文化各方面发生巨大的变化。  相似文献   

17.
武天娟 《学周刊C版》2019,(25):180-180
传统文化内涵深刻,寓意高远,包含着许多德育思想和人文哲理.在幼儿园阶段通过家园共育的形式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活动,不仅能够陶冶幼儿的情操,潜移默化幼儿的道德标准,还能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文化礼仪,提升幼儿的品德,促进幼儿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精神的发展.家园共育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活动能够为发展幼儿智力,促进幼儿思维和语言能力的发展共创统一的教育环境,为幼儿重视学习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8.
尤蕾  严又萍 《文教资料》2009,(10):33-35
“家园”在加拿大这个以移民为主的国家里是一个复杂的概念,传达了复杂的情感。阿特伍德多部作品都胶着于一种难以言表的家园情结。她的作品《猫眼》从社会之维和心理之维来刻画家园,反映现代人家园不再的苦楚,而这种状况又与自我概念的变异有着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19.
美国黑人女作家艾丽斯.沃克短篇小说《外婆的日用家当》是以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末至七十年代初美国黑人权力运动为背景。在美国的非洲黑人已经融入美国社会,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美国黑人文化,因而忽视或放弃整个文化遗产中的任何一部分都是对祖先的不尊重。作者正是通过对母亲、迪伊和麦姬这三个黑人女性人物的塑造和矛盾冲突关系,来凸现文章的主题。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60年代末,伴随着民权法的实施和民权运动的消退,美国非裔在就业方面受到的歧视与限制逐渐被打破。非裔人群开始享有更广泛的工作机会,进入包括行政机关、司法机关在内的国家公务机关工作。但在暴力机关工作的非裔警务人员常会面临族群与职业的认同冲突。这种认同危机折射出后民权时代非裔警务人员在族群认同与职业认同之间的艰难平衡。美国非裔警察联盟是为解决此类问题而成立的社会组织。该组织致力于加强非裔警务人员的族群归属及完善其职业责任,在建构双重认同体系、完善认同互动路径和明确认同边际的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其针对芝加哥警局的相关诉讼成为美国非裔警察群体平权的里程碑,影响了其他地区非裔警察与有色人种社区的融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