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大凡做学生的都害怕老师批评,也厌烦语气生硬的说教,这种害怕和厌烦就是一种潜在的心理负担。当学生受到老师的说教与批评时,这种负担便会转化为"心理超重压力",使学生产生"任尔风吹浪打,我处岿然不动"的逆反心理。  相似文献   

2.
德育课程经过20年的磨砺,在取得成绩的同时,也暴露了一些问题:教材内容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古代名人、伟人的事例多,学生身边的事例少;说教多,尊重儿童个性和实际生活的少;品德教育缺乏针对性、生活性、实效性;强调学科体系,忽视了学生的生活和意义建构;  相似文献   

3.
《品德与生活》是新一轮课改中新设的一门活动型综合课程。教材编者力求在教科书中尽量多地反映出当代儿童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现实生活,以增强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这对长期以来形成的脱离儿童生活、单向说教和灌输的传统品德教学方法提出了挑战。  相似文献   

4.
学生的生活是《品德与社会》课程的重要资源。如何使用好《品德与社会》新教材?怎样让我们的品德教育走进学生的生活,走入学生的内心世界?从《品德与社会》的教学内容由说教走向生活化、教学形式由说教走向活动化、教学时空由说教走向开放化、教学评价由说教走向多样化等方面的做法进行简单的阐述是十分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5.
高中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容易走入"教师说教——学生厌烦——教师加大力度说教"的怪圈。将思想政治教学与学生的家庭生活相结合,与社会教育相结合,与语文学科的学习相结合,能使学生感受到思想政治课的能量,较好地激发学习的动力。  相似文献   

6.
纵观传统的德育实效性不强的根本原因:传统的品德教育与生活脱离,教材过于学科化、知识化,课程的设计和编排多采用知识类课程的形态,课堂教学以语言说教为主,道德行为与学生的情感体验与家庭、社会割裂;学习过于强调知识记忆和概念认知,忽视学生的自主探究;评价方式单一。现行的《品德与生活》是一门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  相似文献   

7.
李香 《考试周刊》2015,(24):118
<正>新课程标准指出:"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良好的品德形成必须在儿童的生活过程之中"。因此,在教学中,要针对学生生理、心理特点,从生活实际着手,有的放矢地对学生进行体验教育,使品德教育能真正打破说教形式,具有实效性。体验式学习是指在道德情境、道德形象的作用下,学习者通过类似身临其境的氛围和细微体察,以及换位思考等真切的内心活动,对道德问题获得真实感受和经验的学习方法。它  相似文献   

8.
美国基础教育的成功之处在于“做”,强调学生学习与实际结合,强调学生自己动手、主动发现,注重教育教学的生活化、操作化和情境化,学生掌握的是自己的知识。美国大学的成功与其对“通识教育”的重视是分不开的。面临新世纪的道德教育挑战,美国将品德教育生活化和情境化,避免抽象空洞的道德说教,把品德教育落在实处。这些教育经验都值得我国借鉴。  相似文献   

9.
如何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有效课堂是现代教师值得深思的一个问题。现代信息技术改变了以往思想品德课教学"一张嘴、一本书、一支粉笔一堂课"的语言说教的教学模式,把品德教育与学生生活、情感体验和态度价值观念以生动活泼的情境展现在课堂上,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  相似文献   

10.
大凡做学生的都害怕老师批评,也厌烦语气生硬的说教,这种害怕、厌烦就是一种潜在的心理负担。如果学生做错了,应该受到批评教育,但我们提倡"绿色批评",就像用糖衣包裹良药更容易被人接受一样,用学生容易接受的方式批评才能起到应有的作用,否则就可能适得其反。  相似文献   

11.
《湖北教育》2005,(7):31-33
人的生活.社会的生活.是充满道德关系和道德问题的生活。教育学生热爱生活、学会生活,帮助他们认识社会的过程,是启发学生道德自觉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说.新课程中的品德教育是生活化的品德教育,是淡化了教育痕迹的品德教育.它要避免的是纯学科化的德育和那种生硬的说教。走进李茑老师的课堂,轻松愉快、平等交流的气息就会迎面扑来;在她的课堂里,你会觉得不是为了学习而学习.许多情感、行为上的认识都在那游戏、  相似文献   

12.
王海涛 《教师》2012,(19):90-90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强调对学生的品德教育不能局限在教室内进行口头说教,而应联系社会与家庭,并以此来促进学生形成良好品德。所以,我们在教学“品德与社会”或“品德与生活”课时.要实施开放教学,把教学带人现实生活中。  相似文献   

13.
李通 《宁夏教育》2014,(7):53-53
如何在小学思想品德课程中开展品德教育?我认为,应该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同时充分发挥各种优势,化抽象的说教为生动有趣的故事和童话,使学生从被动接受转化为积极主动地参与,使学生在乐中学,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相似文献   

14.
陈瑶是宜宾市武庙街小学新生代教师的代表人物之一。近几年,该校异军突起,发展引人瞩目,这应是校长何涛特之以恒抓教师队伍建设之必然。既教语又教《品德与社会》的陈瑶十分注重学科的整合,注重学生活动产生的体验在学生品德教育中的实效。她说:“真正有她的德育不是靠说教能够抵达的,品德教育的核心是学生的道德建构。”  相似文献   

15.
<正>一、问题提出的背景品德教育与现实生活之间存在如下冲突:第一,品德教育与实际行为的冲突。思想品德教育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即必须讲理,但教育实践中,往往偏重说教;第二,思想品德教育与家庭教育的冲突。学校教育只是生活的一部分,学校教育需要在家庭中得到延伸,但就现状而言并不乐观。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之一就是要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的联系,加强课程与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兴趣和已有经验。  相似文献   

16.
《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是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的综合课程。生活是品德教育的起点,也是品德教育的归宿。学生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价值。教师选择的教育内容、教学形式应尽量贴近儿童生活,反映儿童需要。让学生能从自己的生活实际出发来观察社会、感受社会、研究社会。从而达到教学服务于生活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
专家举荐人的生活,社会的生活,是充满道德关系和道德问题的生活。教育学生热爱生活、学会生活,帮助他们认识社会的过程,是启发学生道德自觉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说,新课程中的品德教育是生活化的品德教育,是淡化了教育痕迹的品德教育,它要避免的是纯学科化的德育和那种生硬的说教。走进李莺老师的课堂,轻松愉快、平等交流的气息就会迎面扑来;在她的课堂里,你会觉得不是为了学习而学习,许多情感、行为上的认识都在那游戏、活动、谈话中,不经意地感悟、明白了。她追求的是重视教育过程中学生的体验和感悟,“使学生受到教育并避免学  相似文献   

18.
《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思想品德课是小学阶段对学生系统进行公民的品德教育和社会科学常识教育的必修课程。其人文性、思想性、社会性的落实,已不能再局限于传统的封闭式说教方式,而要紧扣时代脉搏,以学生自主学习为纽带,以贴近学生实际的活动为载体,创立一种在自主学习与社会实践中实施知行合一的开放型教学模式。因此,我们要在思想品德课教学实践中大胆尝试,努力打破传统的封闭式的以课堂为主阵地,以“说教”为主要形式的“灌输  相似文献   

19.
学校德育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道德和心理品质的教育.相对于硬邦邦的说教,学生更需要“润物细无声”的德育渗透.初中物理课程标准三维目标提出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即属于德育的范畴.物理课程为学生品德教育提供了广泛的素材和空间,我们应该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对学生开展辩证唯物主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以及心理素质、科学素养、创新精神的培养.  相似文献   

20.
正"教育无痕"似乎成了品德课堂一个时髦的话题。品德教育反对严肃空洞地说教,提倡生命体验,"无痕"应该是教师追求的课堂最佳境界。然而很多时候,我们发现品德课堂真的是"无痕",没有在学生心里留下任何痕迹,并没有因为品德课而改变什么。追根溯源,主要是因为教师忽视了目标教学"德"字,忽视了课堂上"儿童"的需求,体验没有入"心"。下面就这三方面谈谈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