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During the last two decades, societal demands on engineering education to provide safe and environmentally benign technology have increased strongly. Delft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and the Faculty of Chemical Engineering in particular—has been actively responding to these demands, when necessary by developing radically new educational programmes. The first educational programmes, started in the 1970s, integrated safety, health, the environment and often highly controversial ethical questions; these programmes are continuing. Typical of these programmes is a broadness of approach. Students receive training in the physical-chemical-biological fundamentals of risks posed by engineering, as well as social-philosophical aspects as they study controversial and value-laden contemporary issues, such as biotechnology, energy provision, and possible climate change. The Delft programmes, in many respects still unique and daring even today, have been in use for more than 20 years already and have been applied successfully to thousands of students. The recent advent of the concept of ‘sustainability’, however, requires new approaches. Sustainability greatly increases the spatial, temporal, biological and intellectual scale on which engineering criteria must be based: the entire planet, future generations, whole ecosystems, and philosophical and institutional aspects of our industrial civilization. These philosophical and institutional aspects include the social-economic-political systems of our society, and the values, norms and ethics on which these institutions are based. Incorporating such abstract, extremely complex normative and obviously controversial material into engineering education, and combining this with traditional technical knowledge, is no simple matter. However, this is precisely what the Delft programmes are striving to achieve. How the present programmes evolved and are working, and future developments comprise the subject of this paper.  相似文献   

2.
网络技术的发展所引起的网络伦理问题表现在对人们的道德、民族文化、国家政治、全球信息资源共享等方面。网络伦理问题的产生既与网络技术及其运行的不完善、网络规范的滞后性有关,也与网络行业主体的道德意识的淡漠作用有关。因此应主要从技术监控、法律制约、道德规范等方面构建网络伦理道德秩序,其中以道德规范为主。  相似文献   

3.
随着国家工业现代化的深入发展,对人才的创新能力和工程能力等要求也越来越高。为了适应国家发展的需要,教育部提出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要求在各高校中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创新能力和工程意识的技术人才。石油工程设计大赛则以此为目标,以石油类专业学生为主要对象,根据石油工程类专业发展的最新方向为目标,结合石油企业的实际和工业实况为设计题目的基础,不仅涉及石油类专业研究的各个领域,且增加了更多的创新元素,综合培养了石油工程类专业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工程意识,推进了石油工程类专业卓越工程师的教育培养。  相似文献   

4.
论知识产权保护政策对于国家技术创新的重要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我国实施自主创新战略和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背景出发,论述了知识产权保护在我国技术创新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国家的技术进步和创新依托于产业的发展,针对现实国情和国人疑虑,客观而全面地阐释了发展民族产业与保护知识产权二者之间相互作用的统一关系,其中知识产权在产业发展过程中的激励和保障作用尤为突出.为了更好地发挥知识产权保护在国家技术创新中的效用,文章着重从法律、教育、科技多方面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办法.  相似文献   

5.
产业集群在区域经济和国家经济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企业的技术创新与产业集群的生命周期关系密切。产业集群在为企业技术创新提供平台,推进企业技术进步的同时,也会对企业的技术创新具有一定的阻滞作用,文章通过产业集群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分析,提出了正确处理两者关系的建议,对当前我国加快企业技术创新,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业集群的国际竞争力,践行科学发展观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贵阳市于2010年4月被科技部列为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成为贵州省首个也是唯一的国家级试点城市,这标志着贵阳市整体实力尤其是科技实力的提高,同时也对贵阳市科技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加强科技创新政策及法律有效实施对加快贵阳市科技发展推动社会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面对当代高技术社会的伦理困境,当代技术伦理导向马克思的技术伦理思想研究。作为一种系统的整体论,其技术伦理思想分为技术伦理的社会制度环境、组织制度条件和技术主体道德三个方面,并以技术史和工艺学实证研究为基础,为现代技术伦理的社会、技术和人的协同发展目标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8.
区域法治是指通过法律机制的完善和制度创新而形成促进和保障经济协调发展的法律体系和法治环境,其中,法制的完善至关重要。甘肃区域法治在立法模式上,省级立法尤其是“政府推动型”立法更具实效性。在立法内容上,甘肃经济协调发展离不开国家立法的支持,更需要地方在培育区域特色经济、促进产业结构升级、鼓励自主创新、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方面作出法律和制度安排。  相似文献   

9.
英国产业大学是英国构建终身学习型社会背景下,借助网络信息技术的普及而发展起来的公私合营型远程教育组织。英国产业大学与我国产业学院在资本构成、教育内容等方面具有相似性,但在设立本旨及运营治理方面有所不同。我国产业学院作为高职院校体制机制创新的重要组织形式,在重视职业技术教育、发挥校企合作优势、开发市场导向课程、吸引多方资本投入、实行课程证书融通等方面均可借鉴英国产业大学的成功经验。  相似文献   

10.
介绍了非洲东部和南部雨水管网系统中雨水回用的实践与经验,并介绍了在Sub-Saharan Africa开展的雨水回用工程实践情况,包括国家政策的调研、回用理念的构建、雨水系统的建设和回用技术的评估.雨水回用技术在非洲东南部地区被大力推广,并被普遍接受,应用于生活用水及农业用水的补充以及环境可持续发展建设的各个方面.截止目前,已有12个国家级的雨水回用机构建成,他们为雨水回用系统的建设提供整体规划和技术指导.政府和投资商也逐渐转变态度,为推进雨水回用技术在经济、制度和技术上提供了优惠政策.合理的土地与水体管理是雨水资源利用最大化的关键.除了政策和制度的协调外,还需要充足的预算支持来推动技术的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11.
"裸官"问题已成为当前中国反腐工作的一个重点和难点,"裸官"的腐败现象也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学界对于"裸官"问题的研究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一是"裸官"的概念及渊源;二是由于国际大环境、国内体制漏洞、"裸官"的行政伦理修养异变和经济理性追求导致"裸官"现象泛滥,带来经济损失、政治忠诚、国家安全和增加反腐难度等危害;三是在治理路径上,强化权力公开运行机制,加强制度和立法完善,加强作风建设以及打击惩罚力度,提高技术手段,加强国际合作。  相似文献   

12.
Success in complex and holistic engineering practices requires more than problem-solving abilities and technical competencies. Engineering education must offer proficient technical competences and also train engineers to think and act ethically. A technical ‘engineering-like’ focus and demand have made educators and students overlook the importance of ethical awareness and transversal competences. Using two Finnish surveys, conducted in 2014 and 2016, we examine how engineers perceive working life needs regarding ethics. The data consider different age groups. We research whether an engineer’s age affects their perception of the importance of ethics in their work and if there are differences between young experts and young managers in their use of ethics within work.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practising engineers do not consider ethical issues important in their work. This especially applies to younger engineers; the older an engineer, the more important they consider ethics. No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was found between young engineering experts and managers.  相似文献   

13.
我国的熟人社会必须走向现代公民社会,熟人道德必须提升到以民主、平等为基点的公民道德。公民道德教育在和谐社会构建中有着重要作用,主要表现在:公民人格的养成;社会私德与公德的和谐接轨;法治国家构建的基础;社会公共精神的养成;促进国际理解和世界和谐等方面。在公民道德教育方面,当前需要注意在国家政策法律层面构建公平正义,建立国家道德荣誉体系,建立国家层面的道德维护保险措施,重视推进健康网络文化。  相似文献   

14.
全国科技社团拥有数量庞大的高端科技人力资源,能够为浙江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智力支持。当前浙江的院士引进与服务工作卓有成效,而不少院士都在全国性的科技社团中担任重要职务,在社团中有较高的活跃度和较大的影响力。以院士为引领,带动科技社团智力资源合理流向和分布,是一个突破浙江产业转型升级人才瓶颈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15.
和谐大学文化的特征与建构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和谐大学文化的特征表现为和而不同的价值取向,和谐发展的目标定位,和合相应的制度体系,和协有序的调适机制,和睦相处的人际关系,和雅共生的文化互动,和美交融的校园环境,和实生辉的办学特色。和谐大学文化的建构方略是坚持以人为本与全面协调的价值取向,确立特色鲜明与统筹兼顾的目标定位,建立刚柔相济与法德并重的制度体系,营造内和外顺与软硬结合的环境文化,实现理念提升与实践创新的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16.
我国电信业发展总体不平衡,以长江三角洲区域为代表的经济发达区域对电信技术的发展有着强烈的渴求,对我国电信立法的内容和形式提出了新要求。应以全新的立法原则,努力构建新型电信监管体制;以融合竞争为背景,建立适应新科技革命要求的《电信法》;以立法为契机,形成合理有序的电信市场竞争环境;以信息、技术和法治的协调发展为目标,推动我国创新型国家建设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上海9所高校大学生工程技术素养的问卷调查,采用描述性统计与回归模型分析发现:大学生工程技术素养存在性别刻板印象,男生的工程技术素养显著高于女生。但在具体维度上男女生各有优劣,男生在工程知识、工程实践维度得分显著高于女生,女生在工程伦理维度得分显著高于男生,在工程技术维度,男女生没有显著差异。影响学生工程素养的因素方面,兴趣与职业期望对男女生的工程技术实践、技能均具有显著影响;学科类别、家庭所在地、学校类别对学生的工程技术知识、技能、实践均有不同程度的显著影响。建议从社会层面构建男女平等的文化氛围,加强女大学生工程技术兴趣培养,开设工程技术类通识课程,强化有德性工程师的培养,营造良好的制度环境等方面着手,提升不同性别学生的工程技术素养。  相似文献   

18.
技术与伦理能够发生联系的中介是科技道德价值。克服技术异化、回归人的本质、伦理学具有的文化形态的独特性、构筑抵御现代技术负面效应的思想屏障都需要技术伦理教育的实施。本文在阐明技术伦理内涵的基础上,分析了开展技术伦理教育的必然性和重要性,并探究了开展技术伦理教育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19.
《机械制造工艺学》是研究机械制造过程中的基本规律和基本理论及其应用的一门技术学科,是机械类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技术课程,该课程具有综合性、实践性和灵活性等特点。本文根据实际情况和该课程的特点,并且结合机械工程人才培养目标,对机械制造工艺学课程的新体系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20.
建设法治中国最重要的就是要建设法治社会。而软法是法治社会不可或缺的元素,应当根据法制统一的原则,把民间规则等整合为软法,并纳入国家的法治体系,使其规范化、制度化、法治化,以适应复杂多元的现代社会发展需要,并回应法治中国的新要求。软法与国家法治体系整合的基本要求,是在全社会树立法治思维,并在此基础上,制约软法、保障软法的实施。软法与国家法治体系整合的途径:一是创立软法制定与实施的程序规则,作为与国家法治体系接轨的桥梁;二是完善软法实施的组织机构体系,并与国家法治体系执行系统接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